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力江·依米提 盖书勤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喀什 844000)
自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开始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以来[1],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口腔修复医学已逐渐向数字化、无模化、自动化方向发展[2-3]。CAD/CAM口腔修复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数字化印模(Digital impression)采集系统、CAD修复体设计软件以及自动化数控加工设备[4]。其中快速、精确的数字化印模采集是整个修复成功的前提与基础。Syrek A[5]等学者通过体内实验认为基于口内数字化印模制作的CAD/CAM后牙全瓷单冠的边缘适合性优于传统弹性印模材料取模制作的CAD/CAM后牙全瓷单冠。Cardelli P[6]等学者认为口内数字化印模制作的CAD/CAM前牙和后牙全瓷单冠均表现出较理想的边缘适合性和内部适合性。但是,对这类基于口内数字化印模制作的CAD/CAM全瓷冠的临床适合性研究仍较少,且缺乏定 论。
本实验采用口内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弹性印模两种方法制作CAD/CAM全瓷单冠,检测并比较其内部适合性和边缘适合性,为口内数字化印模在临床上更好地应用提供指导和数据参考。
选择右下第一磨牙全冠树脂标准预备模型(dental study model 500A,日进,日本)作为实验对象(图1)。
图1 右下第一磨牙全冠树脂标准预备模型
对右下第一磨牙全冠树脂标准预备模型制取硅橡胶(DMG,德国)印模。待硅橡胶印模固化后灌制超硬石膏(Die-Stone-型超硬石膏,贺利氏,德国)模型。
实验组:由同一位医生使用TRIOS口内扫描仪(3Shape,丹麦)扫描右下第一磨牙全冠树脂标准预备模型,得到10次扫描结果,导出为10份STL三维图形文件,用于设计制作实验组修复 体。
对照组:由同一位医生使用使用D800口外扫描仪(3Shape,丹麦)同法操作,扫描基牙的石膏模型10次,得到10次扫描结果,导出为10份STL三维图形文件,用于设计制作对照组修复体。
采用Dental Designer软件(3Shape,丹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取的共20个STL文件进行氧化锆全瓷单冠的设计,通过数字切削加工机床(CEREC MCXL Premium,Sirona, 德国制作氧化锆全瓷冠(图2)。
图2 氧化锆全瓷冠
将实验组的10个内冠和对照组的10个内冠分别就位于右下第一磨牙全冠树脂标准预备模型上,采用硅橡胶印模材料((DMG,德国),利用硅橡胶薄膜法测量内冠的内部适合性和边缘适合性。将硅橡胶间隙模型沿近远中向切开,在体视显微镜(SteREO Discovery,V12,ZEISS,德国)下(放大30倍)测量近中边缘P1,近中轴面中点P2,近中轴转角P3, 面中点P4,远中轴转角P5,远中轴面中点P6,远中边缘P7,共7个位点处的间隙硅橡胶厚度(图3)。
图3 硅橡胶膜间隙测量位点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IBM, 美国),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近中边缘、近中轴面中点、近中轴转角、 面中点、远中轴转角、远中轴面中点及远中边缘位点间隙硅橡胶厚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全冠不同位点间隙厚度的情况见表1,间隙厚度越小代表适合性越好。实验组及对照组硅橡胶间隙在光镜下测量情况见图4,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适合性较对照组好。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近中边缘(P1),近中轴转角(P3),面中点(P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位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全冠不同位点的间隙厚度(±s,μm)
表1 两组全冠不同位点的间隙厚度(±s,μm)
分组间隙厚度P1 P2 P3 P4 P5 P6 P7实验组 49.04±19.71 126.51±35.29 210.52±55.65 313.34±83.97 281.09±95.22 94.65±23.81 80.99±37.85对照组 80.08±31.76 114.48±23.23 371.14±104.62 441.60±171.21 379.19±149.39 109.06±31.45 81.64±24.57 t检验(P值) 0.017 0.380 <0.001 0.048 0.097 0.263 0.964
图4 硅橡胶膜间隙测量对比
口腔印模采集与修复体设计制作的精确性直接决定了口腔修复诊疗的优劣[7]。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CAD/CAM)的发展,数字化口腔修复因其高效、精确的特点,已被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并逐渐成为口腔修复的主流技术[8]。完整的CAD/CAM口腔修复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印模采集系统、CAD修复体设计软件与自动化数控加工设备三大部分,先获取口腔部位的系列虚拟数据,接着进一步获取虚拟修复体数据,最后切削加工成最终修复体[9~10]。数字化印模的获取方式主要有口外扫描和口内扫描两种方式,目前在临床上口腔修复中95%以上采用口外扫描方式,但这种方式仍需进行传统口腔印模并翻制石膏模型,难以避免传统印模操作过程中多种因素(如口腔软组织运动、印模和石膏材料微小形变、唾液分泌、龈沟出血等)对印模准确性的影响[11~12]。而口内扫描获取数字化印模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传统印模操作中的误差,并节省了印模材料、石膏模型材料的成本,同时节约大量的操作时间,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也可以避免患者在传统印模过程中产生的恶心、不适感等反应,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13]。
惠秀丽等[14]采用数字化印模用于牙体缺损修复,发现数字化印模较传统印模方便快捷,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不适反应,修复体均就位良好,邻接、咬合关系恢复良好,边缘密合度优,修复效果良好。祝红伟等[15]比较了数字化印模与传统印模技术制作的修复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结果显示数字化印模制作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和邻接关系优于传统印模制作的修复体。
由于口内扫描采集过程为动态过程,口内数字化印模系统在临床扫描实时合成的3D扫描图像仍存在精确性上的不足[16]。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评估其口内扫描获取的数字化印模的精确程度:①采用专用的软件分析和评价扫描后的3D匹配图像与色斑图报告,获取3D average deviation和3D standard deviation值来进行评价;②通过该印模制作的修复体的临床适合性来反映印模本身的准确性[17]。本实验通过采用硅橡胶间隙复制法检测全瓷修复体的临床适合性,这种检测方法最能模拟修复体临床粘接后的效果。
目前对于口腔修复体的适合性尚无明确标准,McLean等[18]的研究结果认为120 μm 是临床可接受的修复体最大边缘间隙。而对于修复体内部适合性,有学者认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在200 ~ 300 μm[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全瓷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都能够满足临床要求,而实验组的边缘适合性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除近中边缘、近中轴转角、 面以外,其他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数值均在轴角及 面间隙值最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全瓷冠在就位过程中,轴面间隙过小导致 面的粘接剂无法顺利溢出,继而造成轴 转角及 面有较大间隙。
综上所述,采用口内数字化印模法制作的全瓷冠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和适合性,满足临床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