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植物名称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2022-06-24 17:50朱欣怡王心怡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术语英译诗经

朱欣怡 王心怡

【摘要】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植物术语的命名更是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本文主要基于《诗经》英译本,论述了中国古代典籍植物名称术语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其翻译技巧和原则,推动我国古代植物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促进我国古代植物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些特定的术语表达带有诗人感情色彩,且翻译难度高。

【关键词】 《诗经》;术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32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部标准的生态写作,囊括了大量的植物意象,是我国典籍植物意象的滥觞,其英译本众多。纵观众多英译本,各有千秋,但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只重视大体上翻译的吻合,而缺乏对微观细节的推敲,译名存在不实,使原文欲构建的“意象画面感”大打折扣,打破了文本原有的生态平衡。[1]然而,英国学者James legge通过对中华经典《诗经》的翻译和介绍,从思想、文化、文学诸方面对《诗经》进行跨文化阐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译介阐释”,成为东西两大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文化经典译本之一,在中华经典阐释史和跨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义。[2]

在英译策略研究中,本文选取legge的《诗经》译本为例,这也使得此次研究更具有学术性及更高的研究意义。另外,让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将博大且细腻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国外读者,如果忽略《诗经》中植物名称的翻译,很难将诗中所展现的丰富意象传达给读者。因此《诗经》中的植物名称英译研究问题不容小觑。[3]前人也曾研究过《诗经·国风》中的植物英译及中国文化意象的传达,对《诗经》植物隐喻意象英译的难点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也不计其数,但他们都没有对《诗经》中植物名称术语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因此,此项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英译本读者理解《诗经》描绘的意象和书法的情感。

二、《诗经》中植物名称术语的特点

在James legge英译的《诗经》一书中出现了许多植物名称,通过研究和构建术语库,笔者发现该书中涉及的植物名称术语有以下三大特点。

特点一:多生僻字,理解困难。

由于是古代典籍,《诗经》中很多植物名称都是一些生僻字,甚至是一些只出现在古书中的字,此类术语无论是在理解和翻译中都有较大困难。

例1:于以采蘋?南涧之滨。(《诗经》 英汉对照 p.34)

She gathers the large duckweed, By the banks of the stream in the southern valley.(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35)

“蘋”一字是漢字“苹”的繁体字,相较于“苹”,“蘋”很少出现在当代人的眼中。再说到“茹藘在阪”中的“茹藘”一词,又有多少人知道它读“rú lǘ”,更不必说知道它的根可以做酱红色染料的学者有几何。

特点二:语境不同,翻法不同。

对待各类植物名称,译者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术语意蕴及文章内涵。

例2: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诗经》 英汉对照 p.10)

In the south are the trees with curved drooping branches,With the dolichos creepers clinging to them.(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11)

例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英汉对照 p.14)

The peach tree is young and elegant;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15)

上文两句中的“樛木”和“桃”都是树,但译者对“樛木”的翻译是“the trees with curved drooping branches”,该译文使用了注释法,而译者对“桃”的翻译则是“The peach tree”,用的是直译。笔者认为这和两种树的“知名度”有关,毋庸置疑,人人都知道桃树,但了解樛木的却少之又少。这就是译者的细心之处。

特点三:同一植物,不同译名。

即使是相同的植物名称,译者也根据不同情景,翻译成了不同的英文,帮助读者区分术语概念以及领会不同的情感。

例4: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诗经》 英汉对照 p.20)

In the south rise the trees without branches, Affording no shelter.(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21)

例5: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 英汉对照 p.398)

One issues from the dark valley,  And removes to the lofty tree.(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399)

同样是“乔木”,译者却用了“the trees without branches”和“the lofty tree”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笔者认为第一种翻译只是对“乔木”的客观介绍,而第二种翻译则蕴含了译者的理解和情感,这也是植物意象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使命。

三、《诗经》中植物名称术语英译策略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汉语中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或者是术语中所蕴含的情感不能直接通过翻译很好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在古代典籍中涉及的一些生僻、晦涩的术语更是理解和翻译的一大难点。本文将通过分析与总结James legge在英译各类植物词汇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证明该译名的可行性。通读全文,关于《诗经》中出现的各类植物术语的英译,大体上涉及以下四种方法,即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和注释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4]

例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英汉对照 p.14)

The peach tree is young and elegant;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15)

例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英汉对照 p.408)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409)

一些常见植物,译者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在选择直译法时,译者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纳入视野,根据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让译本读者能够最快地阅读和理解。如“桃”“柳”这类常见树木,译者直接翻译成了“peach tree”“willow”,这是由于两国在这两个词的理解上不会存在偏差,所以直译即可。

(二)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将源语中的发音直接转换成译入语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以保留源语词语的本土特色。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5]

例8:南山有枸,北山有楰。(《詩经》 英汉对照 p.426)

On the hills of the south is the kow; On those of the north is the yu.(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427)

该句诗文的意思是“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译者将“枸”英译为“kow”,将“楰”英译为“yu”,使用音译法,精确地避免了歧义,方便中外直接交流。

例9: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诗经》 英汉对照 p.540)

Long and large grows the go; It is not the go, but the wei.(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541)

蔚是一种草,即牡蒿。该句诗文的意思是“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译者将 “蔚”英译 为“wei”,既保留了源语名称的音韵美,又有利于展现异国情调和真实特征。[6]

(三)意译法

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7]意译法在翻译时不受原文词语表面语义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采用现成的英语词汇。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8]

例10:黍稷重稑,禾麻菽麦。(《诗经》英汉对照 p.366)

The millets, both the early sown and the late. The millets, both the early sown and the late, With other grain, the hemp, the pulse, and the wheat. (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367)

黍稷,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重稑,后种先熟的谷类。就全篇来看,该诗句的意思是“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译者通过理解该句的中文内涵,先将术语用中文解释,再将解释译作英文,此举最大限度地帮助译本读者理解术语内涵,通过对植物不同成熟时间的翻译,也让读者了解同类植物的不同特性。

例1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英汉对照 p.386)

With pleased sounds the deer call to one another,  Eating the celery of the fields.(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387 )

这句诗句的意思是“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很多人看到“苹”的第一反应就是苹果,但其实苹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艾蒿,一种菊科植物,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植株有浓烈香气。译者将“苹”译成“celery”,是因为“celery”一词在英国科林斯词典中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草本植物,叶柄芳香。这些特点与艾蒿相近,让外国读者能在脑海中对“苹”产生真实的画面感,同时也避免了歧义。笔者认为采用意译法翻译的植物术语,好记易懂,能够鲜明地体现该植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6]

(四)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在翻译中采取附加注释的翻译技巧。

例12:首如飞蓬(《诗经》 英汉对照 p.148)

My head has been like the flying (pappus of the) artemisia.(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149)

该成语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蓬是一种容易在根部折断的野生植物,易随风翻卷。内含头发未经梳理,像飞散的蓬草一样乱的意思。在古诗文中多用于表达思念之意。“pappus”有“冠毛、胎毛”之意,译者通过注释,细化了诗句所要展现的场景,注释法的运用,也使得术语含义清晰明确。

例13:修之平平,其灌其栵。(《诗经》英汉对照p.686)

He dressed and regulated.The bushy clumps, and the (tangled) rows.(The Book of So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687)

栵指斩而复生的枝杈,在这里也指缠绕的枝条。译者用“tangled”给“rows”增添注释,让读者对诗句所描绘植物的形态有了一定把握,使得理解更加方便清晰。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James legge翻译 《诗经》中的植物名称术语的翻译技巧,力图揭示译者如何翻译植物名称专业术语以及证明上述译名的合理性、可行性。至此,通过对《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名称的英译策略与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James legge根据专名的意义观,英译专名时,秉承以直译为主、意译和音译及其他主流译技为辅的多元化翻译策略,[9]这一翻译策略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植物的特征,使译文达到了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使译文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了传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目的。

《诗经》中的一些植物名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译者想准确地翻译这些词汇并非易事。[10]该译本是《诗经》英译的成功典范,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供其他译者学习与效仿。望此项研究能够帮助翻译爱好者更好地了解翻译此类词汇的策略与方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外传,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沈岚.跨文化经典阐释:理雅各《诗经》译介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以王维诗歌英译为例[D].河南大学,2010.

[5]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徐晓义.中国商标英文翻译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8):117-119.

[7]熊欣.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8]李智.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西南大学,2019.

[9]李瑞.文本世界理论视阈下的《西游记》专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0]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D].上海外国语大學,2013.

猜你喜欢
术语英译诗经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巧用《诗经》解难题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