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青 (江苏省如皋中学 266500)
“学问思辨行”,其名称出处于《礼记·中庸》(第20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其含义是说: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坚定地践行……果真能够按照此法而行,即使愚笨也一定能够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能够变得强大.
课堂教学应经历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组织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使五环中的每一环都既有传承,更有创新;五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且环环相扣,逐环深入;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循环递升.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高三微专题复习课,上课对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选修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立体几何的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掌握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和技能,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空间距离问题和夹角问题,并能描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程序.
学习目标 会用长度、角度、坐标等数量刻画运动的点、线、面,会用运动的观点解决立体几何中的角、距离、体积等的最值问题;通过对动点、动直线、动平面的探究,体会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升观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学
自主研学,横向发展如图1,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点O
为线段BD
的中点,设点P
在线段CC
上.图1
(1)求异面直线OP
与BB
所成角的正切值的最小值;(2)求直线OP
与平面A
BD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问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问1:你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你有什么收获与困惑?
问2:上述问题中为什么会有最值?如何求最值?
问3:你还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它吗?
思
深思熟虑,纵向开掘思1: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并解决它,再解决小组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辨
穷理明辨,点拨启悟辨1:如何解决动点影响下的最值问题?
辨2: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目标的最值?
行
学以致用,迁移生成行1: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体会?
行2:链接高考.
如图2,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PD
⊥底面ABCD
.设平面PAD
与平面PBC
的交线为l
.图2
(1)证明:l
⊥平面PDC
;(2)已知PD
=AD
=1,Q
为l
上的点,求PB
与平面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2
.3
.1
学:自主研学,横向发展教学过程
投影学生例1的解答.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投影上的解答,对比分析,再次完善自己的解答,并思考“问”中的问1和问2.设计说明
(1)提前发给学生课前自学.(2)教师批阅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完成得较好,有传统方法和空间向量法.求解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学生已经掌握了求解角的基本方法,基本了解刻画动点的方法,从线段长度和点的坐标入手,表示目标角的最值,但是不少学生在求最值时遇到了困难.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空间向量法,对传统方法有一种抗拒感.(3)学生自主订正完善,找出存在的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进入第二个环节“问”.2
.3
.2
问: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1)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2)学生点评投影仪展示的解答,总结解题思路及其书写的细节,然后介绍自己用传统法求解的思路.(3)教师追问:上述问题中为什么会有最值?如何求最值?其他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困惑需要解答?(4)生生互问:总结得出动点影响了目标的最值,可以转化为一元函数求最值,或者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求最值.(5)师生一起总结:运动的元素——动点;刻画的方式——动点的坐标;影响的目标——空间角;目标的最值——一元函数求最值/
数形结合求最值.设计说明
(1)对于例1的求解方法,学生存在两类困惑——传统方法与空间向量法的选择和最值问题的处理.教师不是把批阅试卷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生生互问、教师追问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2)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特别期待这些基本方法能否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此时学生探究欲望强烈,积极深入地思考,进入第三个环节“思”.2
.3
.3
思:深思熟虑,纵向开掘教学过程
(1)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将小组中研究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2)学生针对图1展示的问题有:二面角D
-OP
-D
的余弦值;二面角D
-PB
-C
的余弦值;OP
+PD
的最小值;A
到OP
距离的最小值;P
到面ABD
距离的最小值;BD
和OP
距离的最小值;三棱锥P
-A
BD
体积的最大值;三棱锥P
-A
BD
外接球半径的取值范围和内切球半径的取值范围;若点P
在B
C
上运动,求OP
与面A
BD
所成角的余弦值.(3)教师追问:同学们是怎么想到提出这些问题的?(4)生生互动:分享思考问题的角度,从空间角,空间距离,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几何体的外接球和内切球的半径等度量关系探究最值问题,也可以变化动点的位置来影响目标最值,比如将点P
改为在线段B
C
上运动;追问是怎么想到将点P
移到线段B
C
上运动?小组代表分享思考的角度,点P
在线段CC
上运动时,由正方体的对称性,用图形研究比较简单,当点P
变换到线段B
C
上运动时,就不可以利用图形对称性求最值,这时候作图又有难度,应该优先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求解;要探究四面体内切球的半径的最值,某个小组不会解,就让其他小组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内切球的性质,用等体积法,球心与四面体的每个面构成四个小三棱锥,这四个小三棱锥的体积之和等于原来四面体的体积.设计说明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解决空间角,空间距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内切球与外接球等相关问题,会将目标最值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求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点拨,提出两个问题.
思2:若动点P
在正方形BCC
B
内(包括边界)运动,且D
P
∥平面A
BD
,则BP
的最小值为.思3:若动点
P
在正方形BCC
B
内(包括边界)运动,且则BP
的最小值为.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发现,动点
P
是用线面平行的位置关系和距离的度量关系来刻画的.设计说明
通过这两道思考题的解决,学生解决最值问题的面更宽了,影响最值问题的动点不仅可以用度量关系(长度、角度、距离等)刻画,还可以从位置关系探寻动点的轨迹进而求目标的最值.学生经历了发现、探索、追问、完善等过程,进一步厘清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此时,让学生再静下心来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感悟,进入下一个环节“辨”.2
.3
.4
辨:穷理明辨,点拨启悟教学过程
(1)学生感悟提升,影响立体几何中目标最值的因素可以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动点的坐标、线段的长度、动点的轨迹等求目标的最值.(2)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运动的元素——动点、动直线、动平面;刻画的方式——动点的坐标、线段的长度、动点的轨迹;影响的目标——空间角、空间距离、表面积、体积;目标的最值——一元函数求最值/
数形结合求最值.(3)教师追问:那你觉得空间内,除了动点可以影响目标的最值,还有其他的元素影响目标的最值吗?学生完善:还可以是运动的直线、运动的平面等等.(4)进一步提出问题:类比今天课上研究的动点影响下的最值问题去探究动直线、动平面影响下的最值问题.设计说明
通过静心独立思考、辨析、分析、研读等,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出问题,为课后进一步学习思考和下节课的学习指明方向.2
.3
.5
行:学以致用,迁移生成课堂检测,及时反馈.
学即是博学,博学是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自主研学与独自学习.课堂教学操作上,教师提前制定计划和学习目标,准备学习的文本材料或问题.新授课教学中,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约5~10分钟,对于基础年级的复习课或习题课、高三的复习课,都是将学习内容提前给学生,课堂上再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熟悉完善,准备交流.学习方式由勤学、学会到善学,再到在教师目标和计划引领下的会学.“学”的目的是掌握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力求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知识.学生通过“学”的解决,体会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见求解策略.
问即是审问,是在充分博学基础上的高质量的自问、互问与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操作方面,教师要提前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为每个小组选好组长.课堂教学中,首先全体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审问或善问.此环节的操作方式为自问、互问、小组合作.常见的问题有:我解决了哪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吗?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我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后,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问”的目的是落实关键能力,体现基础性,力求70%的学生解决70%的问题.通过学生自问、生生互问、师生互问、教师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
思即是慎思,是在质疑、合作前提下的多维思考与深度领悟.课堂操作上,一是教师让组长将各小组的问题进行汇总,二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前预设.课堂教学中,让各小组展示问题,然后让学生慎思、深思、参悟.此环节的操作方式为学生独立思考,深思已解决的问题、慎思未解决的以及新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思”的目的是提升关键能力,体现综合性,力求80%的学生解决80%的问题.学生在上述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过的立体几何中的度量关系,提出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将知识和方法在宽度和广度上延伸.
辨即是明辨,是立足于展示与点评基础上的思维碰撞与争鸣.明辨、辨明,疑惑越辨越清,思想越辨越深,真理越辨越明.课堂操作中,教师要选择部分学生的成果进行投影,让学生展示成果,总结提炼方法,其他小组学生提问、质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争辩、分辨、再存疑.此环节的操作方式为小组内生辩,或者班级内部生辩或师辩.让真知获得认同,将课堂推向深入,让思维引入活水,使素养得到提升.“辨”的目的是落实学科素养,体现创新性,力求90%的学生解决90%的问题.学生展示后,通过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时的思考角度有哪些?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辩中,引领学生拓展思维.
行即是笃行,是立足于检测反馈基础上核心价值的落实与践行.课堂操作中,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检测问题.课堂教学中,总结和当堂检测.此环节的操作方式为学生独立总结或解决问题.问题一是来自教师课前预设;二是课堂上学生在“问”的环节未解决的1~2个问题.在时间上做到课上与课后融为一体.“行”的目的是落实核心价值,体现应用性,力求95%的学生掌握95%的问题.在上述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学生再反思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掌握基本方法,进一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问思辨行”高效课堂模型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思想、回归教学本真的一种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问题串为载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与新高考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