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
寂寞是一种心态,孤独则是一种状态。寂寞是被动的,是需要治疗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疾病;孤独则是主动的,是有意摆脱外在干扰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寂寞需要走向人群来治疗,孤独则是希望摆脱人群来实现。
孤独的人不一定寂寞,寂寞的人一定孤独。
表面上看,所有人好像都很寂寞。事实上,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排遣寂寞的方法,只是各种活动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热闹过后,生命依然会陷入寂寞之中。寂寞是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在孤独中,只有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才有倾诉的要求和深入的交流,才能托付心灵的懂得与被懂得。除此之外,即使再孤独,也不必倾诉。尤其和不思考的人、价值观不对路的人,不要分享,更不要争论。夏虫不可语冰,把见识和情怀说给不懂的人听,是自取其辱。
生命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是一个游子,它总在找家,犹如失散的孩子总在找妈妈。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出生、成长,在生活中成功或失败,抑或找到信仰,直到生命的终点,孤独总是如影随形。
最深的爱里才有最深的孤独。
我们在李白、杜甫、李商隐、拜伦、普希金、雪莱等光照千秋的诗人那里看到了生命的孤独,我们从托尔斯泰、雨果、马尔克斯、莫言、陈忠实、路遥等古今中外卓越的作家的作品中读出了灵魂的孤独,我们从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中听到了灵魂的寂寞。
世界许多宗教的创立都和孤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释迦牟尼的成佛,是出家以后离开林中的那些苦修者,在菩提树下冥想顿悟而成的。
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才能发现一个独立的世界,并和宇宙有深层次的对视和交流,进而会发现,宇宙的秘密原来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对心灵来说,没有比孤独更好的养料。孤独让我们对世界保持静默,让我们和自己亲密拥抱。每个人的到来都毫无凭据和理由,每个人都是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而孤独也给了我们自由。如果一个人不热爱孤独,那么他就不热爱自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如果一个人只要独处一隅就寻找朋友,寻找精神依托,就说明他在精神上还没有真正长大。
频繁生活在社交场合的人其实要牺牲许多自我,为了迎合他人,需要经常迁就和忍让,这是对自我完整性的出卖。而且长期社交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富人喜欢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企图把精神贫乏的悲惨生命变成物质的盛宴。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过后,帶来的可能是更大的空虚和幻灭。
叔本华说,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源于我们无法忍受独处。如果我们的所有快乐都要从他人那里获得,那么说明我们只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也说明我们的自我并不牢固,以至于要靠他人肯定才能确定自己。
易卜生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不需要外在的支撑,就像一个腿脚好的人不需要拐杖一样。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真正的力量只能从内心深处获得,外界仅仅是一种背景。
精神人格最完美的人往往也是孤独的,因为他本身已经非常丰富、非常完备,不用外求。陈寅恪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是一种壮美的孤独。尼采说,你飞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里越是渺小。老鹰不会与麻雀一起飞翔,这就决定了真正的优秀者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是一种奢侈的精神狂欢。
当然,承受孤独可能要承受痛苦,但从自然界来看,生物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独。那些弱小的动物,比如羊、斑马等,喜欢群居;而凶猛的野兽比如老虎、猎豹则喜欢独处,因为他们自身足够有力,可以独自谋食、生存。
孤独、寂寞,甚至痛苦也是高级动物的特性。
在人类社会中,伟人常常孤独,而庸人就不会孤独,他们打麻将、下象棋、玩网游、跳广场舞……正如叔本华所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的人会痛苦,要化解痛苦就需要朋友分担,需要外界安慰,需要通过娱乐转移注意力,需要阅读来整理和平复自己的内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真正能够长期忍受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天才。但普通人不可能长期过孤独的日子,也不可能频繁聚会,所以独处与合群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看来,人不仅要学会合群,更要学会独处,因为一个人最终面对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是自我须臾不可分离的朋友。人的自我完成都要靠自身的内心修炼,如何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是一门终生需要学习的功课。ED400CED-DE76-46A3-A044-125BE3EBE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