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生 赵来燕 谢青云 刘起赟
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住院患者检验结果,其中30例无肝硬化病史检验数据为对照组,3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采取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等相关指标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对照组与研究组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等相关指标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应60例患者检验数据对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具有显著价值。
关键词: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甲胎蛋白;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 R6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 主要是致病因素长期反复损害肝脏导致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失去再生能力,进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1]。临床主要是肝炎后发展为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会出现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等现象,使患者肝脏逐渐变硬、变形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后期会出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损害,晚期时常会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等的情况[2]。临床常规检测方式为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但均存在一定的漏诊情况。本研究选择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进行分析,观察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對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检验结果60例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住院无肝硬化病史患者检验结果)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各30例。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 具有一致性,可对比,P>0.05。
1.2方法
所有该入院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2mL;红色盖促凝管3 mL;黄色盖促凝管3 mL。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离心处理,检测肝功能指标、甲胎蛋白与凝血相关指标。
1.3观察指标
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TT),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 (TBil)、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胺转移酶 (GGT),用日立RL7600生化仪检测;甲胎蛋白,Cobas E601化学发光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分析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经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患有肝硬化后,会出现发作反复,病程时间长等特点,对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威胁[3]。所以对于肝硬化患者应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保障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目前收治患者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由于早年经济滞后预防肝炎措施得不到很好的普致其肝炎发病率高,现阶段我国群众生活以及饮食出现较大改变,导致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为多,并且患者的发病机制也更为复杂。肝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男性患者较多,主要是由于其大多数生活习惯不良,且具有较大的生活压力[4]。
一般健康体检常检凝血指标(PT、APTT、TT),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GGT)及发光检验的甲胎蛋白(AFP)等检查指标来判定身体的状况,正常人各项指均在正常范围,因正常肝脏功能强大,肝细胞参与着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受伤时不能使间接胆红素形成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5]。间接胆红素不能通过肾随尿排出体外,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使血液中总胆素增高出现黄疸。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入血中,在肝细胞损害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肝细胞内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比血清高1000~3000倍[6]。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AL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在肝脏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但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释放入血,故其血清浓度可升高,当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内主要分布GGT主要局限于毛细胆管和肝细胞微粒体中,在阻塞性黄疸性胆管炎、急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肝硬化、嗜酒者,血清GGT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脏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包含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Ⅺ、Ⅻ,肝脏合成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也是非常重要的凝血因素。肝脏的异常病变,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的时候,机体凝血机制会出现明显异常,首先表现为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活性减低,导致凝血检查中的PT、APTT、TT凝血指标明显延长。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在成人血液中含量极少量,在肝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病恢复期患者血中AFP有不一定的升高,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坏死和再生情况有关。在原发性肝癌时血中AFP异常升高,所以检测血液中AFP含量有助于鉴别诊断肝癌的有效指标。
因此不难看出,患者在患有肝硬化后,其细胞会出现反复破坏,对患者肝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出现损伤坏死之后,会出现凝血指标(PT、APTT、TT),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GGT)及发光检验的甲胎蛋白(AFP)出现异常现象。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该检查指标对患者肝脏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更好控制患者的病情,更好为患者早期诊断避免出现进一步恶化问题。
而就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对两组患者实施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浓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利用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检测方式,可以有效表现出患者的肝脏受损情况,提高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率,使临床诊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利用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检测,能够使临床医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肝脏的恢复情况,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建议,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医师在对肝硬化患者诊断时,可以利用该类指标了解患者目前肝脏是否处于正常水平,若指标出现异常情况,应加强重视,分析患者是否具备肝硬化疾病,避免出现漏诊或者误诊情况,发挥其参考作用,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减少疾病对患者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韩少静, 李帆, 张宏伟,等. 血浆双调蛋白水平在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 肝脏, 2019, 024(002):204-206.
[2]杨熹、宋冬梅、华敏. 生长抑素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再观察[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 v.23(05):92-95.
[3]李志英, 刘申颖, 欧阳卫泽,等.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016(036):117-120.
[4]张巧云. 延续性健康教育应用于肝硬化患者中对改善其不良情绪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030(001):161-162.
[5]李志英, 雷霞, 欧阳卫泽,等.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016(027):128-131.
[6]钱留军.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LB,CHE,PTA检测的临床意义[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0, 031(004):55-57.
项目名称: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GZ2020ZSF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