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战略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2022-06-24 12:23王祯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文化传承古诗词

王祯玉

摘  要: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落实古诗词诵读教学,需要把握历史,引入情境;问题驱动,明确目的;五步诵读,还原意向;扩展积累,文化为重。

关键词:文化传承;古诗词;诵读教学;小学语文

文化传承是指教育者对文化的传授和受教育者对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的社会化产物,都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的能动表现,而且也都是传承的结果。提到古诗词的教学,就会出现“为什么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用?”之类问题,归根结底不是为了试卷上的送分题,是为了文化,为了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古诗词教学比其他文本体裁都要难,难在学生知识背景有差异,难在文本远离实际生活,难在教师以考试为目的,但当前古诗词可以抓住文化这个总抓手,以诗教诗,实现古诗词真学习。

一、结合学情,引入情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盛行之后,古诗词的数量是明显有所增加,但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存在畏难情绪。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把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课堂中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学的效果也会有所提高。要想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带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要了解学情,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环境,使学习能够深入集中在导入环节,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在《元日》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搜集关于春节的场景,视频,图片,鞭炮贴春联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绘画,表演自己过春节的一个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古诗和生活是非常贴近的,感受到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学习古诗词当中很重要的两点是需要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并且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但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加的丰富,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当中,以《示儿》为例,可以在课前先请学生去搜集关于陆游的生平事迹,以及宋朝当代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文本的创作背景有一个熟悉的环节,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补充,结合图片,配乐等方式教师范读课文,创设情境。

二、问题驱动,明确目的

如何将距离上千年的寥寥几字变成的教学内容尼?需要从学生的兴趣,最近发展区,单元主题,课程标准等方面不断设置问题。驱动性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暂时解决“我为什么学”这个问题,同时在古诗词学习开始引入驱动性问题有利于规划之后的学习方向,使本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驱动性问题要难度适中,不多不少,让学生处于舒适区的边缘,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动手勾画。在《示儿》教学中,该古诗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诗人的爱国之情,在了解具体文本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后,可以提出问题“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四个问题请同学们自行思考解决。将时间,地点,人物这些通过简单阅读就可以知道的要素串联起来,结合诗歌情境,逐步体会作者背后临死未见故土收回的悲伤与无奈,进一步上升到爱国情意,增加对祖国国土的珍视,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为学生的诵读做好铺垫。

三、五步诵读,读评结合

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就要感受音律之美,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当然,所谓“反复诵读”并不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为基础,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诵读古诗词一般需要进行五步,正确的动作要领是有三点要求,第一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次读。第二点:每次读目标不同,要求不同。第三点:读后的对学生的评价与老师的要求,要对应起来,也就是提出要求学生读,学生读完之后,老师的评价语要能够与要求对应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前后呼应的闭环。首先第一步:读正确。读正确指普通话语音规范,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改读,简单地说就是读的一字不差。比如《静夜思》字词很简单,但是即使没有添字漏字的现象,有些音学生还是不容易发准,即普通话语音不够规范。“光”“霜”“望”都是后鼻音,带有“ang”后鼻音发音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声音往后发,然后气息从鼻腔出来,同时在评价或者是纠正的时候,就可以对学生说你读得很正确,而且“光”“霜”“望”发音非常到位,提的要求是读正确,的评价也是告诉学生读得正确,而且重点强调了“ang”的读音。第二步:读出诗歌的节奏,要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教师范读,划出符号,学生读完之后,评价注意对读错的地方纠正或者你把诗歌之间的停顿读得非常准确,老师能听出这首诗的节奏。第三步:读出诗歌的感情。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霜,那么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来读,下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借明月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以引导学生放慢节奏来低头思故乡,这个环节的评价通过朗读,好像就看见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通过朗读,仿佛就看见了诗人在思念他自己的故乡,点评和前面的要求对应起来了。第四步:读中加深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想,比如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景象,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故乡,从举头低头触动思乡的情怀,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巩固学习,低头举头可以让学生做动作,同时对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不必逐字翻译。第五步:熟读成诵。在学生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最后可以集体或单独背诵,诗歌往往都是押韵的,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每句最后一个字,朗朗上口是诗歌的特点。

四、拓展积累,文化为重

在诵读只有可以继续进行古诗词拓展,适度拓展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文学素养,课前相关背景的介绍属于文化积累,在课程学习之后的作业布置也是拓展的重要机会。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文化属性,即语文教学活动原本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借助听说读写等途径,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传统文化。同样在学习《示儿》之后,背诵的作业对学生的文化发展基本没有促进作用,可以利用学生此刻还沉浸在作者爱国情怀情境中的心情,继续出示陆游的其他诗篇,可以人物生平经历为主线,让学生一遍记忆作者经历的重大事件,一边熟悉记忆在此阶段重要的经典诗篇,即拓展了历史,也增加了古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加深了人文主题的体会。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文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集体共同的,因此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多样的联系。在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提出问题“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去熟悉作者的生活背景,同时了解项羽的历史故事,进而这首古诗的课后拓展作业可以设置为《三国演义》的学习,鼓励学生阅读文白参半的原著。古诗词的学习最基础的是增加古诗词记忆背诵的积累,更要注重对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经典名著及主旨思想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杨彬. 论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与文化传承[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6):35-37.

[2] 胡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 语文建设,2018(11):79-80.

[3] 劉昌海. 在教学细节中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5-7.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文化传承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