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恒
本文将汉韩称谓语对比作为研究内容。首先,根据前人研究将称谓语分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部分,并从汉韩对比角度来研究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笔者之所以会选择汉语和韩语来进行对比是因为中国和韩国两个国家地理位置靠近,共同深受儒教的影響,并且都处于汉字文化圈,所以都产生了复杂而且丰富的称谓语。再加上中国人和韩国人从古至今对交际中的礼貌和称谓的得体性向来比较重视。所以笔者将汉韩称谓语进行对比研究。其次,本研究还会探讨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的变迁极其原因。
称谓语是人类打开交际大门的钥匙,是人们交际行为的第一步。称谓语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更加重要的是反映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有所不同,相应的也会出现范围及用法不同的称谓语。中韩两国的地理位置都处在东北亚地区,共同深受相似的儒家文化、汉字文化影响,称谓语中有相似点也不足为奇。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韩两国的称谓语也相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一些词汇的逐渐消失,而又有一些新的词汇的相继出现,有些词甚至外形相同但内在意义相距甚远。本文对现代汉语和现代韩国语的称谓语进行了探讨,对有些特别重要的称谓语类型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分析时代的变化对称谓语有何影响。
亲属称谓始于何时,一时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亲属称谓是属于基本词汇的,是较早出现的一类词,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亲属称谓。“胡士云教授的《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将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既描写了亲属称谓的历时发展,又描写了其在普通话与方言中的共时面貌,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汉语亲属称谓复杂的原因,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社交称谓语的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因为它的发展受时代变化的影响明显,社交称谓不像亲属称谓那么的稳定。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书中最早提出社交称谓问题并的是王力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中编有“姓名”一节,“简明地介绍了古代的姓、氏、名、字、尊称、卑称等有关称谓的基本知识。80年代后社交称谓研究的角度不断加宽加深。”
中国和韩国同是文明礼仪之邦,同受孔子儒教的影响,其繁复的礼仪产生了既丰富又庞杂的人际称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的使用这些称谓,于是这些称谓就形成了固有的系统,从而帮助我们窥探其所属民众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亲属称谓语在萎缩简化,社交称谓语在不断增加,社交称谓语的发展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二十世纪开始变得日益明显。
中国的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家族、宗法、家国、人伦,认为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所以国家掌权者也被称为父母官,大家长。汉民族的亲属称谓最为丰富,因为它们是汉民族的血统和姻亲关系的语言符号。人们在社交中尤其重视情感与关系。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更加上互联网的普遍覆盖,大量的新型社交称谓语开始流行和普遍运用。像现在的年轻人都用暖男、冷都男、妈朋儿,御姐、萝莉、女汉子来形容异姓;在网络上更是频繁的使用吃货、屌丝、土豪、学霸、学渣、学屌、高富帅、白富美、矮穷挫等等。这些变化恰恰说明了社交称谓语与时代变化的紧密联系。因此社交称谓语在数量上将大大的超过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的数量是一个定值,而且会随着计划生育的政策而慢慢萎缩。
可见称谓语的变迁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韩国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倾向,但没有经历过中国这种曲折变化。
随着全球化热潮的不断升温,现在无论是学习韩语的中国学习者,还是中文的韩国学习者的人数都大大增加,笔者就是学习韩语大军的其中一人。我想不管是学中文也好,学韩语也罢,学习者们经常会为了选择称谓语而感到苦恼,因为不管你认不认识说话人,你都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来选择称呼。稍不留神,就会引起对方的厌恶,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现代汉语和韩国语的称谓语对比,为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和学习韩语的中国学习者提出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案和策略。使得学习者在学习韩语或汉语的过程中减少称谓语混乱的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使交际成功。
在亲属称谓语方面中韩的差距较小,因为韩国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均与中国人相似,再加上亲属称谓属于基本词汇,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现在亲属称谓语已经慢慢有萎缩和简化的趋势,这样的变化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更跟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因为现代人已不再是家族聚居的形态了。相反社交称谓语方面中韩两国就有较大差异,因为社交称谓语是社会的产物,而社会又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稳定性较弱。
本文由于条件和能力有限,存在很多的不足,但还是希望本文能够在汉韩称谓语这方面为正在学习韩语和汉语的学习者们带来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