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讲好靖远黄河故事的思考

2022-06-25 11:56郁映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考

郁映田

摘 要: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靖远是甘肃境内黄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今后的发展中要深挖黄河资源、打造沿黄美景、讲好黄河故事,努力打造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积极争当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靖远新篇章。

关键词:靖远;黄河故事;思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21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时隔一个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再一次强调:“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本文就靖远境内的黄河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谈一谈笔者自己对讲好靖远黄河故事的思考。

1 黄河在靖远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靖远是甘肃境内黄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黄河从乌金峡入境靖远,在甘宁交界的黑山峡流出奔腾远去。黄河流经靖远占甘肃省的34%,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

在靖远境内发现的红嘴子、堡子山、庙屲山等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和墓葬群落,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彩陶、素陶、磨制石器、玉器等先民用具,造型别致、纹饰生动,见证了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人类先民在靖远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境内发现的吴家川岩画、大沙沟岩画、信猴沟岩画、石羊滩岩画等多处岩刻文化遗存,留下了反映古人类游牧生活的岩刻文明遗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靖远作为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不断争夺的边防地带,在这里爆发了无数的起义和战争,历代统治者在靖远这片土地上通过开渠挖漕、屯田戍边、修筑长城古堡等手段来抵御少数民族,控制内部战乱,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黄河在靖远境内就出现了很多的重要渡口,形成了重要的交通线路,境内出土的大量文物,现存的长城、古堡、烽隧等遗址也见证了靖远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严邑。

九曲黄河所塑造的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还为靖远刻上了深深的红色印记。1932年爆发了靖远起义,1933年成立了西北抗日义勇军,1936年红四方面军在靖远强渡黄河后组建成西路军踏上了浴血河西的悲壮征程。在这里有靖远起义的不屈不挠、渡河战役的勇往直前,更有进步青年的碧血丹心!

2 靖远黄河资源

2.1 靖远黄河三峡

靖远一带的黄河都是陡口子。“陡口子”是靖远方言,意思是黄河水流落差很大。黄河在靖远流经平堡、北湾、乌兰、糜滩、东湾、三滩、石門、双龙、兴隆、永新10个乡镇154千米,一路曲曲折折,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形成了很多天然峡谷,有乌金峡、红山峡、车木峡、黑山峡,山崖耸石,峭壁凌云,巨大的落差导致黄河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在明朝修筑的长城防御体系中,黄河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河为塞,史称“黄河一条边墙”,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西南跨过黄河后进入南长滩,然后向西进入靖远县境,从永新乡的喜鹊沟起,经兴隆乡大庙、营坪村,西行至双龙镇的义和、仁和、北城村,然后南下,经石门乡到平川区水泉镇水泉村的花儿岔,从水泉花儿岔开始,沿黄河东岸一路向南,到达靖远县城,之后在黄河南岸一路向西,穿过乌兰镇,最后到达平堡镇,过乌金峡(大浪沟)后进入兰州境内,最终进入永靖县境内。靖远境内的三大峡作为长城的一部分,以其险峻阻挡着少数民族的侵扰,保得一方安宁。

2.2 靖远黄河古渡

靖远处于黄河与丝绸之路的交汇处。黄河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中原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上,因此在靖远境内的黄河河道上,先后形成了数座重要的丝路渡口。这些渡口有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鹯阴渡,有连接着靖远和西域的咽喉虎豹口渡口,有甘肃历史上最完善和影响较大的、沟通了东西商贸的联系和交流的交通要津索桥古渡,还有在隋唐时发展为黄河中上游较大的渡乌兰津与白卜渡口等。这些渡口连接着东来西往的交通,向人们诉说着横渡黄河天堑的艰难,诉说着中原返往西域的丝绸古道交流的繁荣。

2.3 靖远黄河水车

《康熙·靖远卫志》记载:“水池,在北城外,正统三年,指挥房贵建于黄河南岸,安置水车城北,挑大池引水注池,汲取甚便。年久,被水冲坏而崖岸犹存。今城北沿河上下用水车浇灌园圃菜果,给用不乏,盖皆仿其遗意而为之者。”明正统三年(1438),靖虏卫守备房贵依照其家乡安徽的桔槔挑轮,组织地方民众在黄河岸边上建造水车,提水灌田。这是靖远历史上水车出现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靖远兴水利之举由此发端,至康熙年间水车已很普及。据民国时期《靖远县新志》记载,民国时县境内黄河沿岸约有水车60辆,灌田约15500余亩(约10.33平方千米),说明民国时期水车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黄河沿岸继续用水车提灌。在平滩堡,从乌金峡口到北湾不到5000米的黄河沿岸,就有10辆水车用于提灌。

2.4 靖远八大自流渠

千百年来,母亲河黄河滋育着靖远大地,滋养着代代靖远儿女。靖远境内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明朝灌溉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朝王之升的《监督吕公开田碑记》记载:“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即汉屯田故迹。”靖远一度还有“粟州”之称,实乃仓储殷实之意。

从明代起到清代,经过不断地开挖维修,靖远境内黄河岸边共修筑有八条自流灌溉渠,分别是复兴渠、靖丰渠、民生渠、恒丰渠、靖乐渠、永固渠、沣泰渠和发源渠。渠道总长180多千米,自流灌溉面积共计75000多亩(约50平方千米)。在老百姓的精耕细作下,靖远农业生机勃勃、繁荣兴盛。因此,八大自流灌溉渠是靖远农业的发端和命脉。

2.5 靖远黄河运输

黄河靖远段自古为水上交通航道。境内公路未开通时,靖远为平凉、固原至凉州及河西交通要道。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从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黄河黄金水道,是当年闭塞的陇中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筏子客们谋生的场所。这条通道同时也是信息渠道、商业大通道,巨大的商业效益由此而生。境内物品如皮毛、中药材、果品、水烟、青盐以及河州等地木材、兰州的百货乃至邮包、邮件等均由此道用皮筏(船)运至银川、包头等地,然后由陆路贩运至京、津、沪、闽直及海外。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在会宁会师以后,红四方面军在靖远的虎豹口夜渡黄河,踏上悲壮的西征。抗战时期,靖远的筏子客从兰州运送军用物资到包头,支援前线,全民抗日,体现了靖远人民的爱国情怀。

2.6 靖远黄河桥梁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到了1967年,靖远黄河上终于有了桥,它就是被誉为“天下黄河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该桥是一帮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发扬愚公精神,自筹资金,锲而不舍,苦干实干建成的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桥梁。

靖远石板沟黄河大铁桥是靖远历史上第一座現代化桥梁,这座桥梁为公路、铁路两用。这座桥的建成使羊皮筏子走进了博物馆,有力地促进了甘宁两省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2001年全面建成通车的糜滩吊桥,解决了黄河北岸糜滩、三滩5万多群众过河难、进城难的问题,使得靖远县城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提高。2000年通车的三滩黄河公路大桥,使109国道吴(家川)唐(家台)段公路全线贯通,改善了白银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田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与靖远县交界处,2006年底建成,这座桥梁是京藏高速上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2011年通车的省道207线黄河大桥,缓解了桥梁运力不够的问题,使得靖远横跨黄河的交通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和提升。

靖远金滩黄河大桥位于靖远县城东边,主桥桥面宽36.5米,双向共六车道,目前已经实现主体合龙。该桥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靖远桥梁运力不足的交通瓶颈,打开靖远东大门。

3 黄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水利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沿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干涸的土地饮上了黄河母亲的“乳汁”,旱川、旱源变为水浇地,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为绿洲。1958年6月,靖远境内第一个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五大坪电灌工程建成通水。1973年4月,靖会电力提灌工程建成通水,这是跨越靖远、会宁两县的电力提灌工程。1983年9月,刘川电力提灌工程总干渠全线通水。1984年9月,境内灌溉面积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兴堡川电力提灌工程总干渠通水。1986年10月,三场塬电灌工程全线通水。在兴建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的同时,还开发建设中小型电力提灌工程。2015年,全县共有电力提灌工程157处,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2020年7月,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全国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供水范围包括靖远、平川2个县区10个乡镇99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14万人,灌溉面积45万亩(300平方千米)。该工程将为靖远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沿黄道路

要致富,先修路。靖远重视交通网络打造,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和沿黄公路纵横联网,形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3.2.1 滨河南路

滨河南路的建成,将靖远县城和平堡镇、北湾镇、乌兰镇、东湾镇及法泉寺风景旅游区、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稻香村·瓜园、天地人·三合等旅游资源有机连接起来,依托黄河和沿线各类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条快速通道和文化旅游观光风情线,对于加快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2.2 扶贫旅游公路

靖远县独石头至鱼龙山至红罗寺沿黄旅游扶贫公路,是连接水韵独石、鱼龙山、寺儿湾石窟等旅游景点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展现靖远黄河农耕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该路线起点位于糜滩镇独石村,沿黄河护堤布设,终点位于北湾镇天字村,还铺筑了双侧彩色路面,成了一条景观道路。

3.3 靖乐渠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作为靖远境内流域最长的自流灌溉渠,靖乐渠穿城而过,灌溉面积近6万亩(40平方千米)。靖远县立足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生态治理修复,大力推进水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与社会资本合作,规划建设总投资为20亿元的靖乐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将集运动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与文化教育于一体,打造青山绿水相映、鸟语花香袭人的美好人居环境。该项目也是靖远建设黄河明珠、丝路重镇文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美丽乡村建设

3.4.1 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

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位于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该项目是东湾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靖远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发黄河资源、争当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占地面积700亩(约0.47平方千米),园区在不断建设发展当中,先后举行了农业嘉年华、农民丰收节、大型灯光秀等节会,已经吸引了省内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声名远播。目前还在建设研学基地,将成为全县开展研学旅游的重要平台。

3.4.2 稻香村·瓜园

瓜园村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10千米,水资源丰富,鱼塘连片,稻谷飘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镇村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稻香村·瓜园”为主题,依托瓜园村千亩稻田、民居民宅、百年大柳树和穿村而过的靖乐渠水系,建设集垂钓、观光、民宿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目前已经将村内鱼塘打造为“渔空间”,将稻田打造为“稻空间”,稻香村·瓜园与菜根香·大坝、天地人·三合已经连接成片,成为东湾镇的连片沿黄景区。

3.4.3 水韵独石

糜滩镇独石村濒临黄河,水资源丰富,景观独特,通过县上和镇村多级努力,建成了龙虎潭、荷花池等景观,与邻近虎豹口、鱼龙山等红色旅游景点形成链接,是一条展现靖远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的经典旅游线路。

3.5 系列节会

黄河流经靖远154千米,使得靖远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农特产品众多,有七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枸杞、文冠果种植面积均在20多万亩(约133.33平方千米),产业优势凸显。因此,也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靖远县先后举办了系列节会,用文化搭台,引产业唱戏,先后成功举办了“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文冠果观赏节”等系列文化旅游节会赛事,助推靖远产品走向全国,助农增收,脱贫致富。

4 对讲好靖远黄河故事的思考

4.1 加大黄河两岸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的“颜值”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也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激发。靖远要深挖黃河资源、打造沿黄美景、讲好黄河故事,首先要加大黄河两岸生态修复和保护,在全县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中心工作,编制靖远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严格按照“岸上与岸下齐抓、上游与下游共管、治标与治本同步”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联动协作,形成黄河养育了两山、两山也护卫着黄河的良好生态;进一步对境内公路沿线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和生态治理,筑起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景观长廊,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4.2 深度推进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

旅游是外在的,文化是内在的,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有了文化、有了故事、有了历史,才会源远流长。挖掘黄河资源,打造沿黄美景,讲好黄河故事,推进文旅融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地实践。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在推进文旅融合中弘扬黄河精神,挖掘黄河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扎实谋划以东湾特色小镇为依托,以“黄河之眼”项目为引领,以稻香村·瓜园模式为标杆,将平堡、北湾、糜滩、乌兰、三滩、东湾等沿黄乡镇历史文化景观串联起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靖远智慧,共同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4.3 以文艺精品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文艺作品、文艺精神的激励和辉映。打造靖远黄河文化品牌,一是要将黄河筏子客、黄河水贼、黄河传说、黄河故事、黄河风情、黄河民俗、黄河物产、黄河歌谣等元素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出原创歌曲、小说、画卷、情景歌舞剧,并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去推广宣传,利用现代传媒的“洋气”去展现黄河元素的“土气”,激发人们的乡土情怀;二是要通过创新表现手段,多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动画、漫画,甚至是黄河探秘游戏等,让黄河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走进千家万户;三是要将黄河鸽子鱼、黄河奇石等形象作为黄河吉祥物,开发文创产品,拉近黄河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使黄河文化真正地“活”起来;四是要加大对体现黄河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奖励,激励广大的文学艺术家专心创作,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王鹏程.靖远高效农业“催化”三产融合[EB/OL].(2020-11-16)[2022-01-19].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11/16/030202998.shtml.

[2]刘亚辉.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EB/OL].(2020-05-25)[2022-01-19].http://hn.ifeng.com/a/20200525/14246440_0.shtml.

[3]文洁,杜雪琴.同饮黄河水 共奏“大合唱”—沿黄九省区省级党报联动采访报道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EB/OL].(2020-05-25)[2022-01-19].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5/25/017440164.shtml.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