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动力差异的多维映射研究

2022-06-24 09:13:40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岗位职责科研活动职称

李 婷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1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教师科研动力、科研积极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主要是基于学科领域、不同性别的教师科研动力方面的研究和基于某几所高校或某所高校的小样本研究,以上的研究成果缺少教师个体科研动力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采用了大样本调查数据对教师科研动力进行探索。

2 研究对象与数据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选择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所高校进行数据调查,通过线上共发放2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样本数量1 883份,有效率为94.15%。本研究以高校教师科研动力的多维差异为研究内容,以内外部动力为主要研究视角,基于此,初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教师科研动力在不同特征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教师科研的外部动力大于内部动力;(3)教师首选的科研动力因素是完成岗位职责。

2.2 变量解释与测量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变量说明Tab.1 Sample variables declaration

科研动力是本研究的主要测量变量,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完成岗位职责、晋升职称、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学科(专业)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获得科研奖励和津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七项。根据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行为不同,科研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发展学科(专业)理论、个人兴趣爱好、提高教学水平归为内部动力因子,完成岗位职责、获得科研奖励和津贴、晋升职称、科技成果转化归为外部动力因子。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科研动力总体现状

就整体而言,高校教师科研动力表现出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占主导地位的态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驱动力从高到低依次是完成岗位职责、晋升职称、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学科(专业)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获得科研奖励和津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普遍不以兴趣为主导,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外部动力成为了有效促进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主动力。

3.2 高校教师科研动力的多维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教师科研动力的现状,即检验高校教师科研动力在不同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主要采用卡方百分数同质性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A.性别差异。如表2所示,6个因子上,不同性别教师的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1)。A.R.值为正值表示实际次数高于期望次数,为负值表示实际次数低于期望次数,是一种事后比较方法,发现男教师在发展学科(专业)理论、个人兴趣爱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3个因子上为正值,其他3个因子均为负值;女教师在完成岗位职责、提高教学水平、晋升职称这3个因子上为正值,其他3个因子也均为负值。经比较,男教师的科研动力最倾向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说明男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偏功利型;女教师的科研动力最倾向于提高教学水平,这说明女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偏任务型。

表2 不同性别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2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B.教龄差异。如表3所示,6个因子上,不同教龄教师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完成岗位职责上不存在差异。根据A.R.值和事后比较发现,教龄5年及以下的教师科研动力最倾向于个人兴趣爱好,说明这类教师刚进入学校,对科研充满兴趣;6~20年教龄教师的科研主动力是晋升职称,说明这类教师因职称评审或晋升需要而从事科研活动;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在完成岗位职责上为正值,说明这类教师的职称问题基本解决,但科研精力不足。

表3 不同教龄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3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time

C.教育程度差异。如表4所示,6个因子上,不同教育程度教师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提高教学水平上不存在差异。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仅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上为正值,说明这类教师的科研性质可能是成果转化类;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偏任务型科研,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在6个因子上均为正值,其科研动力最倾向于发展学科(专业)理论,说明这类教师偏兴趣型科研。

表4 不同教育程度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4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s

D.职称差异。如表5所示,5个因子上,不同职称教师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个人兴趣爱好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上不存在差异。中级教师和副高教师的科研动力最倾向于晋升职称,说明这类教师为晋升到职称而做科研,将科研活动作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正高教师的科研动力最倾向于发展学科(专业)理论,说明这类教师的职称问题已解决,科研活动的主动力为兴趣。

E.学科差异。如表6所示,3个因子上,不同学科类教师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其他4个因子上不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社会科学类教师科研动力最倾向于发展学科(专业)理论,说明这类教师偏兴趣型科研;自然科学类教师科研动力最倾向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说明这类教师偏功利型科研。

表5 不同职称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5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itles

表6 不同学科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6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F.高校层次差异。如表7所示,6个因子上,不同高校层次教师科研动力选择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发展学科(专业)理论上不存在差异。“985”高校教师仅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上为正值,说明这类高校的科研资源充足,科研环境优越,教师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量较高,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提高社会效益;“211”高校教师仅在个人兴趣爱好上为正值,说明这类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繁重的教学任务分散教师的科研精力,科研兴趣是促进他们的动力;一般高校教师在6个因子上均为正值,其科研动力最倾向于获得科研奖励和津贴,说明一般高校教师的科研待遇偏低,教师通过科研获得物质回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表7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科研动力的差异检验Tab.7 Difference tes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college levels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不同的高校教师科研动力倾向在性别、教龄、教育程度、职称、学科、高校层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科研的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占主导地位,其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大驱动力是完成岗位职责;从教师科研活动的行为动机来看,青年教师的功利型科研比较突出。

4.2 建议

A.打造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一方面,为教师制定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目标实现可提升科研能力,保持科研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为教师创建科研氛围浓厚、自由宽松、尊重科研创新规律、人际关系融洽的软环境,改变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通过追求学术自由和学术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

B.针对不同教师群体进行差异化激励。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科研激情高、精力旺盛、活跃勤奋,但学术地位与经济地位偏低,应侧重物质激励及科研制度倾斜,保障其有精力参与科研交流。对中老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要给予充分肯定和精神奖励,促进他们继续潜心科研。通过差异化的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科研内动力,共同实现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整体科研目标。

C.健全科研管理制度。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保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坚持以人为中心,深层次挖掘并满足教师的合理愿望,不断给予人文关怀,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指数。

D.引导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应端正科研动机,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高校的科研管理者应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增强自身道德修养,让科学研究的生存环境更加阳光健康。

猜你喜欢
岗位职责科研活动职称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岗位职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论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及提高方法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6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4
2015年度述职述廉报告956
浅议商业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职称
草地(2014年1期)2014-12-09 03: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