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状况荟萃分析

2022-06-23 10:40肖水凤毛宇奇李文平叶小飞张安群潘磊磊王俊骎祁瑞瑞蔡懿灵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异质性医务人员

肖水凤,毛宇奇,李文平,叶小飞,张安群,潘磊磊,王俊骎,祁瑞瑞,蔡懿灵

医院船作为海上医疗机构,无论是平时的“和谐使命”任务、“联演联训”任务,还是战时的“救援保障”任务,都应具有短时内接收大批伤员的能力。而医院船的医务人员作为海上实施救治的主力军,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抗晕船能力,是保证有效应对复杂多样救治任务的关键[1]。本研究通过对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发生率进行文献数据荟萃分析,总结晕船规律及发生原因,为更合理制订抗晕船训练计划、配置医院船医务人员及降低医务人员晕船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关于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状况的研究;(2)无年龄、性别、医院船类型和任务类别等限制,所有执行过海上任务的医务人员均纳入分析。排除标准:(1)文献信息不全面的会议报道及摘要;(2)不含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相关数据信息的文献;(3)原始资料不完善,无法进行分析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获取我军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相关文献,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知网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知网中国/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晕船”and“医院船”or“医务人员”or“晕船”and“医护人员”or“晕船”and“医疗人员”or“晕船”and“护理人员”。

1.3 文献质量评估与数据提取 由2 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交叉核对进行质量评价,意见不一致时,通过第三方仲裁决定。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晕船发生率、晕船严重程度及晕船发生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出海次数、出海间隔时间、海上航行阶段及生理心理因素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 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进行Meta 分析的数据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异质性评价,用χ2统计测量异质性的程度。当P>0.05 且χ2<50%时,表明没有显著的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05 或χ2>50%时,表明异质性显著,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我军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相关文献检索结果 经关键词检索,获得相关文献30 篇,经人工筛选,剔除不含晕船相关数据信息的文献14 篇,纳入分析的文献14 篇[2-15],见表1。

表1 纳入分析文献基本情况

如表1 所示,这些文献均为海上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13 篇文献含有医院船总体晕船率数据,其中含有男性女性晕船率文献3 篇,仅有女性晕船率文献1 篇。9 篇文献描述了不同晕船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4 篇文献描述了人员出海次数(≤5 次,>5 次)与晕船率的关系,2 篇文献描述了出海间隔时间与晕船率的关系,2 篇文献描述了年龄(≤30 岁,>30 岁)与晕船率的关系,1 篇文献描述了长远航不同阶段海况(波高)与晕船率的关系。

2.2 晕船发生率与严重程度荟萃分析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2 篇文献[2-12,15]报道了执行甲、乙医院船在执行海上训练任务时医务人员的晕船总体发生率,各研究间异质性显著(χ2=92.4%,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率68%,95%CI(61%,75%)]。从舰船类型看,甲医院船医务人员总体晕船发生率72.35%显著高于乙医院船53.63%,主要与舰船吨位有关(甲医院船:满载排水量2150 吨,乙医院船:满载排水量14 300 吨)。

8 篇文献[3-4,6-7,9,12-13,15]报道了晕船严重程度,轻度(χ2=35.5%,P=0.145)和中重度晕船率(χ2=0,P=0.683)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合并率42%,95%CI(39%,45%);中重度:合并率28%,95%CI(26%,31%),表明甲、乙医院船的晕船率在晕船严重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乙医院船中重度晕船发生率(33.02%)稍高于甲医院船(24.43%~31.41%),甲医院船轻度晕船发生率(35.75%~54.35%)与乙医院船相仿(39.62%),甲乙两医院船自身比较,轻度晕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重度晕船发生率,表明医院船医务人员发生晕船时主要是以轻症为主。

4 篇文献[2,6-7,15]报道了男女性晕船率,男性(χ2=95.2%,P<0.01)及 女 性 晕 船 率(χ2=80.9%,P=0.001)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晕船率[合并率52%,95%CI(24%,80%)],女性晕船率[合并率77%,95%CI(66%,88%)],女性占医院船医疗人员的比例较高,且2 种医院船的女性晕船率均高于男性。见表2。

表2 医院船医护人员晕船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占比文献数据[例(%)]

2.3 晕船发生率与年龄、出海次数和间隔时间的关系 甲医院船的研究数据显示,年龄与晕船发生率相关,≤30 岁人群发生率高于年龄>30 岁人群,另外,出海次数≤5 次的晕船发生率高于>5 次者,与前次出海时间间隔≥30 d 的发生率高于<30 d 者。见表3。

表3 甲医院船医护人员晕船发生率与年龄、出海次数和出海间隔时间的关系[例/总例数(%)]

2.4 晕船发生率与出海时间阶段的关系 如表4

所示,根据文献[15]报道,乙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期间,总共海上航行4.5 万km,历时88 d,分为5 个阶段。第1 阶段:舟山至夏威夷(13 d),在夏威夷停靠2 d;第2 阶段:夏威夷至古巴(20 d),在古巴停靠进行学术交流6 d;第3 阶段:古巴至哥斯达黎加(29 d);第4 阶段:哥斯达黎加至夏威夷(13 d),在夏威夷停靠2 d;第5 阶段:夏威夷至舟山(13 d)。除第3 阶段为间断航行外,其余阶段为连续航行。晕船总体发生率在第2 和第3 阶段显著下降,其中第3 阶段下降最明显,轻度晕船发生率主要在第3 阶段下降,中重度晕船发生率主要在第2 阶段下降明显,晕船适应主要出现在1 个月内,2个月内基本完全适应。但据文献报道,晕船适应性会在2 周后开始出现脱适应[5,16]。见表4。

表4 晕船发生率与海上航行阶段的关系[例(%),n=106]

3 讨论

据报道,初次出海的医护人员,晕船发生率为50%~90%。经文献荟萃分析,除乙医院船在执行“和谐使命-2018”任务时,其晕船发生率为34.66%;以及甲医院船进行海上训练任务时,出海间隔时间小于30 d 的群体晕船发生率为36.60%(总体晕船发生率为66.40%)外,其余均50%~90% 的区域,表明晕船的确是一个大群体现象。

甲医院船的晕船总体发生率均值为72.35%,高于乙医院船的晕船总体发生率(53.63%),舰船吨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保证舰船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大其满载排水量是降低医院船医务人员晕船发生的可行方案。总的来说,女性晕船率均显著高于男性,目前原因尚不清除,可能与女性前庭器官敏感性有关[17],也可能与女性生理周期中雌激素波动有关,研究发现女性月经第5 天晕船易感性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第26 天降到最低[18-19],也有人认为,女性晕船发生率与其心理素质相关[20]。所以,要加强女性的海上晕船适应性训练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短期任务期(≤30 d)最好能避开女性的生理周期敏感期。据文献报道[6-7],>30 岁的人群晕船发生率在60%左右,≤30 岁晕船发生率超过85%,这可能与前庭器官敏感性下降相关,也可能与高年龄组出海训练次数多而产生了一定抗晕船能力有关。出海次数≤5 次晕船发生率超过>5 次的人群,可能与晕船适应有关,因此,在执行长远航的重大任务时,优先考虑出海次数较多且相对年长的医务人员,他们经验更丰富,战斗力更强,能有效降低非战斗减员,提高医疗救护水平与速度。随着航行时间延长及出海时间间隔缩短,能有效地降低晕船发生率,提示医院船医务人员要提高抗晕船能力,最好是间断性经常出海训练,且间隔时间以不超过1 个月为宜。

晕船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感觉冲动、神经不匹配、神经递质、前庭器官过敏感、血流动力学改变、耳石失重、基因遗传等学说。系统性的抗晕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3 大类:适应性训练、药物防治及其他措施。(1)适应性训练。主要有陆地抗眩晕训练和海上适应训练,其中浪木、滚轮、旋梯、模拟登舱等为陆地抗眩晕训练的主要科目,在运动环境中进行适应性前庭功能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抗晕船能力;海上适应性训练包括游泳技能训练、驻船训练,均能有效降低晕船发生率并减轻晕船程度[21-22]。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研究发现,视觉模拟海上虚拟涌浪能有效降低晕动症的易感性评分,从而降低晕船发生率[23]。(2)药物防治。抗晕船药种类繁多,主要有钙拮抗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拟交感神经药、胃动力药及中草药等。各类药物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其中抗胆碱药有中枢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作用,不适宜用于军事作业人员;抗组胺药有降低工作效率的不良作用,故不适用于正在作业人员;拟交感神经药均有一定的不良作用且有成瘾性,故使用时应予以严格控制;钙拮抗剂通过增加脑的血液供应,提高对前庭刺激的耐受能力,不良反应少,是较安全的抗晕药;中药抗晕动病研究最多的是生姜,其天然无不良作用[24−25]。(3)其他措施。中医疗法,如佩戴防晕腕带通过按压心包经的内关穴位来预防晕船,研究表明给予该穴位持续强烈的刺激可以产生显著的抗晕船效果;心理保障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从而减轻晕船症状[21];饮食保障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加强饮食卫生和饭菜质量的检查指导,以增强食欲[26]。

晕船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除了要考虑性别、年龄和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同时晕船适应性也是制定晕船训练计划重要的参考指标,出海次数、出海间隔时间及出海的航行阶段均与晕船适应性有关,因此,围绕这3 个因素再结合生理心理因素,依据现有的系统性抗晕防治措施,合理优化制定抗晕训练计划或许能有效提高综合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适应性异质性医务人员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