文│范守喜(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畜牧服务中心)
不同品种和周龄的猪均对猪痢疾比较敏感,尤其是断奶后的仔猪最易感,而哺乳期仔猪和成年猪的发病率较低。猪痢疾流行情况缓慢且持续时间长,因此,病猪容易反复感染发病。临床上往往一个猪群感染发病后,经过几天时间才可以传播给另一个猪群,如果猪场饲养数量较多,整个病情能持续传播几个月的时间,一直到生猪出栏时还会有病情发作,这也是猪痢疾病长期存在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做好猪痢疾防控工作,减少疾病给猪场带来的损失。
1.病原。引起猪痢疾的病原体主要是猪蛇形螺旋体,同时机体肠道内的致病菌也能引起猪痢疾的发生。猪蛇形螺旋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使用姬姆萨氏染色效果很好,采集病料研制成组织切片后,再用镀银染色效果更佳。镜检时能看到细菌两端呈钝圆形的蚯蚓状,并且细胞膜和细胞壁中间有许多轴丝,这是螺旋体的主要活动器官。该病原体属于厌氧菌,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培养时比较困难,因为螺旋体对培养基要求严格。该病原体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强烈的抵抗力,常温下粪便中能存活1周时间,在4~5℃土壤内可存活2周,在同样温度的粪便中存活时间长达2个月。因此,低温环境中的粪便往往成为传播猪痢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但该病毒对消毒药物比较敏感,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消毒药物有火碱溶液、过氧乙酸等均可促使其很快失去致病力。
2.传染源。发病猪群、隐性感染猪群和康复后带菌猪往往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只肠道内蓄积大量猪蛇形螺旋体,可以通过粪便排泄到环境中,对环境中的饲喂器具、设备和用具造成污染,健康猪群摄入受到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实践证明:健康猪群与康复2个月以内的猪只混群饲养后,健康猪群可摄入蛇形螺旋体而发病,充分说明康复猪只能长期向环境中排泄猪蛇形螺旋体。如果将健康猪群与发病猪群分开饲养,猪蛇形螺旋体可以通过饲养人员的衣服、鞋子和用具等进行传播。
3.发病特点。猪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速度比其他疾病慢。因此,疾病流行期也会延长,时刻威胁猪群健康。如果遇到外界气候突变、粪便蓄积、阴冷潮湿、饲养密集和转群等应激情况,猪只机体内分泌紊乱,体质和免疫力下降,促使猪群感染猪痢疾病。因此,猪群发病后也比较难以清除。猪痢疾在一个地区流行后,虽然断奶仔猪的发病率较高,往往达到80%以上,但只要治疗措施得当,仔猪死亡率不会太高,通常死亡率在15%左右。
1.临床症状。猪感染猪痢疾病后,往往出现腹泻症状,因发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不同,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整个病程较短,仅几个小时,病猪一般发生腹泻后很快出现死亡现象,有的病猪刚开始粪便发软且携带黏液,随后快速出现下痢症状,粪便水样、颜色呈红褐色,随着病情的加重,粪便中充满大量黏液和血液。
(2)急性型。临床上大部分病猪表现为急性型,刚开始发病时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粪便发软、颜色呈红黄色,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粪便中携带大量黏液、纤维素组织或血液,且粪便呈黑红色胶冻样,此时病猪表现为弓背抽肚、腹痛难忍,逐渐脱水和消瘦,机体非常虚弱,体温开始恢复到正常,最后衰竭死亡时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整个病程持续10天左右。
(3)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猪腹泻症状时轻时重,粪便中携带血液,颜色呈褐色,整个病程较长,往往可达一个月,在长期疾病困扰下病猪生长缓慢、机体消瘦。虽然有的病猪可以恢复健康,但环境条件较差、卫生不达标,猪群还会反复发病。
2.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猪只可以看到结肠和盲肠出现典型病变,而小肠部位没有什么变化。病猪机体严重脱水和消瘦、皮毛沾满污浊的粪便。急性型病猪结肠和盲肠黏膜水肿、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且伴有炎症反应,大肠黏膜表面附着一层血色黏液。病情严重时大肠壁肿大症状不明显,肠道黏膜上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性假膜,下面呈溃疡或糜烂状。慢性型病变时,大肠黏膜上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一般情况下病变主要部位在大肠,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逐步扩大。
病理组织学:刚开始发病时,病变只在大肠黏膜,致使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渗透出来,与上皮组织混合在一起覆盖于肠黏膜表面。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变性和坏死情况,镀银染色后可以看到猪痢疾蛇形螺旋体。
3.诊断要点。根据疾病流行病学、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猪群感染猪痢疾病。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还应经过实验室检查。在实验室经常采集病猪的新鲜粪便,或者采集病变明显的大肠黏膜来制造切片,然后染色、镜检,可以观察到猪蛇形螺旋体。或者将病料放置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也可看到蛇形样活动的细菌,这样就可以确诊猪群感染猪痢疾病。
4.鉴别诊断。猪群在生长过程经常会发生腹泻性疾病。因此,猪痢疾容易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红痢、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仔猪黄痢等发生混淆,很难区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需要与猪副伤寒和猪肠腺瘤病进行鉴别诊断。
(1)猪副伤寒。猪群感染副伤寒疾病后主要表现败血症病变,主要脏器和淋巴结出现点状出血和坏死,虽然在大肠黏膜表面会覆盖一层纤维素性物质,但小肠也会有出血和坏死,并且整个肠道黏膜都会出现坏死性病灶。组织病理学方面可以从肠道内分离到沙门氏菌,不会发现猪蛇形螺旋体。
(2)猪肠腺瘤病。猪群感染该病后主要对小肠产生严重危害,大肠内不会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小肠血液和坏死组织可以排到大肠内,并不是大肠真正的病理变化。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猪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发现有黏液弯曲菌和痰弯曲菌,而不会发现猪蛇形螺旋体。
治疗猪痢疾应首选痢菌净进行肌内注射,按照每千克体重0.5毫升剂量使用,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停止用药4~5天后,需要再使用一个疗程的痢菌净,这样可以很快控制病情。病情严重的仔猪腹泻引起明显脱水,机体内的糖分和盐分流失较多,必须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可减少仔猪死亡。还可进行腹腔注射,每头仔猪注射30毫升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猪注射剂量为60~80毫升,每天注射3次,连续注射3天,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水分,帮助病猪尽快恢复体力和健康。
1.日常预防。
(1)药物预防。在猪痢疾病流行区域,仔猪断奶后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药物来预防,能够杀灭机体内蓄积的蛇形螺旋体,起到短期预防作用,但不可以长期预防和消灭猪痢疾。还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使优势菌群生长和繁殖,增强肠道消化功能,降低猪群感染猪痢疾病的概率。
(2)改善管理水平。严禁从疫区引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隔离后才可引种,避免从外界引进蛇形螺旋体。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或无害化处理,杀灭里面存活的蛇形螺旋体。对猪群生活环境和饲喂器具定期消毒处理,避免健康猪群摄入受蛇形螺旋体污染的饲料或饮水,降低猪群发病率。保持猪群环境温度、湿度适宜,供给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饲料,提高猪群体质和免疫力。减少转群、运输和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情况,防止猪群诱发猪痢疾。
(3)紧急预防。一旦猪群感染猪痢疾,需立即进行淘汰处理,然后对猪场进行彻底消毒,3个月空舍后再引种,然后对周围健康猪群进行凝集试验,如果发现个别病猪需要隔离治疗,对健康猪群应进行药物紧急预防,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扩散和蔓延。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猪痢疾,尤其是断奶仔猪发病率较高,且病猪康复后可长期向环境中排毒。猪痢疾病传播速度较慢,但会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在猪场长期存在和流行。只有新发病地区的猪群中有突然发病和死亡现象,已感染过猪痢疾的地区猪群一般呈慢性型,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或出现贫血等,给养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