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三要素”是师资、理念、生活。在江苏省苏州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军团中,沈国琴老师是一名元老级骨干,她葆有教育激情,敢于担当,勇于探索,专于学习,长于实践;她一点点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由此一层层深化对新课改的理解,一步步生成自己的课程执行力和领导力;她指导的代表性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在真实或仿真的生活“境脉”下,专业引领学生多维“创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师资;理念;生活
随着国家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吸引了教育界众多人士关注的目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人本化、整合化、实用化相统一的新课改价值取向,既追求合于人性、造就全人的培养目标,又力求让人的发展合乎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情境。作为一门形态多元、强调动手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诸多理念,其根本诉求在于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在于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心智模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要从课程方案落到学校教学实践,却又难点多多。
从出现在课程政策中的国家“文本课程”,到基层一线基于文化自觉的学校“知觉课程”,到基于常态指导的教师“运作课程”,再到促发学生心智建模并持续迭代的“经验课程”……漫漫长路,需要有志者先行探索、不懈坚守。在江苏省苏州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军团中,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沈国琴老师可以说是一名元老级骨干了。她一直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探索和坚守着……
一、教师在,课程在——课程常态实施的关键在于“师资”
“事在人为”,任何规划的实现、任何事物的转化,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无到有,需要有人去探索;从自主探索到规范实施,需要有人去指导;从形式化表演到常态化实施,需要有人去坚守。教师在,课程在——“师资”是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并有效实施的关键。
师范院校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师资问题只能通过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兼职或转岗来解决。放弃本专业,尝试新事物,对于很多成熟教师而言如同开始第二次人生。归零重启,这是需要勇气的。当然,也体现了很重大的使命感。沈国琴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初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原型与代表——葆有教育激情,敢于担当,勇于探索,专于学习,长于实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资深教师,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人任教的情况下,沈老师挺身而出。在无课标、无教材、无模式、无友伴的困境中,沈老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没有教材自己编,不会方法跨界学,赛课突破多请教,专家建议细琢磨,培训研修自省悟,参编教材多提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道路上,沈老师不停歇、不懈怠,不断创生,长期坚守。
二、理念新,课程新——课程规范实施的内核在于“理念”
常见这样一种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在岗,课程实施便旌旗招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离校,课程实施立马偃旗息鼓。还能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不少,但课程时空多是拿着各种自编的材料照本宣科、圈圈点点。怎样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连续性落到实处,精准地理解课程特质?内核在于理念。理念是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规范实施和能否赋予学生成长空间的关键。
美国教育家唐纳认为,教师要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对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评价系统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认识,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能力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畅、规范实施,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三大基本要素——课程主体意识、课程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这些都关乎教师能否以新的理念规范实施新课程。
沈老师就是一位善于思辨的优秀教师。她从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县城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带领团队研读新政策、研发新课程、培养新教师,与他们共同探索。她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主题活动,尝试链接内在关联的项目,形成活动系列;不止步于日常的课堂活动,开始思考课内外的拓展联动,筹建课程基地;不局限于探索活动的一般性流程管控,开始探索各不相同的环节指导课型;不拘泥于碎片化的知能指导,开始探索学以致用的“境脉”学习指导;不停留于指导活动,开始关注学生素质成长的空间与机会,尝试提出自己的课程“创生”取向,形成了“创生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主张及其指导链,即“创生驱动性问题—创生结构化任务—创生探究性活动—创生多元化成果”。就这样,在课程实践的道路上,沈老师一点点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由此一层层深化对新课改的理解,一步步生成自己的课程执行力和领导力。
三、任务实,成长实——课程有效实施的“境脉”在于“生活”
“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发生在特定场域的综合动态行为,是多样的学习要素有序互动、有效对话的结果。外部的学习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自身经验状态,共同构成了激发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特定之“境”。“境”之运作及由此产生的学习要素对话,乃学習行为的动态之“脉”。“事境”为各种“境”之通称,体现了真实性、综合性、生成性和结构性。学习的“境脉”,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原生态的,但又是经过专业创设的、投放了多元学习要素的场域。学习活动的设计,尽量以真实或仿真的任务驱动,彰显三种精神:一是主体价值,注重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关怀;二是理性价值,强调回归教育本质来思考课程设计;三是实践价值,突出以实践突破为活动指向。由此体现学习活动设计创新性、合作性、成长性的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做课程预设的首要考虑点。如何做到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学习活动设计的“境脉”是关键。活动“境脉”的创设,包含学习场域中学习要素的投放及要素对话的激发。生活化的“境脉”创设,重点在于任务境况的仿真和多元学习要素碰撞对话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课程专业技术与学习调控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并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以“有趣的扎染”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伊始,沈老师就布置了一个真实的任务——学校金钥匙大厅将举办“神奇的草木染”作品展。学生跃跃欲试,渴望自己的作品得以入展。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能够产生强大的能量,迅速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并全力以赴。这是一种对学习结果的期望效应。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个活动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前期学情铺垫的。它是“神奇的草木染”系列活动的一节技术指导课。通过前期尝试,学生对“草木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尚未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要领,正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是新学习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准备。课程之父泰勒说过,当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用两张筛网(理念和学情)过滤一遍。沈老师以课程创生取向理念为观照,对学习流程特别是学习结果持开放、生成的预设,又主动有意识地在学生生活世界投入了“草木染”的相关要素,使之在获悉“将举办作品展”的时候,自觉地吸纳信息、权衡可能并最终明确自己的意愿。由此,一段自主的探索活动顺利展开……在后续的活动环节,任务一环套一环,学习的素材也多取自学生。比如,采用学生的作品做比较,从中找出技术缺漏;紧接着向专业作品借鉴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和意愿学,当然成效也是真实的。诸多活动细节,无一不是将整个活动的“境脉”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激活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憧憬,并引导他们逐步通过自己踏实的学习行为实现愿望。沈老师指导的代表性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们的学校”“家乡新变化”“课间游戏调查”“压岁钱的秘密”等,都是在真实或仿真的生活“境脉”下,专业引领学生多维“创生”。逐渐地,她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师资、理念、生活是“三要素”。 能够统整这三个要素的,必须是也只能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不仅能领悟课程精髓,还能执教课程,更能在“生活”这个大宝库中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实践学习、涵育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