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022-06-23 12:57李立雪谢玲平李清清莫如烜
山西农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临时工易地量表

□李立雪,谢玲平,李清清,严 倩,莫如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人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对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渠道之一。

Diener(1996)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和认知评估。孟万金(2008)认为,生活满意度指某一群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和主观感受,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Cassel(1976)、House(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一些实际意义上的帮助用来处理和面对环境的变迁和突发事件。Cohen 和Wills(1985)指出社会支持是一种人际互动,帮助个体免受或减少压力、不良事件等带来的影响。

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在社会上的生存适应能力。李德明等(2006)提出社会支持会给个体带来主客观上的影响。朱卫红和李明富(2003)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其他个体或团体获得物质、情感和信息上的帮助,反映出一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和主效应模型均能够解释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认为,当个体遭受挫折和困难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外部压力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自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提高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假定,无论个人压力如何,社会支持都能显著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个体可以体验到积极情绪,如归属、安全等。因此,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夏萌和吕杰(2008)、潘瑞洁和武苗苗(2018)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个体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基于两个模型假设,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贵州省7 个易地扶贫安置区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13 份,问卷有效率为86%。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2~74 岁,平均年龄为31.97±13.23 岁,其中男性246 人,女性267 人,男女比例为1∶1.09。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支持量表

调研采用肖水源所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 个维度组成,共有10 个条目。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量表具有较好信效度。

1.2.2 生活满意度量表

调研采用Pavot 等编制、熊承清和许远理(2009)修订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共5 个项目,采用7 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对本次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现状

由表1 可知,按照生活满意度量表7 级评分的中间值来看,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间水平,平均为3.81。社会支持量表的计分标准认为,总分大于30 分代表具有较好的社会支持。本研究中,社会支持的总分为38.75,说明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拥有较满意的社会支持。

表1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

2.1 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间水平

调研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间水平,低于李胜男(2021)的研究结果。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移民“离土又离乡”,势必要面对与适应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式变更、就业环境改变与新就业方式冲击等变化。更好的居住环境带来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家庭开支增长,这样的生活对于长期自给自足的居民无疑是一大难点。

2.2 拥有较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

调研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拥有较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但是客观支持得分比较低,主观支持较高。这与杨彦基等(2007)研究结果一致。客观支持得分比较低,主观支持较高,说明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得到的实际支持比较少,但是他们感觉得到的支持比较多。

搬入安置区后,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居住状况发生了改变。在农村时,虽然居住在独立的院落,但邻里关系紧密;搬入安置区后,邻里之间关系比较冷淡,来往较少,只是同亲人、朋友、同事的联系比较紧密。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在家庭、工作单位两个环境中感觉得到的社会支持比较多,这可能是客观支持得分低而主观支持得分高的原因。

3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在就业状况上的差异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在就业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0.05),社会支持总分在就业状况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2 可知,务农、临时工或外出打工、个体户以及其他就业状况的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失业居民,就业状况为个体户的居民生活满意度高于临时工或外出打工的居民。

表2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在就业状况上的差异分析(M±SD)

在主观支持上,临时工或外出打工的居民高于失业、其他就业状况的居民。在支持利用度上,务农、临时工或外出打工、个体户的居民高于失业居民,其他就业状况的居民高于务农、临时工或外出打工的居民。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务农、临时工或外出打工和其他就业状况的居民高于失业居民。

3.1 就业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失业居民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中就业居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失业居民,这与许丹纯等(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有工作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而失业居民则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城镇的物价比农村高,拥有固定的收入意味着有较高的支付能力来应对社区生活的各项消费。

3.2 就业居民的社会支持高于失业居民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中就业居民的社会支持高于失业居民,这与邢占军和张羽(2007)、赵立和郑全全(2006)、彭彦琴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部分居民在农村时,可以通过务农来获得一定收入,在搬入安置区后,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或零时工来赚取家用。就业方式的改变给居民收入情况带来了改变,部分居民无法适应这样的就业方式导致收入降低。

4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由表3 可知,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呈正相关。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潘瑞洁和武苗苗(2018)、彭彦琴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社会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表3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支持包括一个人感受到的情感或他人、团体实际给予自己的帮助。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他们从家庭成员和周围人群得到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就越多,收到信息的来源越多,所拥有的正向情感体验也会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更倾向于对各种事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最终更有可能获得乐观的结果,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会更强烈。

通过走访发现,安置区的居住环境比搬迁前的居住地要好很多,子女教育教学环境、居住地交通和附近医疗设施较之前都有所改善,使社区新市民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这说明改善环境对于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作用。

在原居住地时,居民获得支持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亲人、朋友等支持系统,而从社会其他途径得到的支持较少。搬入安置区后,随着社区服务的开展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居民获得支持的渠道增加,拥有的社会支持有所提高,而被支持的主观体验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猜你喜欢
临时工易地量表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谁敢骂他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临时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