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雄
摘 要:在当前新时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优化的背景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成为增强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数学教师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时,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此,各种各样的教学举措由此而生,其中思维导图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高效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图像化的工具,其对于数学知识信息的处理十分高效。学生在课堂上借助思维导图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结合在一起,构建整体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切实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导图;方法策略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合知识点、线条连接等多个结构所构成的直观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能够直接将知识作用与学生大脑当中,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为此,思维导图在当前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工作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基于原有的教学基础,引导学生自行开展知识梳理,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一、借助思维导图串联数学知识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而言,其特点便是难度较高,逻辑性较强,同时更多教材内容往往十分看重学生对数学公式的利用、推理及证明,由此导致数学知识点往往在不同教材章节中零散分布着。为此,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够有效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实现课堂数学教学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串联,为学生展现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集中数学知识点的同时,更能展现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切实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内在含义。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和平移”的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孤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简单而言,教师应当切实结合其他知识内容,为学生全方位总结“线、线段、射线”的“平行、相交、平移”等知识点。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在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核心主题便是以“平行、平移、相交”为主,进而向外延伸。
二、运用思维导图探索学习思路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工作中,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够切实展现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关联化特点,其次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严谨性,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數学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挖掘数学知识点的关联性,这样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21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章节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学生往往需要结合函数的知识点对二元一次函数进行理解和学习,而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就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方面的知识点,“二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八年级上册的“一次函数”是学好“二次函数”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及掌握“二次函数”知识,教师便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为学生整理和对比这两章节方程的解题思路,使学生逐渐掌握其中的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构建较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错题总结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基于这一学习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尽量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转变自身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错题的价值不言而喻,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对错题进行总结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避免在未来遇到同样问题时再次出错。而将思维导图教学法与错题相结合,能够切实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进而强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5章 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章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会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相混淆,将“等腰三角形”看成“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题。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将错误直观的例举出来,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再次温习一下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会出错。
简要而言,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开展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数学学科又是对学生学习思维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能力。为此,若想使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就需要其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而思维导图则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所学联系在一起,结合这种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归纳所有知识点,并将其结合在一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总之,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同时更能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菁.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8(1):9.
[2] 张晓晖.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中的积极效用[J]. 华夏教师,2018(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