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2-06-23 21:15谭琳熊斌高春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研培训

谭琳 熊斌 高春艳

[摘 要]5G时代,高校教师需要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需要考虑信息化教育外部环境建设成本、理论指导和进修培训机会、学习反思的时间、信息化教研能力、对5G新兴技术的了解认识等因素。对此,可从多方协作、经费保障、制度激励三方面来完善信息化教研的外部环境,加强对5G新兴技术的相关培训并利用5G新兴技术开展教师培训,践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中提高教师对5G新兴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以研促教,通过教研团队的合力实现教研相长等路径来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

[关键词]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2)02-0018-09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南国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的概念[1]58,这成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起点。2003年,胡小勇、祝智庭提出,在当今信息化教学大环境下,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为“信息化教学能力”[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3]。学者们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涉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篇名搜到43篇文献,钱静珠等从实践创新、实践环境和实践学习三方面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思考[4]。梁泽鸿提出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养成信息素养、注重情境化与个性化学习、开展线上和线下评估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5]。宋琼等提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有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模式、慕课模式以及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加以实践[6]。郑小军从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走出信息化教学误区、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化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合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六方面探讨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7]。隋幸华等提出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持续发展;提升教师活力,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开展信息化教学发展项目,丰富信息化教学经验的策略[8]。宋权华等提出坚持理念先行,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硬软件环境,在TPACK框架下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构建分类分层分段的培养模式[9]。陈耀华提出以培训、竞赛、国家数字资源建设以及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10]。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比国内稍早。1991年,美国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支持着教育教学。1999年,美国的教育部施行了一个名为“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资助项目(简称PT3),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需求的教师,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教学。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TPACK的概念,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美国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协会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指引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变革。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目前比较权威的国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之一。美国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工作在院校层面主要由本校的教学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来承担。美国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评价,重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建设[11]。

其他各国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都有不同举措。例如,英国于1999年在职前教师培训的国家课程中实施ICT教师培训并投入巨资。英国的教育和就业部也制定了《 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4]。德国的教育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政府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2010年,德国颁布并实施《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德国”的目标,而加强各教育层次的媒介技术应用与学习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保障[12]。日本政府近年来实施的E-Japan、U-Japan、I-Japan三大对策有效提升了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在教师方面尤其重视学科指导中的ICT活用,其主要通过国家、地方和大学的培训、讲座、授课,完善学校ICT环境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1]。可见,国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非常重视。

(三)研究述评

综上,国内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层面,聚焦到高等教育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结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等方面,涉及能力提升的相对较少,且普遍研究的是教学能力,鲜有谈到教育研究能力。学者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多集中在更新观念、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培训等外在因素,从教师内在驱动力来探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较少。国内外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各具特点。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兴的信息技术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不断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方式。在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而产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六大基本特点[13]8。根据中国移动《5G + 智慧教育白皮书》[14]和《中国联通智慧教育5G典型应用白皮书》[15],5G技术在教育领域有广泛丰富的应用场景,表现为“5G+虚拟现实教育”“5G+远程互动教学”“5G+人工智能教育”等。高校教育在5G时代会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如“5G+教育”场景带来的要素变革:教师教学走向智能化、学生学习趋向自主化、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16]。5G助力移动学习更加泛在化,AI+教育更趋智能化,混合现实更具情景化,基于區块链的学习更具安全化,虚拟助理服务更具人性化学习空间更具交互化,学习分析更趋智能化,混合学习更加高效化,数字流畅性更具高水平化,测量学习更具精准化[17]。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就要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因此,从5G时代的新视角来探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路径具有现实意义。92E0A2AA-0DD0-405A-9914-8229BE938D3D

二、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5G时代,高校教育将面临新的变化,高校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会面临新的挑战,如信息技术更新太快,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与时俱进;教与学的角色、观念、方法、模式等都将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普及问题;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高校的政策、硬件、资金保障问题等。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需要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方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5G教学终端设备及AR/VR教学数字内容的研发,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交互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推动5G技术对教育专网的支撑,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研究制定网络、应用、终端等在线教育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能力。”[18]

(二)适应教与学的新变化

5G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5G网络技术的升级,网络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主,更具选择性,更加个性化。远程连接更方便快速,学生可以共享名校名师的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精品课等。特别是“5G+VR”的应用使学习的场景和环境更加趋向真实,可以满足学生模拟真人实训的需求。部分专业如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医学类、财经类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学生的体会更深刻。更多辅助教学的工具出现,如信息检索工具、表达展示工具、实践反思工具、探究教学工具、教学评价工具、思维汇聚工具、网络教学工具、资源管理工具等[19]。因此,高校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掌握新的教辅工具的使用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更新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等。借助5G等新兴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

随着5G网络的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查找资料会更加方便;智慧实验室、虚拟教研室建设也为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场所;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各类数字化工具和软件,可以使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更加有效率;通过远程联网,教研团队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开展在线的教研活动;教研成果也会呈现出更多不同的形式。《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资料检索、选题分析、项目申报与管理、研究团队成员间的交流研讨、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研究数据的处理等,用好信息技术有助于高校教师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高校教师的重要能力特征之一是其科研能力,所以高校教师也要提升信息化研究能力。

三、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困境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和归纳,结合实际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5G时代要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还面临一些困境,这些外部和自身的因素制约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的提升。

(一)“5G+教育应用”的基础环境建设成本比较高

功能完整的信息技术环境是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5G+教育的应用”才刚起步,处于初期的实践探索阶段。现有网络基础环境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5G等新技术在教育应用的新需求,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更大的挑战。新技术在有的高校的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少,目标不够清晰,有价值的应用不多。5G在高校关注度仅为21%,关注点仍停留在信号覆盖层面[20]。以“5G+VR教育应用”为例,需要VR设备的支持,但市面销售的VR设备普遍较贵,高校要全面实现VR改造,教育成本必然会增加,且VR教育内容的制作存在成本高、储备少、周期长等问题,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需要经过系统培训才能完成全套VR内容的制作,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比较高[21]。

高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师生人均信息化经费投入国内为875元人民币,美国为958美元,平均每万人配备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国内为11人,美国为66人[20]。可见国内外高校信息化人均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存在差距。国内大约有15所高等院校开始成立VR实验室[15]。拥有智慧教室的高校仅是少数,智慧教室建设比例和利用率不高。仅有少数高校部署了5G基站,有少数的师生拥有5G手机[22]。课题组回收的256份有效网络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校没有5G网络的占比为50.78%。被调查的256位高校教师在回答“所在的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和研究非常支持,如给予经费、保障硬件、提供培训等。”这个问题的百分制平均得分为65.31,可见,高校在基础环境建设和经费投入上还不足,难以满足“5G+教育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昂成本,随着5G技术发展,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二)理论指导、进修培訓的机会需要增多

部分教师既非师范专业也非信息技术专业,虽然参加了国家和高校举办的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但并不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使用信息技术,但缺少使用的技巧,信息化教学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与信息化教学相比,科研的信息化培训比例不高,《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的调查结果为35%[21]。

据课题组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了解常用的一些教学理论(如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情感教学、掌握教学理论等)”的自评分平均为7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教研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困难”的回答中,有160人(占62.5%)选择工具软件操作不熟练的,有151人(占58.98%)选择了信息化教学培训不足,有112人(占43.75%)选择找不到相关教学资源,还有103人(占40.23%)选择了缺乏信息化教育理念和方法(见表1)。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信息化教研系统的理论指导,有效的信息化教研培训不够,导致有时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不能熟练使用工具软件,不知道如何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料,不能够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师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研究构成了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研能力,达到5G时代更高更新的要求,要为高校教师加强理论指导,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92E0A2AA-0DD0-405A-9914-8229BE938D3D

(三)学习反思时间有限,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需提升

由上页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教研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困难”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156位教师,占比为60.94%选择了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是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困难的第二大原因。高校教师一般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程考试等方面,有些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科研、带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基层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因此用于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时间有限,会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反思和自我完善,但不成体系,效果不够明显。

信息化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侧重于科研管理和资源保障,支撑科研过程的手段较少,相较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支撑科研工作的着力点需加强探索[20]。课题组调查的256位高校教師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平均分为77.05,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平均分为75.78,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平均分为74.53,信息化科研与发展能力平均分仅为70.13。信息化科研与发展能力调查的两个具体问题“能借助技术手段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SPSS、EXCEL等),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定量研究”和“会使用的信息化研究工具,如(SPSS、Citespace、Nvivo、Amos、Mplus等)”平均分分别为65.55和57.19,在所有问题中的得分中排最末两位,可见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不及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对5G等新兴技术的了解和认识需加强

课题组回收的256份有效网络问卷,对新兴技术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选项中,很不了解计1分,不了解计2分,一般计3分,了解计4分,很了解计5分,高校教师对新兴技术了解程度折算成百分制后,得分最高的是大数据68.67分,其他依次是人工智能64.45分,云计算64.14分,5G 63.20分,物联网62.89分,AR/VR/MR 57.19分,区块链56.48分,全息投影52.89分。可见,高校教师对5G等新兴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还不高,有待加强。5G应用于教育领域,要与许多新兴技术结合,高校教师对这些新兴技术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才能将它们与自身的教研相结合,进而实现应用。

四、5G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路径

(一)完善信息化教研的外部环境

抓住5G发展的契机,加快5G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升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更新网络、硬软件设备,建立规范的网络安全体系等,这是5G新兴科技支撑教育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基本保障。

1.多方协作

高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只凭高校一己之力很难完成,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5G时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涉及很多因素,如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其应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管理部门应给予政策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制定标准和规范。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特别是与ICT企业的合作,实现更多的教育应用服务,让高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兴技术,运用信息化教研工具参与更多的教学实践,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华为公司等科技企业形成5G合作,推动5G通信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应用研究,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从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研能力。

2.经费保障

高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当前各高校的教室正在从多媒体教室向智慧教室建设转变。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适度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智慧教室,主要以互动型、研讨型智慧教室为主[23]。智慧教室应具备可移动桌椅配置、智慧黑板、吊麦、扩音设备、护眼灯、拾音器、红外控制器、空调、摄像机、电子书包等基础设施[24]。高校有智慧教室、AI+VR/AR实验室、网络研讨空间等新的基础设施,能够从外部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应用起来,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然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都不低,以上海理工大学第一教学楼智慧教室建设的投入成本为例,平均每间智慧教室的投入成本为20万元左右,不同功能需求及标准的智慧教室成本投入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多屏互动”为主的互动型教室成本在40万至60万元之间[25]。因此,高校在建设经费上应予以充分保障,合理安排学校的经费预算。

3.制度激励

除了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高校也需要完善一系列与信息化教研相关的激励制度,形成相辅相成的外部合力,共同驱动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本领,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比如鼓励和引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申报制作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提供理论指导和进修培训的机会,对于取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培训证书、教学竞赛奖项、科研项目等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教师的信息化教研能力进行考核,纳入绩效评估体系,细化考评指标,可与薪酬挂钩,科学的考核机制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研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教研的相关培训

缺少有效的培训是影响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培训是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教师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有助于其信息化教研能力的提升。

1.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高校层面贯彻落实

国家和高校应为高校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从培训的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都要进行顶层设计并贯彻实施。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如一体化改革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学习—思考—行动—内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以及“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26]。丰富具体的培训内容,可以涉及意识与责任、信息化教学理论、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与使用、教学环境创设、信息化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八大知识模块[27]。创新培训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如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28],大数据支持的“课堂MOOC+APP+社交媒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92E0A2AA-0DD0-405A-9914-8229BE938D3D

2.培训5G等新兴技术的内容,利用5G等新兴技术开展培训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网络平台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网络平台和“e师丰云”平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设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资源与学习工具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让高校教师能够直接学习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内容[10]。“e师丰云”平台从“研、训、赛、评、建”五个方面为各校教师自学与进修创造了便利的网络学习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教研资源,突破时空、地域、学科、学段和人员等限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29]。这些平台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上,更新和增加一些与5G等新兴技术有关的内容,使高校教师对新兴技术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增加“5G+教育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更多的高校教师参与和讨论5G等新兴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中来。

5G等新兴信息技术影响了未来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借助5G优势,虚实融合的培训环境、远程培训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实景传输和实时互动将会变得很普遍,培训内容更趋向帮助高校教师解决现实问题,培训方式更趋向和专家学者进行真实的直接沟通交流,5G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培训成为可能[30]。利用5G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个性化、智能化、虚实共存的混合式学习空间,为高校教师提供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信息化培训环境。通过培训与5G有关的新兴技术的内容,并让高校教师亲身体验信息化培训的环境,从而提高对5G等新兴技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三)践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是高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研能力的内在驱动力,也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新技术在未来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和进步。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也要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平衡和分配好家庭、教学、科研等工作及自我学习的时间。

1.理论学习

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学术知识,紧跟学科前沿,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学习也包括对5G等新兴技术群的了解和认识,前沿技术的学习是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必修课,只有对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能找到它们与教育的融合点,进一步在教学、研究中加以应用。

2.实践学习

理论学习之余,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化教研的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超星泛雅、蓝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参与ICT校企合作项目、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智慧实验室建设,参与各种级别的信息化教学比赛,例如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中国VR/AR/MR创作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做中学,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可以通过各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激发高校教师心中的荣誉感,从而积极主动地由内驱动自身信息化教研能力的提升。

(四)团队合力,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1.团队建设

信息化教研能力的的提升既要靠高校教师个人的努力学习,也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产生“1+1>2”的合力。无论是教学团队,还是课程团队,或是课题团队,团队成员间通过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交流合作,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成长,高水平的教师帮助信息技术运用不熟练的教师进步,呈梯队式地逐步提升高校教师团队的信息化教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团队,在科研领军人物的带动下可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通过不断地分享与共享,促进团队教师共同进步,产出更多优质科研成果,提升团队教师的信息化研究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经开展了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其任务之一就是加强教学研究。在虚拟教研场景中,教研团队还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5G网络大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的特点能够保障高校教师远程参加异地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流畅高清地开展在线的教研活动,在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

2.以研促教

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是5G时代高校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研究能力现状,国家层面开辟了多种通道,让教师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我国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课题类型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新增的“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课题,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领域增设的“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课题等[10]。5G时代,高校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育研究,学会使用SPSS、AMOS、CiteSpace等研究类软件,EndNote、NoteExpress、E-study等文献管理类软件,博客、微博、邮箱、学术论坛、学术社区等社交媒体类软件,通过网络增强与同行的广泛交流,关注世界5G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和国内外高级别学术研讨交流会等,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线上、线下的学术讲座、报告,汲取学术经验,拓宽学术视野,获得更广的研究思路,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效果。

教学与教育科研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科研的提高以教学的不断积累为基础,教学内容的扩展需要科研成果作为支撑。教学与教育研究相辅相成,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带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反哺教学,形成教与研的良性循环,从信息化教学中发现教育研究问题,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研相长,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92E0A2AA-0DD0-405A-9914-8229BE938D3D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育研究能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对于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变化,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实现教育强国梦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5G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仍需继续完善,高校“5G+教研”的培训服务有待增加,高校教师对“5G+教育应用”的认识有待加强,信息化研究需和信息化教学一样被重视。对此,课题组从外部支持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的四条路径:一是完善信息化教研外部环境建设;二是开展与5G+教育相关的培训;三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终身学习;四是通过团队建设提升科研能力,以研促教,教研相长。5G与教育的深度整合,5G如何进一步助力教师的信息化教研能力提升,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2-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 04/t20180425_334188.html.

[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

[5]梁泽鸿,全克林.面向智慧教育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145-147.

[6]宋琼,朱晓薇,王春燕.“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17):146-147.

[7]郑小军.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上)[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97-106.

[8]隋幸华,赵国栋,王晶心,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28-134.

[9]宋权华,于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困境与路径——以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10):78-84.

[10]陈耀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力的中国路径及优化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99-104.

[11]张学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调研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2]魏慧哲.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和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34-136.

[13]项立刚.5G机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14]中国移动.5G+智慧校园白皮书[EB/OL].(2019-06-01)[2022-01-13].https://www.doc88.com/p-18239731653909.html.

[15]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智慧教育5G+典型应用场景白皮书[EB/OL].(2019-06-01)[2022-01-13].https://wenku.baidu.com/view/7143b460094c2e3f5 727a5e9856a561252d321e3.html.

[16]袁磊,张艳丽,罗刚.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9(3):27-37.

[17]兰国帅,郭倩,魏家财,等.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3-16.

[18]中国政府网.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EB/OL].(2021-07-05)[2022-01-13].http://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1-07/13/content_5624610.htm.

[19]李兆义,杨晓宏.“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9(7):110-120.

[20]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R/OL].(2021-12-30)[2022-01-13].https://mp.weixin.qq.com/s/1nMA0DzC5Hnb-lDQlG_X ug.

[21]苏小慧,于子淼,陈玥,等.关于VR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4):85-87.

[22]庄榕霞,杨俊锋,黄荣怀.5G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8.

[23]魏楚元,张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3):19-22.

[24]周洋.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37-39.

[25]搜狐网.投入20万,够建一间智慧教室吗?[EB/OL].(2021-08-27)[2022-01-13].https://www.sohu.com/a/486039368_121118938.

[26]郑小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64-67.

[27]黄露.基于ISD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设计[J].高教学刊,2017(15):144-146+150.

[28]杨宗凯,吴砥,陈敏.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5.

[29]何克抗.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3):5-12.

[30]赵兴龙,许林,李雅瑄.5G之教育应用: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4):5-9.

[作者简介]谭琳,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熊斌,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育研究;高春艳,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方 仁]92E0A2AA-0DD0-405A-9914-8229BE938D3D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研培训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会议·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