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云
[摘 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以学生的探究为主.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拓展学生参与学习的宽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自我认识,透析问题本质,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 任务驱动;主体意识;有理数;探究性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被尊重,才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内驱力,从被动变为主动.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挖掘数学教材的内涵,洞悉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在教学中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的讲授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提升对问题的认识[1]. 本文以“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教学设计及思考,供大家参考.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教师: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加减法已经非常熟悉了,一般来说我们一定是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但是大家有没有碰到过小数减大数呢?这样的题目我们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减大数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温故知新,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展示某风景区山顶云雾缭绕的风景和冰雪覆盖的图片,并讲解:冬天景区山顶的最高温度是10°C,最低气温是-4°C,请你计算一下这天山上气温的温差是多少?
设计意图 利用景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3. 通过上一个问题进行列式计算10-(-4)导入新课,开始学习“有理数的减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创新意识.
4. 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如数轴、逆运算、比较温度计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能多角度进行解决,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所列的式子进行计算和比较,探索出多种解法,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提升了观察能力,在小组的交流和表达中发展了语言组织能力,为接下来得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奠定基础. 通过计算10-(-4)=10+4=14,为学生接下来得出减法的法则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5.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温度计所示的温度进行比较验证.
通过创设计算温差的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多個角度计算温差,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在教学中首先通过直观观察温度计的温差,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再进行理性的运算法则的计算,使学生对减法的法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步学会减法向加法的转换.
在创设情境时采取的是从生活中引入实际的例子,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使学生有了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计算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就理解了加法和减法在运算法则中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总结运算法则
探究1:教师给出两个算式,10+4=14,10-(-4)=14,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何异同点?
教师出示问题之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学生初步发现有理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师再请学生进行回答,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教师要认真点评,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直接读取温度、逆运算等,只要合理正确的方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
学生通过互相的点评和补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初步理解有理数计算的一般法则.
设计意图 学生在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验证,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法则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学习习惯. 并且进一步理解了有理数的减法如何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进行计算的方法,起到了加强巩固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运算法则由来的探究路径.
探究2:经过探究1,学生初步总结了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继续追问:这个法则适用于所有的式子吗?我们通过下面的式子进行一下验证:
以上计算难度较低,学生基本可以直接说出答案. 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掌握好正确的引导.
设计意图 学生充分交流和探索是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探索使学生能够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如何抽离出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可以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思想,在以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化繁为简,让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变得非常简易[2].
探究3:通过有理数加减法意义的探讨,探究其内在的运算规律和内涵,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运算过程,验证猜想,从而使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总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我们可以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a-b=a+(-b). 教师强调这个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的相减,但是在计算时要注意将减数变成相反数. 在总结运算法则时,教师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进行表达,让学生逐步从小学时的思维习惯向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过渡.
(三)运算巩固,熟练提高
学生经过练习自我总结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但是可能还存在用语不够规范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互相点评纠正、最后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巩固训练1:利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能够规范作答,教师要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单独完成,再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让学生都能熟知如何进行规范答题.
思维训练2:①-3.5-(-0.5)=____;②(+10)-(-3)=____.
设计意图 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在思维训练2中提升了难度,训练学生对于小数的运算,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正数运算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模仿和思考不难解决,提升了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思维训练3:做数学游戏(由两名学生分别拿着写有数字的卡片,站在运算符号的两端,通过变换符号,变化出不同的式子,由其他学生进行游戏抢答).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枯燥的計算变得更加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四)开放延伸,思维拓展
将全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按照得分记录下来,并按照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每组有基础分50分进行计算,各组得分如下:
提问:(1)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多少分?(2)第一名比第四名多多少分?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问题中去,只有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才能表明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进行任务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总结获得有理数的运算规律.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和组织作用,为学生的探究做足了铺垫,使学生能够“有迹可循”,充满了学习的积极性[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了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如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同类转化的化归思想以及先猜想后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研究的方法.
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被尊重、被体现,才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内驱力,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韩颖. 例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具象转化[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11):37-39.
[2]薛海林. 例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有理数”的章节教学为例[J]. 中学数学,2019(22):19-20.
[3]俞珍丽. 数学思想方法合适 习题教学效果提升[J]. 上海中学数学,2020(Z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