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黄晓华,朱唯一,蔡瑜芬,吴丹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伤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是由于椎间盘组织退化或外伤造成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一侧或两侧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综合症,是导致腰腿疼痛的病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样疼痛、麻木。近年来该症状出现低龄化趋势,临床中保守治疗为众多患者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中功能锻炼方法的选择,对治疗效果可能会有相当的影响[1]。本次研究拟探究魏氏伤科导引对于处于康复护理期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作用。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4 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 例,所有患者的客观体征和主观症状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试验组(魏氏导引锻炼组)和对照组(功能锻炼组)进行比较。其中男性60 例,女性40 例,年龄21~66 岁[(40.3 ± 14.2)岁],患病时间1~12 年[(6.1 ± 1.2)年]。2 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 组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以及十三五《中医骨伤科学》[3]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如下:(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4)可伴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和(或)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伸屈踇肌力减弱。(5)影像学MRI 示腰椎间盘突出。
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4];符合分期标准中缓解期标准[5],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功能好转,一般初始发病3 周以后;未接受其他任何的治疗方案;患者知情同意;愿意接受功能锻炼辅助治疗。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指征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2)伴腰椎椎体骨折者。(3)严重骨质疏松者。(4)严重脊柱侧弯畸形患者。(5)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6)腰椎滑脱、腰椎小关节紊乱症及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病变等症状。
1.5.1 对照组 入院后,即可开始导引锻炼。由分管护士教授患者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方法,即“燕飞式”功能锻炼。患者俯卧,上肢后背,然后用力将头胸部和双腿挺起离开床面,使身体呈反弓型。依此法每次锻炼30 次,每天早晚各1 次。锻炼过程中着重强调护理指导,嘱患者锻炼时,腰骶部肌肉尽量收缩,以肋骨和腹部支撑身体,循序渐进,每次锻炼坚持至稍感疲劳为止。出院后,每半个月由指定护士门诊随访询问锻炼情况,每次记录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分别在随访1 个月及3 个月时,根据《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评价疗效。
1.5.2 试验组 入院后,由分管护士教授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魏氏伤科导引锻炼,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和腰导引:患者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紧紧撑住腰部,下肢脚跟站稳。依靠腰部和下肢的力量,先使腰部由左向右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后再由右向左逆时针方向转动,最后缓慢恢复原位。护理指导:转动时要求动作协调、柔和、有节奏。身体躯干尽量放松,不要屏气,转动幅度由小到大。一般左右转动10 次,3 次/d。根据病情轻重以及恢复情况,活动次数可酌情增减。(2)转腰导引:患者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撑住腰部。两下肢站立原位不动,腰部挺直,头部及上身向左旋转,旋转的幅度以两眼能看到右足足跟为度。躯体缓慢恢复原位。然后同样动作向右旋转。护理指导:过程要轻柔缓慢,左右交替进行各10 次,3 次/d。(3)弓压导引:患者两足合并站立,而后徐徐下蹲,两手指相互交叉紧紧抱住两膝。头先俯于膝上。再尽量挺起胸椎,然后仰头、俯仰两者相互交替活动。护理指导:嘱患者一俯一仰作为一节,连作5 节,3 次/d。(4)挤压导引:患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下垂紧紧握拳。两腿缓缓下蹲,两手缓缓伸直向前抬起。然后徐徐站立,两手也同时放下恢复原来站立的姿势。护理指导:下蹲抬手同时开始,密切配合,动作的速度要求一致。下蹲时以两膝完全屈曲为止,两上肢高度与两肩相平为止。在下蹲这个姿势上须固定不动,自然呼吸3 次左右,下蹲起立作为一节,连作3 节,3 次/d。(5)双叠导引:患者仰卧,两腿和双臂伸直后两手握拳。在这个体位上,右腿和左臂在伸直位置上同时抬起,当抬高45°左右时作交叉内收摆动。恢复至准备动作,而后再更换左腿和右臂同样抬起作交叉内收摆动。左右轮流活动。护理指导:在活动时上下肢均须伸直,内收的幅度要尽量加大,使腰背部感到强有力的牵拉为度。左右锻炼后作为一节。每次20 节,3 次/d。(6)胯盆导引:患者侧卧,体位要求不前不后地侧正,两腿伸直,上下并齐。一侧的下肢向上尽量抬起,抬起时仍须保持侧卧位,慢慢抬起,轻轻放下。主要使腰部、胯部能承负力量,其中臀中肌起主要收缩机放松作用。护理指导:一侧有病,锻炼一侧;两侧有病,则两侧均须锻炼。每次锻炼15 次,3 次/d。(7)撑弓导引:患者取仰卧位,两膝屈曲,足膝并拢。两肘关节附于床面。每次挺起时在原位上做短暂的停留,一般以呼吸3 次为起落。护理指导:在腹、腰、臀部向上挺起时,患者应注意不能屏气。挺起放下作为一节,锻炼5 节,3 次/d。(8)蹬足错胯导引:患者仰卧于床面,两足放置背屈屈90°位置,呼吸自然,两膝关节始终保持伸直的位置,两腿左右交替地作一蹬一缩的活动。护理指导:主要是腰部臀部用劲,以使两侧腰部、骶髂关节能够得到上下错位。蹬缩时膝关节要伸直,锻炼时要注意不要屏气。一蹬一缩作为一节,每次10 节,3 次/d。
出院后,每半个月由指定护士门诊随访询问锻炼情况,每次记录,分别在随访1 个月及3 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价。
治疗1 个月和治疗3 个月后,按照《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比较2 组疗效[2],具体评价方法如下:治愈:腰部活动正常,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的活动及工作,恢复率≥90%;显效:腰部的活动基本正常,腰腿痛的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加强试验>70°,能恢复正常的活动及工作,恢复率≥70%;有效:腰部的活动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腰腿痛的症状减轻,直腿抬高加强试验>60°,能恢复正常的活动及工作,恢复率≥30%;无效:腰腿痛症状无好转,恢复率<30%。临床有效率的判定为治愈、显效、有效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1 个月及3 个月后较治疗前腰腿痛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治疗1 个月后,试验组有效率84.0%,对照组8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试验组有效率96.0%,对照组84.00%,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有较好的远期效果。见表2。
表2 治疗1 个月、3 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腰腿痛病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6]。其发病原因包括退行性变、外力作用、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几个方面。该病会使患者承受较为严重的腰部疼痛,使患者无法正常活动[7]。相关资料表明,主要是受到机体蛋白多糖、水以及胶原水平变化的影响。其中,蛋白聚糖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主要因素[8]。因为髓核压迫神经和无菌性炎症水肿产生疼痛,绝大部分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保守治疗都可缓解疼痛,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案[9]。
魏氏伤科导引锻炼体现了骨伤科治疗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原则。所以,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对于护理的康复要求较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耐心指导,密切随访试验,分阶段实施,也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导引锻炼简单、经济、安全、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但常见的单纯“燕飞式”功能锻炼,虽然在广大慢性腰痛患者中如雷贯耳,但由于动作尚较为单一,对腰腹肌肉的平衡性、协调性训练不够,对核心肌群的锻炼不够,对腰椎小关节也达不到一定的松弛,对腰背肌的放松也不够,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而魏氏伤科的特色导引锻炼恰能满足上述的各种要求。
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小关节紊乱。文献表明导引锻炼可以提升患者腰部支撑能力,使腰背肌紧张、痉挛程度缓解,恢复患者组织间的力学平衡[10]。近几年来,腰背部的功能锻炼已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中,通过锻炼可大大增强患者的腰肌力量及改善腰椎小关节紊乱,同时,科学合理的腰背肌锻炼能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减轻局部肿胀,促进神经肌肉活动的功能恢复,缓解腰椎小关节间的滑膜嵌顿,提高腰椎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疾病的复发起到预防作用[11]。在临床中,也可明显看到进行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腰部活动受限情况。
魏氏伤科的综合导引锻炼可以加强腰背部核心肌群,对退变的腰椎起到保护和稳定的作用,减缓腰椎的退变进程。魏氏伤科导引锻炼是根据明代以后的文献并且大量吸取民间经验所逐步形成,有将近70 年的历史,以躯体运动为主,是对于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加以总结和改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案[12]。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造成很多患者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使得腰背部深层核心肌群松散无力,无法为脊柱提供稳定的支撑,导致腰部生物力学失衡,腰椎失稳,从而加速腰椎及腰椎间盘的退变,引起下腰痛。通过魏氏伤科导引锻炼,增加腰背部的血液循环,清除腰背部积累的炎性因子等致痛物质,从而缓解疼痛,减慢退变。同时,魏氏伤科导引锻炼涵盖了多个体位的腰腹肌以及腰髋等多个关节的运动,提高了腰腹肌群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不仅可以保护腰部,还能让患者轻而易举地做到站如松、坐如钟,提高整体气质,最终达到舒筋通络、活血荣筋、祛风散寒、调整机体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积极的健康护理指导下,通过魏氏伤科导引锻炼,治疗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显示该方法可有效促使腰腿症状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对于早日让患者回归生活、工作有重要意义。另外,导引不仅具有调身、调息的作用,甚至还有调心的作用,所谓调心就是对患者情绪的干预。已有研究表明,魏氏伤科导引锻炼能够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的作用[13],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使用魏氏伤科导引锻炼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康复护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今后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样本,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间阶段拟提出个性化的健康护理指导方案,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