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敏(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谭 勇
高考试题“考什么、怎么考”,对高中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具有正向指挥棒作用。作为一名高三政治教师,笔者对2020年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第16题(1)问采取倒推论证的方法,即从答案向前推,寻求答案从哪里来,从而更清晰把握此道高考试题“引导教学”的指向性——以议题式活动型教学为途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将2020年山东高考思想政治试题第16题(1)问与2018年全国文综卷I第38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前者有不同于以往全国高考试题的鲜明特征。
2018全国文综卷I,38: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350亿元。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对此道高考题的答案进行倒推论证,笔者发现每个答案要点都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依据。答案推导如下:2020山东高考思想政治试题,16,(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存在着大量商家聚合经营的现象,即很多经营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都喜欢在选址上扎堆。如一些相似的西式快餐店,位置总是相隔不远;一些同类的大型家电零售商,门店总是相邻而居;很多经营服装、小商品、电子科技产品的商家也喜欢扎堆,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服装城、小商品市场、电子科技市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为什么要聚合经营?
答案:(1)利用聚集区域市场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共享消费群体,增强盈利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便于利用行业资源,在竞争中激发创新活力。
此道高考题题目全部材料285字,但有助于解答(1)问的有效信息却仅有:“聚合经营,即很多经营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都喜欢在选址上扎堆”。笔者尝试用常规的思路去解答,却在答案和材料之间找不到连通的路径。而对照标准答案,又感觉每一个要点都言之有理,出之有据。在对答案反复倒推论证中,笔者发现本题的答案均来自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探究。
这两道高考题试题的设计和答案的制定体现了全国卷偏重考查材料归纳和推导能力的考查,而2020山东高考思想政治试题16题(1)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
面对这道高考题,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思路闭塞、无从下笔呢?笔者深刻认识到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只习惯训练学生被动地用理论去解读生活现象,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这道高考试题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并实施议题式活动型的课堂教学,将课程内容采取议题活动的方式呈现,通过“议题——活动——展示——评价”的整体性学习活动,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衔接,将理论学习与活动体验有机结合,促成知行合一。
结合2020年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第16题(1)问,笔者将社会生活中“聚合经营”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来进行议题式教学活动设计。
(1)探究活动目标。结合“聚合经营”的生活情境和经营案例,分析影响企业活力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能够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的建议。
(2)探究活动建议。以“企业如何面对竞争”为议题,分析“聚合经营”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在“聚合经营”中增强自身竞争力。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行动,查阅资料,了解何为“聚合经营”,分析“聚合经营”的利与弊;结合企业经营活动,调研某“聚合经营”市场上经营者的销售情况,说明“聚合经营”的经济意义;模拟市场活动,感受“聚合经营”的市场条件下,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选择,探究企业如何经营成功。
(3)探究路径参考。某校高三(1)班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商家“聚合经营”的现象。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为什么要聚合经营?该班同学为此分成两个研究小组,对“聚合经营”市场内的商户进行了市场调研。
小组一问卷问题:您选择在此处经营的理由有哪些?调查结果:①市场规模大,顾客多而且稳定(65%)②新开业的商户不用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24%)③可以同市场内其他商户相互学习借鉴(21%)④交通便利(15%)⑤市场管理规范(10%)⑥其他(6%)
小组二问卷问题:这种扎堆经营,给您带来的哪些消极影响?调查结果:①竞争更激烈,利润减少(54%)②客源被分流(46%)③有些商户存在不正当竞争(27%)④其他(7%)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结合小组一的调查结果,分析聚合经营的经济意义?结合小组二的调查结果,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给聚合经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通过这样的议题式教学活动,教师引领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经常会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议题,例如,从“方方日记”思辨理性爱国;从“晚舟归来”见证中国崛起;从“举国造芯”彰显有为政府;从“冬梦北京”细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课下发动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激情思辨,共同分享,最终达到正确价值认同。
对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讨论,师生只要能直抒胸臆,各抒己见,并不一定非要评判出孰是孰非,就是在这种或争论或赞同或辩驳或拓展的观点碰撞中,美德和正义寓教于无形,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价值引领。
要使课程实施不再囿于课堂这一片狭小的天地,就要以议题式教学为引领,在教学阵地的多元化上下功夫,将社会生活内化为课程资源,将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将价值引领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