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选择

2022-06-24 22:02倪庆玲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人生

倪庆玲

【摘要】 《人生》 [1]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中篇小说,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描写了改革时期人物的命运以及面对不同事情做出的不同选择。在面对爱情的选择中,既有高加林的现实性选择,也有黄亚平的自我性选择,还有刘巧珍以心灵之爱为中心的爱情选择。不同的选择,使得他们的爱情都有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三位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关键词】 《人生》;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爱情选择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01

《人生》描绘了男主人公高加林不愿在农村偏安一隅,他渴求在城市谋求一个优越的工作,当他进入城市工作之后,为了自己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选择了抛弃自己的女朋友,然而最后却落得个一无所有的悲剧。在路遥的《人生》中有三位人物,分别是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他们的自身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在面临选择时,高家林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爱情,黄亚萍是基于自我的选择,而刘巧珍则是基于自己心灵爱情的选择。那么他们三个人分别属于什么样的人格结构,又会做出怎样的爱情选择,下面结合小说文本,对这三个人物的爱情选择展开论述。

一、高加林对爱情的现实选择

《人生》中描写了高加林在青年时期的一波三折,从县城教书到被占用名额返回农村劳作,再到机缘巧合通过走“后门”当了县里的一名通讯干事,直至最后又被揭露走后门再次返回农村,导致悲剧结尾。高加林追求高品質生活,喜关注国际事务,也有一定的文采,曾在报纸上发表过诗歌,这一切都是高加林的苦心经营,虽然他高考失利,但是不甘当农民,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渴望拥有更好的前途[2]。可是事与愿违,他的工作被高明楼的儿子所顶替。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他一蹶不振。可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这个姑娘无论从外貌还是性格方面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唯一有一个缺陷,她是一名地道的农村女性,没有文化。高加林最落泊的时候遇到了刘巧珍,在这个时期他们相互治愈,刘巧珍给予高加林重新生活的动力,在刘巧珍的眼里,高加林是完美的,高加林也是在农村这个环境中,感觉到了真挚的爱。在高加林心中,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农村,那么刘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这种心理驱使之下,他与刘巧珍相爱,有了一段美好的恋情。

但是当高加林有了可以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后,高加林内心渴望出去的心使得他在事业和爱情中选择了事业。在县城工作的高加林十分得志,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之前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再次闯进他的生活。他们可谓是志同道合,有着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国际事务。久而久之,黄亚萍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同时,高加林面临了人生的第二份爱情。这时,他就需要在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做出选择。小说中提到他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徘徊不定,他认为不能为了在农村的一段爱情而放弃自己的光明前途。其实就是在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权衡利弊之后做出选择,他的爱情选择已经丢失了学生时期纯粹的感情,变成了一种物化的感情。刘巧珍来县城找他,和他谈论的话题都是一些带有农村风味的家长里短,他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有一丝丝的不耐烦。如果他选择了刘巧珍,他就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在农村,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可言,自己心中的梦想注定会化为泡影。然而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单从恋爱角度出发,黄亚萍也比刘巧珍理想的多。黄亚萍无论从家庭条件、文化水平还是外貌特征都不输于刘巧珍。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不仅有共同话题,还有黄亚萍能带给他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机遇。

当高加林面临自己的爱情的选择,他从社会现实出发选择了黄亚萍,这无疑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以功利为目的的选择。但是人有旦夕祸福,在他即将爱情事业双丰收之际,由于别人举报,他在城里被撤职,他引以为傲的工作丢了。这时他只能再次回到农村,他失去了“巧珍”和“黄亚萍”,二者都成为自己人生的过客。生活是那么有望,最后却是那么的无望。

高加林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丢失了刘巧珍这一块“金子”,选择了可以为自己事业做辅助的黄亚萍。在两个人当中做选择,一个是自己内心深处喜欢的,一个是无聊生活出现的新鲜感。他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选择,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是选择了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黄亚萍。不过生活总是公平的,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离开县城,去更大的地方工作时,他被人揭露说是走后门,又被打回原形,不得不再次返回农村。人生的道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各种的选择,一个选择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一生,即使遇到了困难,一切都由自己承担。高加林以现实为中心的爱情选择就是体现他爱情悲剧的结果。

二、黄亚萍对爱情“自我”选择

黄亚萍是高干子弟,她在高中毕业后去县城当了播音员。与当时家境和社会地位相符的张克南谈恋爱,在高加林没有出现之前,他们俩也算顺风顺水,平平淡淡,两个人都有着在县城体面的工作。张克南从高中就开始喜欢她,只是当时她还看不上张克南,两人也没有过多的交集。但是在毕业后由于家庭关系,他们俩相爱了。在她与张克南的这段感情中,张克南是真心实意的爱着她并且一直照顾她。可她只是在那个阶段还没有出现意中人,后因张克南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所感动而选择和他在一起。可以说她的这份爱情是因感动而选择在一起的。她的“自我”式人格特征让她在备受感动的基础上选择了与张克南恋爱。

在高加林重返县城工作后,使得黄亚萍原本平淡的生活被打破了。黄亚萍经常去高加林的工作单位找他聊天,慢慢地心中的爱情种子被激发。她真诚地爱着高加林,而且她并不希望高加林一辈子都在农村中安然度过。因而她是在高加林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县城工作的条件下,才渐渐地表达自己对于高加林的感情。假如高加林没有在县城工作的机会,那么她也不会选择高加林,而是奉父母之命继续和张克南保持着平淡如水的生活,让原本普通而平淡的感情继续下去。读者认为她对高加林的爱是真挚的,可同时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黄亚萍与高加林的爱情是罗曼蒂克式的现代爱情,这种恋爱方式和她自己有着南方姑娘特点、同时见过许多世面有关。黄亚萍由于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影响,与高加林展开的恋爱模式一切都是以她自己为基础。她可以任性胡闹到当高加林在开会时,因为自己的一句玩笑话让高加林放下工作,去为自己找心爱的一把小刀,可那只是在证明高加林是否在意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对高加林进行一番打扮。当然,她在物质方面是不吝啬的,她把自己的多数工资都给高加林购买衣服、鞋和各种各样的零食。456C03F2-18C1-461E-AB31-26C1841E8DDA

小说中提道:“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本来是已经在恋爱中的人,可是那不是她想要的爱情。所以在遇到高加林后,她慢慢明白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果断地选择了和张克南分手,想要和高加林在一起。显而易见,她在张克南与高加林之间,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高加林。她不顾自己父母的反对,只遵循自己内心的感情一味地任性。她在给张克南写的那封分手信中就已经提到,她清晰的明白她和张克南的爱情关系只是在适时的时间下由于受到感动而选择在一起,但这并不是爱情。在高中时期,黄亚萍和高加林就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谈国际事务,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她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就是一个出身农村这一条件就把她与高加林卡住,出身太过于悬殊导致他们当时无法在一起。在高加林在县城有了工作之后,加之他本身具有的才华,黄亚萍在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就选择了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述说着自己对高加林的喜欢。黄亚萍就具有“自我”这一人格,“自我”人格结构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大脑中的映象,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她深深地爱着高加林,但是高加林却是农民,她的内心深处是厌恶这个身份的,自我的情感与理智在她的爱情中冲突不断,以自我为主的意识一直存在于她的爱情之中。只有在各种现实基础上,她在面临爱情选择时才会选择高加林。

张克南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打抱不平,举报高加林在县城的通讯干事的这份工作是通过走后门获得的。生活给了高加林当头一棒,他丢失了这份工作,只能重返农村。黄亚萍开始痛苦了,她不得不再一次做出爱情选择——选择分手还是选择陪着高加林一起当农民。她爱高加林但是她又怕他当农民。她当然不会为了高加林抛弃自己的前途,也不会和高加林一起当农民。她的父亲要带她去南京,于她个人而言,她是可以具有美好的前程的。高加林因为爱情的错误选择,导致了情敌张克南母亲的告发,最后又丢失了工作回到了农村,亚萍因为身份的差异也离开了他。[3]她是一个“自我”人,这也使得她与高加林的爱情必然走向悲剧。

在黄亚萍的骨子里,潜意识里,都是瞧不起农民的,除了她爱上的高加林。她认为一名文化与才能兼得的男人娶一名没文化的农村女人,是不幸的,“这简直是一种自我毁灭!”这充分体现了她是一个“重权衡”的女人,有着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身上特有的那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臭毛病,认为与不识字的人结合是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的巨大侮辱,同时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但她缺乏一种换位思考、深入环境体会的思想。黄亚萍“自我”式的人格让她在爱情与现实的碰撞中,放下了爱情,回归现实。

三、刘巧珍对爱情的心灵选择

单纯、善良、漂亮且在农村算作家境较好的刘巧珍心中一直默默喜欢着高加林。她对高加林有着浓郁而深刻的爱,她的爱是伟大、无私和包容的,她愿意为了高加林改变自己,即使高加林伤害了自己,她也是选择原谅和包容。期间有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栓一直去她家登门说亲,刘巧珍却一直不肯露面。就是因为她心里住着高加林,一直在为他发狂发痴。可是她心里明白在县城教书的高加林是她高不可攀的。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名额被同村的三星顶替后,高加林不得不返回农村工作。只有当高加林回归土地,刘巧珍才有勇气一点点表露自己的感情。她知晓高加林自己一个人去县城卖馍放不下面子,馍都没有卖出去,就主动帮他去县城里卖馍。高加林每一次漫不经心的话语却都被刘巧珍用心的听了进去。因为和高加林谈恋爱,她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开始刷牙,这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女社员来说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但她不顾村民异样的目光,只是想着她的加林哥心中就十分满足。因为高加林说过她穿上那件米黄色短袖特别好看,和高加林的每一次见面,她都会换上那件衣服,只为能让高加林喜欢。小说通过刘巧珍对于马栓的冷漠和对高加林的热情对比,显而易见刘巧珍在马栓与高加林之间做出的爱情选择是高加林。

如果高加林一直在农村生活,当一个地道的农民,那么他们俩的爱情无疑是十分幸福惬意的。可高加林心中一直有想走出农村,在县城或者更大的地方当一名有文化的工作者的想法。刘巧珍没文化的这一缺陷导致她只能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思想上的差异不得不造成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从一开始他们俩的爱情就是不平等的。刘巧珍对高加林是爱的痴狂,而对于高加林来说,刘巧珍只是他在失意时出现的一根救命稻草。刘巧珍知道她是守不住高加林的,因而当高加林告诉她有一个县城工作的机会时,她虽然心中十分不舍,希望高加林能留下,但是还是选择了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只是哽咽地对高加林说出去了要时常想着她并且只能爱她一个人。在高加林前往县城准备工作时,也只有刘巧珍这样唯一一个痴情的人送他。

人的欲望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高加林去了县城后,在工作方面还算得志,多数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对于自己在农村的女朋友刘巧珍也是抛之脑后、不闻不问,刘巧珍来县城看了他几次都没有见到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才见到了高加林,十分亲切地和他着高家村最近发生的事情。可是高加林表现出来的不是好久沒见的想念,而是一种不耐烦的样子。一个是有文化且向往远方的青年,一个是不识字只想在农村安居乐业的青年,两种不同的思想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许会过得很幸福,但是一旦不在同一个地方,两个人面临的结局就是分手。高加林把刘巧珍抛弃之后,刘巧珍整天郁郁寡欢,也曾有过想死的念头。可是最后明白了她和她的加林哥差距太大了,她的爱情追求得太过天真,因此她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这段爱情的破灭让她又做了另外一个选择——和马栓结婚。她与马栓的婚礼如期而至,众人皆闹,唯她沉默,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

小说中让读者为之动容的是最后刘巧珍在得知高加林被揭露后要再次返回农村时,她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在听到自己的母亲和姐姐要为自己打抱不平,准备好好地奚落高加林一番时,她请求她们别去。并且还专门拉着姐姐巧英前往高明楼的家中,请求高明楼给高加林一个机会,让他再去教书。面对一个抛弃了自己的人,刘巧珍没有心生恨意,反而是更强烈的维护与关心。刘巧珍的内心在以自我心灵为中心的爱情观念之下,摈弃了人类心中的憎和恶,让她的爱得到了升华和超脱,凸显了人性至纯至美。无论如何,她在感情上都无法割舍对高加林的感情,但出于道德层面,她已经和马栓结婚了,她就要和马栓认真的生活,认真地过一辈子。她明白马栓是好人,所以她不能再去伤马栓的心。

刘巧珍这种以自我心灵为中心的爱情选择,抑制了本我的冲动,虽然她内心深处还是十分喜欢高加林,可是她明白他们之间的差距,即使最后高加林还是回到了农村,她也克制了自己内心的喜欢,不会再去找高加林。在遵循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她已经和马栓结婚了,她就要对这份婚姻负责,即使心爱的人回来了,也要坚定地选择和马栓认真的生活一辈子。这就是她纯真的爱情观念的直接体现。

四、总结

《人生》所描绘的就是人在自己关键岔路口所做出的选择,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就代表了即将开始的不同未来。高加林、黄亚萍与刘巧珍三人的爱情选择都是在自身性格影响下做出的选择。根据上文的论述分析,可以得出高加林的爱情选择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黄亚萍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爱情选择,而刘巧珍的爱情选择则是一种纯粹出自心灵的爱情选择。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朱淑瑶.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精神束缚缘由[J].今古文创,2021,(29):16-17+35.

[3]杨泽松.《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J].文学教育(上),2021,(07):36-37.456C03F2-18C1-461E-AB31-26C1841E8DDA

猜你喜欢
人生
存钱和不存钱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独一无二的你
囧态人生
人生也不过一百年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