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鑫
“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以及课外培训负担推出的一项教育政策。初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初中教学中进行“双减”政策是实现教育部宏观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践行当前教育改革整体要求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雙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一、“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最新提出的一项教育政策,从政策要求上来看,“双减”政策要求给教育做“减法”。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要减少学生课外培训的负担。“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学校教育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上面下功夫。在不断减少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外培训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显然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充分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体系上做出整改。一方面,学校要强化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课后学习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着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成果都能在课堂上获得,保证学生在学校内能学够知识、学好知识,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降低,而是要优化调整学校教学格局,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时间让学生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高质量吸收相关科目的知识。“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对学校教学秩序的重新构建,各个学校应当以自身教学条件为依据,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设计出完整有效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双减”政策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科的实施策略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当深度结合学科特点与“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开展符合实际与“双减”政策要求的学科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由于各个章节之间的数学知识都存在内在联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确保学生在学习各章节知识时能够主动联系相关知识,教师应当以建立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在数学课堂中主动串联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做出积极贡献。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课堂存在许多弊病,一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通过照着课本读相关公式定理,并进行讲解的方式开展数学原理的教学,之后教师会通过安排学生做相关习题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仅仅能满足应付考试升学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学生数学原理的探索、核心素养的提升极为有限,这样的教学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在效率、效果上显然不够充分,学生要想充分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课后大量的作业练习以及其他的校外培训,才能够在数学知识方面达到初中教学的相关教学目的,这显然也不符合当前“双减”政策下的总体要求。从这两方面看,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要求学校提升校内教学的效率,最大程度将全部授课内容在课堂及课后辅导中完成,释放学生的学业压力,并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刻的改革。
从具体的课堂实际来看,初中学生刚刚踏入中学阶段,其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加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学生往往会在这一阶段呈现出较差的学习状态。而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一定难度差距,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水平,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参差不齐,这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容易造成初中学生数学水平能力上的差异,进而形成数学教学效果的不平衡。然而,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针对某一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集体讲解,难以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吸收的程度不同,一些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解题方法,而另一些学生尽管很努力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其学习效果却并不佳。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没有完全达到。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双减”政策的整体要求。总体来看,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育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中是主导因素,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数学原理、要求学生练习相关习题的方式进行数学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被动要求下完成各项学习目标。长期维持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削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厌学情绪,这也是当前形成低效率、低质量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工作目标。教师要在课程导入中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的轴对称”这一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对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性质进行了深入讲解。在这一章节中,由于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对轴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入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充分掌握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意义提供帮助。具体来看,现实中存在许多轴对称的图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展开讲解,如一些经典的古代建筑艺术品都存在轴对称的特性,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阶段展示这些图片,要求学生观察该事物的特点,并找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在以上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对轴对称和对称轴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深化学习效果,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当前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习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是被普遍认可的教学手段。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上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而信息化教学就兼具了高效性和高质量的教学优势,信息化教学为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完整地展示相关数学资料、数据、教学资源。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极大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会被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
例如,初中数学“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并不普遍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因此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通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利用几何体模型向学生展示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然而,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学工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且几何体的类型复杂,教师并不能够将每一种几何体都利用几何模型进行展示,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因此,教师在这一章节的内容讲解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几种几何体的表面展开过程的模拟动画,利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学生在观看动画过程中,思维也会随着几何体表面展开的过程而构建起一定的空间思维,为本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数学素养。
(三)优化随堂练习设置
在“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下,为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质量教育,对随堂练习题目的优化设计是一项必然要求。为突出初中数学随堂练习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一是要明确练习目的,选择难度相对适中的题目,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堂练习对于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性,在随堂练习的设计中应当明确教学重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题目开展随堂练习。教师要突出随堂练习题的典型性,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能够掌握类型题具体的解题方法。而在难度设置上,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随堂练习的题目难度不应过高,这不利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也将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吸收数学知识。二是要尊重学生数学能力上的差异。由于初中数学课堂的随堂练习是要求全体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练习,考虑到不同数学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于随堂练习题目,教师应当做到分层设计,就基础、提升、拓展等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练习,从而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随堂练习中得到巩固提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也极大地优化了课堂练习的效率。三是要针对学生知识盲点着重讲解,教师要在开展随堂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相关题目中存在的疑问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學生充分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及解题思路,为学生树立起解决类似数学问题的模型,不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题目的解题思路,为学生取得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给出两条直角边的边长,让学生求斜边长度,之后给出斜边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求另一条直角边长度。在学生充分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特殊直角形,如等腰直角形,只给出斜边长度,让学生求直角边长度。这三层练习题的设置,将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四)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合作学习
在数学初中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对相关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的反复讲解、督促学生练习相关习题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体现出低质、低效的特点,另一方面师生关系相对紧张,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师必须认识到,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合作式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形式,使学生将教师当作学习过程中的朋友,让学生和教师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共同进步。再者就是课程之后的师生合作,“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做好课后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后教学也是重点关注的环节。在学生课后作业以及校外培训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作用,这种服务一方面包括对学生疑点难点的解答,另一方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在课后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化,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切实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疑问。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定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合作式教学的方式,在课后与学生达成充分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吸收程度,针对章节的知识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还要重点关注学习能力不强、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完善的课后服务,使其能够掌握章节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教育公平,实现了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的意义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佳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于课后辅导中,这非但不利于当前教育改革总体要求的实现,反而成了践行当下“双减”政策的主要阻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无法被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而学生的学习潜力也不会充分挖掘。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极为不利,是当前初中数学教育的极大阻碍。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十分重要,体现了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实际效果上十分突出,基于对课堂教学程序的重新构建,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时,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数学知识体系,使数学课堂的教育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充分挖掘,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会得到最大彰显,学校教育资源会得到充分利用,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将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大大提升。高效课堂符合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这方面看,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样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