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2022-06-23 12:56郭润琦李思淼陈玉玲李晓晨
山西农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天津市河北省产业链

□郭润琦,李思淼,陈玉玲,李晓晨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1 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链和产业链能否形成闭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以及疫情冲击、大国博弈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呈现出区域化、内敛化、本土化的趋势。中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京津冀协同发展7 年来,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取得一定成效,但3 地之间的经济壁垒依然存在,导致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创新产出与产业发展梯度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尚未合理对接,创新链缺乏产业链的支撑,迫切需要加快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空间集聚度高、上下游合作紧密的世界级产业链集群。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双向融合,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现状

创新链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非线性网链状模式,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整个链条。产业链是以不同企业的生产或合作为基础的动态网络,将与创新链涉及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新营销策略、新市场开发活动融入产业链,形成对创新链活动的牵引。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热点领域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注重产业链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企业集聚效应以及3 地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国网天津电力研发的“黎明牌”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助力京津冀重大项目实施,促进服务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慧能源”。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项目,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冬奥会的举办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为河北省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河北省冰雪旅游业快速发展,冰雪产业收入逐年增加,形成了良好的经济闭环。

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对内协作,还需要对外开放。2020 年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全覆盖。2022 年天津港开通了“中澳快港”新航线,建立了天津港至澳大利亚的外贸干线网络,打通了京津冀地区与澳大利亚的海运贸易交流通道,增强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了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畅通了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京津冀将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市场共享、技术共享实现紧密联系、高效协作、合作共赢。3 地将共同瞄准重点领域,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 京津冀双链融合面临的困境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空间大,但仍面临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产出差距大、产业梯度差异大等问题,阻碍了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程。

3.1 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3.1.1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首轮“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中,北京市设立了34 所一流大学和162 个一流学科;天津市设立了5 所一流大学和13 个一流学科,而河北省却未设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2022 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河北省再次落选,唯一一所拥有双一流学科的河北工业大学地处天津市,因而河北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内无“985”“211”“双一流”的“三无”省份。京津冀3 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之比也相差悬殊,其中北京市招生人数与教职工总数可达到1∶1,而河北省则为4∶1,河北省高校在校生人数多但相应的高教研发人员少,高等教育和科技产出质量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表2、表3。

表1 京津冀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建设学科情况单位:所

表2 2019 年京津冀高校教职工数量单位:万人

表3 2019 年京津冀高校基本情况

3.1.2 创新人才分布不均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情况来看,北京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远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地质勘探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仅为北京市和天津市的1/2 左右。具体见表4。

表4 2019 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3.2 创新产出差距大

3.2.1 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配置严重失衡

近年来,京津冀3 地创新产出的空间基尼系数在0.3~0.5,见图1,表明3 地创新资源集聚程度较低,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平衡,随着时间推移呈小幅波动的态势,区域创新能力趋同。以2016 年为分界点,前后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图1 2010—2020 年京津冀基尼系数

3.2.2 京津冀区域创新阶梯联动有待提高

从企业创新的内生驱动力来看,2019 年河北省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和研发经费内部的支出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天津市,京津冀3 地内部支出增速差异较小,但河北省新产品的专利申请数量和销售收入与京、津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这说明河北省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京津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创新体系建设尚未完善。

表5 2019 年京津冀创新产出情况

3.3 产业梯度差异大

3.3.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根据图2 京津冀2017—2021 年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3 个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到2022 年,京津冀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 356 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国总产值的8.47%;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9 434 元、43 854 元和27 136 元;从经济总量来看,京津冀经济总量水平呈上升趋势;由于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更大,发展势头更强,在河北省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远大于北京市、天津市的前提下,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与北京市持平,远高于天津市。

图2 2017—2021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

从国民人均收入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人均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见图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 年以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从绝对增长量上来看,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河北省。2020 年,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7 136 元,不到北京市、天津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此外,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北京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短板,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省缺乏经济发展引擎和强大的热点城市来带动省内经济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人均经济总量差异不断拉大,如果不及时调整,不利于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图3 2016—2020 年京津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2 产业结构差异大

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就第一产业而言,京津冀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京、津第一产业增加值几乎为0。相比之下,河北省第一产业在当地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第二产业而言,北京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7 268.6 亿元,天津市仅为5 854.3 亿元,低于河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京、津非核心产业转移和北京市非首都职能转移有关。根据2021 年京津冀3 个行业的附加值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3 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平衡。

4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发展对策

4.1 优化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

4.1.1 疏通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人才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

人才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核心因素。只有提高河北省的人才吸引力,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力量。目前,河北省的人才处于负流入状态,而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发展机会远多于河北省,导致河北省人力资源外流,进而导致河北省技术更新缓慢,产业转型困难。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在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京津冀实现人才互补、资源共享、灵活配置调度,掌握科技创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人才资源失衡局面。高等教育研发人员作为创新链环节的核心力量,河北省要加强人才待遇保障力度,制定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为落冀人才提供全面的待遇服务,缩小与京、津地区的差距,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进程。

4.1.2 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器作用。河北省的创新潜力优势和经济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有效对接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高新技术成果。廊坊固安工业新城、中关村海淀公园秦皇岛分园区、唐山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邢台中关村创业街项目、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项目有效整合了创新平台的产学研等创新要素,解决了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孵化问题,促进了基础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

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然而目前缺乏专门的区域经济协调和管理部门,导致3 地之间的经济壁垒无法打破,因此需要建立可以统筹规划京津冀的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支持协同创新的各项政策,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应做好京津冀区域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项目举行多方会谈,寻找京津冀区域协调与合作的突破点。

4.2 提高区域创新阶梯联动

4.2.1 优化顶层设计

制定统一的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政策,提高整体规划能力,真正实现体制机制一体化。从制度、人力资源、金融、民生、教育等方面实现真正协同,完善经济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此外,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中高端产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国家要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放管服”改革,弱化“行政区划”,真正实现空间创新阶梯联动。

4.2.2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建立创新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创新阶梯联动能力

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构建京津冀地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共同体。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各级政府要合理规划地方创新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向,支持京津冀3 地的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寻找不同主体之间协调与合作的突破点,提高不同区域主体之间的创新联动能力。

4.3 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4.3.1 缩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不协调发展态势。京、津的经济辐射效应小于经济虹吸效应,导致河北省无法共享京、津的优势特征,无法通过京、津的经济溢出来实现自身的增长,反而导致负经济溢出,呈现趋异的态势。对此,一是提升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帮扶带动、政策倾斜等手段,着力提高河北省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二是提高发达区域经济辐射能力。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具有正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成为带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次级热点地区,京、津作为一级热点扩散至次级热点,再由次级热点扩散至欠发达地区,通过逐级带动让欠发达地区真正受益于发达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最终实现京津冀整体经济的绝对趋同。

4.3.2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

京津冀目前存在产业重叠现象,市场分割和贸易保护严重,需要合理规划经济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在新发展阶段,京津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应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出发,共同构建经济发展秩序。在产业布局上,坚决推进北京市非核心产业向天津市和河北省转移,天津市非优势产业向河北省转移,为京、津核心优势产业留足发展空间。在实现产业梯度推移布局的过程中,京津冀应以共同利益诉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空间定位特点,明确发展目标,最终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结构完整、内生力强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

猜你喜欢
天津市河北省产业链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如果画笔会说话?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