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松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无论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足,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位,都会阻碍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可以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对话,有效解决学生的“主体性危机”、教师的“主导性缺失”和文本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视域融合” 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
“视域融合”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无限融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有文本视域、编者视域、学生视域和教师视域。文本视域包含了作者视域,也包含了人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赋予它的新内涵。编者视域,即编者在依据规范的编排体系选编作品时,赋予了它特定的育人目标。学生视域是学生的学业水平、阅读能力等在阅读文本时的综合体现。教师视域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文本解读能力等在教学文本时的集中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不同视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同视域的融合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实现统编版教材的育人目标。
一、走进文本视域,拓宽认知范围
在阅读文本时,当学生的视域不断进入文本视域中,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就会不断融合。但由于学生视域的局限性,学生往往会对文本视域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弥补学生视域的局限性,促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补充资料,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学生在阅读时都是基于自身的已有知识经验去理解文本内涵的,但是学生受年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等局限,容易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产生偏差,背离文本的实质,影响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并适时补充资料,以避免学生因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的认知。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篇就介绍了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当读到这里时,有很多学生便会自然地觉得前面三位同学的志向是渺小的,从而对比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此时,教师应该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古代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三位同学的为家父,实为孝道;读书明理,实为修身;光耀门楣,可谓齐家。这些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志向,所以这里应该是衬托,而不是对比。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给予工具,引导学生领会精髓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之间的差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难领会文本高阶思维的存在和表达形式的精妙。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思维工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视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知识和技巧。统编版教材编者充分认识到了教学工具和策略的重要性,在编排教材时安排了“批注、预测”等专门学习阅读策略的单元,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二、围绕编者视域,精准落实语文要素
吴忠豪教授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意味着,一方面,阅读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要在目标引领下补充教材以外的内容;另一方面,文本中蕴含的知识不可能都教,而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语文要素”编排单元课文,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就是编者视域在教材中的集中体现。因此,阅读教学可以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去开展教学活动。
(一)围绕语文要素,筛选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麻雀》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文中老麻雀英勇无畏地拯救小麻雀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学习上,如“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的?”“怎样运用动词表现麻雀勇敢无畏的品质?”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集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新旧教材对比,领会编者意图
统编版教材保留了很多原先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但选编时也做了改动,更加尊重历史,更加尊重原著。例如,通过比较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中《田忌赛马》的区别有:首先,删掉了第一次赛马,只保留了孙膑献策后的赛马过程;其次,原先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变成了“大家的马都差不多”;最后,齐威王前一次赛马胜利后的“得意扬扬、夸耀”在新教材中不存在了。
为何要做这样的改动呢?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学习目标就是了解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赛马最后胜利的思维过程。课文内容的关键就两点:一是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取得赛马胜利的条件;二是如何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以及其背后的道理。这样的改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孙膑赛马策略的思维精髓内化成自身的智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三、凭借教师视域,实现难点突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自身的认知视域出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发挥文本的育人价值。
(一)打破历史局限,体验美好情感
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不仅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例如,《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民间故事大多都是表达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牛郎与哥嫂的相处,以及他如何对待老牛的故事情节中可知,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人们期望勤劳善良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所以牛郎便有了与织女的这段奇缘。民间故事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许多情节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其目的就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历史的局限,将自身的视域放在文本视域中去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在领会民间故事传递的美好情感的同时,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了。
(二)抓住典型细节,渗透高尚品质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只突出了某一方面的教学价值,而对文本中潜藏的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内容却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掘并予以正确的导向,才能更好地发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突出的是王戎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而对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的行为对错却没有触及。这就有可能会误导学生,看到别人家的东西,尤其是归属权并不清晰的时候,就可以随意取用。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做个假设:“假设孩子们在村边遇到了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酸甜可口的李子,王戎会不会取?该不该取?”以此帮助学生对这些行为背后的品质进行探寻,从而明白别人家的东西,无论别人会不会发现,都不能去拿,更不能据为己有,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这样就可以规避“诸儿竞走取之”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总之,阅读教学的过程体现的是文本视域、学生视域、编者视域和教师视域等不同视域之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意义的解构与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效果可以反映在“视域融合”的结果上。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视域放在中心,扩展和丰富学生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庭波.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本友. 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金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