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国《论平实之体》中“隐性翻译” 研究

2022-06-24 17:59王梦珺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王梦珺

【摘要】 将On familiar style的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明显发现潘文国的译文并不是对照英文一字一句翻译,而是在词汇、句子、篇章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同时还运用了中国古文的句式句法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整合、重组和翻译。这种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隐性翻译”的概念,但考虑到原文的文体及特点,以及读者的接受程度,这种处理方式恰当与否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探讨的重点就在于潘文国的译文《论平实之体》中“隐性翻译”的运用和体现,以及其运用是否恰当合理。

【关键词】 On familiar style;《论平实之体》;“隐性翻译”;是否恰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39

一、“隐性翻译”概述

著名德国翻译学家朱莉安·豪斯在1977年出版的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1]中第一次向学界展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其中主要涉及两大维度,分别涉及到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的使用,是翻译界关于翻译评估的一大创新,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欢迎和使用,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其存在诟病。因此豪斯在1997年出版的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2]一书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并认为原文的文本类型是翻译评估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翻译就是要保留文本类型不变。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国内外翻译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显性翻译”即明显的翻译,指原文和译文在语域、文本类型等方面存在对等关系,译文依赖于源语的文化背景。将源语中的语言文化特点嵌入到原文中。而“隐性翻译”,顾名思义,就是隐藏起来的翻译,是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就是原文,而不是译文的翻译,是译者利用目标语的文化框架描述和阐释原文[2],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目标语的读者阅读和理解原文,同时也有利于原文的传播。但过隐性的翻译有时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同时也有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所以把握好“隐性翻译”的“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论平实之体》中“隐性翻译”研究

潘文国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资深翻译学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有很大的造诣。大学时代起,他便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同时担任过英国翻译与跨文化中心访问学者,十分了解英语和西方文化,同时,硕士时期学习汉语史,进一步学习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可以说是难得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他对中英文差异的把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应用都能清晰地体现在其译文《論平实之体》中。

阅读原文后,赫兹列原文的特点呈现在人们眼前,他多采用简单的单词和句子,没有大篇堆砌的从句和生僻的单词,简洁易懂,体现其平实的特点,深受源语读者喜爱。潘文国考虑到中英文差异以及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不同,并没有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而是将原文的意思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和句式表现出来,在其译文中体现出明显的“隐性翻译”的痕迹。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从基于原文翻译、增添创造性翻译、翻译有待斟酌之处这三方面分析其译文中的“隐性翻译”。

(一)基于原文翻译

众所周知,无论译文和原文之间有多大差别,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怎样的改变。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译文都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原文就没有译文。所以潘文国的译文《论平实之体》虽然对原文On Familiar Style做了一些改动,但从总体上看,其译文的根基仍在于原文,很多部分他还是对照原文翻译的。

1.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原文的文本类型是散文,同时赫兹列采用了许多表示相同意思形容词或并列结构,能够营造出散文的意境美,同时也能够再次强调文本中所提到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潘文国在翻译时,并不是每个词都翻译,而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直接翻译出其意思即可。

例1:It utterly rejects not only all unmeaning pomp,but all low,cant phrases,and loose,unconnected,slipshod allusions.

译:浮华之语固非所宜,陈词滥调,生拉硬扯亦在摒弃之列。[3](潘文国译:230)

“unmeaning pomp”,“low,cant phrases”,以及“loose,unconnected,slipshod allusions”直译的话分别为“无意义的词语”“低俗虚假的短语”“松散的,不相关的,敷衍的影射”,原文用许多形容词阐述了“平实之体”应该拒绝的东西,从源语的角度看的话,英文中多用形容词和名词,这一确实很恰当,源语读者也可以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还能彰显出作者的文采。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考虑到中国读者,形容词的堆积就显得有些杂乱,照字面翻译的话,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而译文就处理得很好,通过对原文意思的把握和整合,运用三个四字词语“浮华之语”“陈词滥调”“生拉硬扯”,将一堆看似杂乱的形容词进行意思的重新整合,且用中文读者熟悉的四字格词语呈现出来,有利于原文和作者思想的传播,也能重现原文的文采。

例2:A truly natural or familiar style...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译:成功之随笔……[3](潘文国译:233)

原文“a truly natural or familiar style”意为“真正自然平实的风格”,其实直译的话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里处理为“成功之随笔”也是有根据的,因为作者全文讲述和推崇的都是“平实之体”,那么从作者的角度和全文来看,“自然平实”的风格就是成功了,所以处理为“成功之随笔”既表达出了作者的意思,也更加简洁和精练。

2.使用文言句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意译的翻译方法,译出句子的主要意思即可外,潘文国的译文还使用了许多文言句式。和英语注重形合,强调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不同,文言句式不同于简单的句子结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之一,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同时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相比于白话文更加简洁凝练。也能够抓住中国读者的眼睛,吸引其阅读兴趣。

例3:Words,like clothes...

译:语词也,时装也……[3](潘文国译:237)

上述例子中,英文原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词语”比作了“衣服”,但是译文并没有直接说“词语就像……一样”,而是采用了中国的文言句式“……者……也”,既体现出了原文中所包含的比喻的意思,也能看出是从中文读者的角度进行考虑和翻译的,既有利于读者理解,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使译文更有文采。

3.重组句子顺序

同时,译者还会在了解了原文意思后,将句子顺序进行重组,更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使译文读起来就像原文。

例4:...it is but a mechanical rule for avoiding what is low,to be always pedantic and affected.

译:一味求“高”避“低”,求“雅”避“俗”,乃机械之作文法也。[3](潘文国译:233)

原文中先说这个做法很机械,但关于为什么“机械”则在句子后面进行解释——求“高”避“低”,求“雅”避“俗”。但潘文国并没有按照原文顺序翻译,而是调整句子顺序,将“机械作文法”放在句尾,起总结作用。

结合上述例子,英文原文将表态的词语和句子放在了前面,关于事实的陈述放在了后面。而在这篇译文中,事实放在句子前面阐述,最后句尾部分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表态和总结。同时需要注意到,中英文的显著差异之一就是:英文先表态,后陈述事实,中文先陈述事实后表态。所以译文这种改变句子顺序的处理方法,将表态和总结的部分放在句尾考虑到了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上考虑。

除了罗列出来的例子之外,译文在词汇、句子、篇章上,还有许多都是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上,以目的语文化为框架考虑和翻译,让读者读起来不像是翻译,反而像是用目的语创作出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隐性翻译”。

(二)增添创造性翻译

除了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翻译外,译者还会在了解了原文的意思后增加创造性翻译,例如:增加总结性句子、改变句子语气以及增添修饰性句子,从而使译文和中国读者更加契合,更有逻辑性,更具文采。

1.增加总结性句子

除了恰好的处理方式之外,译文中也有一些是译者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总结性句子。如此一来,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句子及段落的主要意思,也能凝练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

例5:A word may be a fine-sounding word,of an unusual length,and very imposing from its learning and novelty,and yet in the connection in which it is introduced may be quite pointless and irrelevant.

译:词语之力,不在其自身而在其用。今有词于此,其为音也悦耳也,其为形也长于常,其为义也深邃而不乏新奇,堂皇哉此词!而施于不相关之上下文,瞠乎不知所云,则何益乎哉。[3](潘文国译:235)

原文中并没有“词语之力,不在其自身而在其用”这句话,但是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话,前面讲了某个单词的优点,后面讲了如果运用不好的话,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毫无意义或者毫不相干,也就是说好的单词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总结来看,这一长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在某些方面,词语的运用比词语本身更加重要,因此译者增添总结性的句子“词语之力,不在其自身而在其用”,凝练地表达出该句意思,方便读者阅读。

2.改变句子语气

同时译者还会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在翻译中改变句子语序,从而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使译文读起来更像原文。

例6:...it is a matter of some nicety and discrimination to pick out the very one the preferableness of which is scarcely perceptible,but decisive.

译:……通晓其优劣者能為乎?此固难及,然至为紧要之事也。[3](潘文国译:231)

原文中没有任何问句和带有问句语气的表述,只是单纯陈述,但是译文却处理为了“通晓其优劣者能为乎”和原文相比,原文是用陈述的语气告诉人们选词之难,而译文用疑问的语气表述出来,但是通过原文的表述,人们确实是知道选词是难的,那“通晓其优劣者能为乎”这一问题在读者心中也早有了答案,但译文通过改变语气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加强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将原文的陈述语气改为疑问语气能够体现译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是译者创造性翻译的重要体现。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3.增添修饰性句子

除了增添总结性句子和改变句子语气外,译者还会在翻译时增添修饰性句子,使译文更加流畅、有文采,也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

例7:A truly natural or familiar style can never be quaint or vulgar...

译:成功之随笔,其文如行云流水,绝无仅有怪癖庸俗之病……[3](潘文国译:233)

译文中“其文如行云流水”的增加,与“庸俗怪癖之病”相对应,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如果没有增加的这句话的话,看到“庸俗怪癖之病”就会想到,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说是有庸俗怪癖之病的。而“其文如行云流水”这个句子的增加,不仅告诉了读者成功的文章就应该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不加任何雕琢,同时也起到了和“庸俗怪癖之病”对比的作用,所以这句修饰语的增加是非常有灵性,也是译者增添创造性翻譯的具体表现。

(三)“隐性翻译”有待斟酌之处

从“隐性翻译”的角度来看,译者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上,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并结合中国古文化翻译原文,有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接受和阅读,但在一些方面,例如生僻字的使用,一方面能够展现出译者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文采,但另一方面会导致读者阅读困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理解原文。

例8:As an author,i endeavor to employ plain words and popular modes of construction,as,were I a chapman and dealer,I should common weights and measures.[3](潘文国译:234)

译:余,鬻文者也,余之好用通行之语词句式,犹如鬻货者必用通行之度量衡具也。

译文将“author”译为“鬻文者”,将“chapman”和“dealer”翻译为了“鬻货者”,看到“chapman”和“dealer”的话,读者能够知道作者的意思,但是看译文的话,会想“鬻文者”是什么意思呢?对大多数人来说,“鬻”这个字是比较生僻的,除了钻研古汉语的人之外,应该鲜少有人知道其意思,但这个字确实很具文采。但是跟原文以及题目“论平实之体”联系起来看的话,这个翻译并不“平实”,所以应该考虑到作者本人的意思,而不能为了文采和仿古,而忽略原文风格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三、总结

从总体来看,潘文国的《论平实之体》中的很多地方都运用了“隐性翻译”,有的地方做得很好,译者站在目标语读者的立场上,用目标语的文化框架阐述了文章,同时译者还在理解了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想法,增加创造性翻译,有利于作者思想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理解。

但是有的地方仿佛只是为了仿古而仿古,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做到“平实”,显得过于“隐性”。所以,在运用“隐性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隐性”的度,要遵循适量原则,要做到既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也能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House Juliane.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German:Gunter Nar Verlag Tubingen,1997.

[2]House 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German: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97:108.

[3]赫兹列.赫兹列散文精选[M].潘文国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30-243.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