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影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22-06-22 03:28:57胡文谦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胡文谦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思政化的意义与价值基础上,从对“立德树人”和“润物无声”的误解两个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影视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影视专业课程如何更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认识,进而探析以思政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影视专业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一、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思政化的意义与价值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与前进方向。同时,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重点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一体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外延化,其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方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教育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明确观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与2015年我国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它也与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的观点不谋而合。

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与突破。他提出的高校课堂要着力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要求,就是强调高校的教育要在思政化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观念与所有课程融为一体,从而在高校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具有崇高德行的人、具有出眾才学的人、具有坚强担当的人、具有高尚情怀的人,更好地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3],这既是对中国高校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中国高校教育目标的升华与突破。

(一)电影是普及最广泛而又最有宣传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高校的影视专业教学思政化需要被重视起来。1921年列宁发表了两个声明,确立了苏联电影的发展路线:一个是“列宁比率”,即要求电影要在娱乐和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另一个是列宁所说的,“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4]。列宁之所以重视电影,就是因为它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容易普及,同时也是最具有广泛宣传力的艺术形式。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最终追求,就是电影能更有效地向观众灌输思想、宣传意识形态。我们要认识到,电影是以引导观众的反应作为目标的。所以作为电影艺术基础的蒙太奇,一方面通过创造观众的心理联想达到感知和情绪上的传达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主题的富于激情的表达,使得影像的分解和组合能鲜明地体现出电影家对现实的观点和态度,并以最有力的方式将这种对现实的观点和态度传达到观众的脑海中。如同爱森斯坦所言,电影是“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性纳入创作过程中,使观众也经历一回作者在创造形象时经历过的同一创作历程。观众不仅是看到作品的各种图像因素,而且也像作者一样体验一次形象产生和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样就大约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做到在视觉上充分表达作者的感觉和意图,表达得像作者在进行创作和创作想象中那样‘强烈地具体可感触地’看到的一样”[5]。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能力尤为突出。

(二)影视课程适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叉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7 年 2 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育人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门学科具有的功能,要鼓励其他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其宗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高校全课程覆盖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呈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内外统一,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至所有课程,包含文、史、哲、美学、伦理学、艺术学、宗教学、政治、经济、法律、物理、化学、生物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全方位内容体系。其中,所有艺术形式中意识形态宣传能力较为突出的电影必然是重要的环节。

影视的公民教育作用,一直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首要社会功能之一。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美国学生产生对美国社会价值体系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不仅包含理论性教学,也包括一系列校外认知活动,其中对于好莱坞长盛不衰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极佳的“主旋律”电影——《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的欣赏与讨论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校外认知活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自发地、全身心地理解与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涵。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宏观思路上普遍认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念,但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德育协同机制并未真正付诸实践。在这里就出现了理念与实践不相符的矛盾,所以中国的高校课堂不仅需要重视影视的艺术教育作用,更要重视影视专业的思政化建设问题。

二、当前高校影视专业的思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再认识

当前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思想政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普遍认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观念与实际教学实践中思政化薄弱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立德树人”的误解

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人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要求误解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这种认知忽视了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忽视了坚持立德树人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所在的事实。关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这就是在强调高校培养学生既要注重知识教育,也要注重道德教育。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校应始终坚持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所以要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就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内容与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隐性教育”相结合,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对“立德树人”的误解,在影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容易出现重视影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例如,在中国电影史的教学实践中,第一代际导演的介绍一般都会围绕张石川、郑正秋的电影观念以及他们的创作实践来介绍,主要突出了二人在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中如何通过实践创造逐步提升中国电影创作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与审美结构;如何在电影观念的探索中逐步认识到电影并不是马戏杂耍,而是传播文明的途径。正如郑正秋强调的观点:“论戏剧之最高者,必须汉欧创造人生之能力,其次亦须含有改正社会之意义,其最小限度,亦当含有批评社会之性质。”[7]在此基础上,还会着重介绍二者的代表性作品:《孤儿救祖记》与《姊妹花》的艺术价值。这样的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突出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

其一,忽视了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创造,却忽视了对于当时中国民族电影产业为了对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入侵而做的艰辛努力。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是俄裔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創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公司成立后在上海、香港两地分别拍摄了大量电影,张石川、郑正秋的第一部叙事影片就是在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难夫难妻》。类似亚细亚影戏公司一般的具有“买办制”的外国电影公司在当时还有数家,在中国民族电影产业艰难起步的初期,“买办制”的外国电影公司将拍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使得中国电影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因此,中国电影人逐步认识到只有建立自己的民族电影产业,中国电影才能“死中求活”,得到发展的空间。可以说,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产业为了对抗美国好莱坞电影入侵的民族奋斗史。

其二,忽视了第一代际导演时期中国电影思潮中的“革命”思想。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电影中的“革命思潮”出现在“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但实际上“中国早期电影‘革命’思潮的萌芽,是一九二五年前后,共产党人何味辛与影评人汤笔花在《民国日报》创办‘电影周刊’,继而又创办《影戏春秋》杂志,他们(包括在这些报刊上发表影评的共产党人沈泽民)在电影批评和电影译介中所张扬的思想观念”,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孙师毅、卢梦殊、陈趾青、阎折梧、李柏晋等电影家,促使当时一部分中国电影人开始从‘革命’视角去认识电影与时代、与人生的关系,而逐渐酿成一股电影‘革命’思潮”。[8]他们呼吁人们重视电影的社会使命,以此振奋中国人颓废的民族性,所以在中国电影评论场域中振臂高呼:“这种颓废的民族性倘若尽颓废下去,将要发生民族上极大的危机。这一层,我们觉着只搬洋货不是一条挽救危机的正道,我们第一步的工作还是先要把我们的民族,改变一下:要把消极的换成积极的,要把出世的换成入世的,要把梦幻的换成现实的”,并呼唤中国“电影界应该振刷起酒神的精神,负起‘挽救整个的中华民族’的使命”。[9]综上可知,如果仅仅注重影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上两点确实并不是中国电影发展第一代际时期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课程思政化建设中,教师要注重类似上述原本被忽视的、“不起眼”的、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

(二)对“润物无声”的误解

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化并不是要在专业课中增加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是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单元,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影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其“思政化”的育人功能是依托影视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和实践方法的雄厚积蕴,使得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轨前行”,实现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要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化教学,就要在影视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设计上重视多层次的、复式结构的思想政治问题扩散传播的波动效应与驻波效应相结合。

其一,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课程思政化教学时思想政治问题波动传播的原始诱发源,在课程中注重在单个知识点中寻找、发现思想政治问题并使其产生波动传播效应;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寻找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前后呈现,使得专业课程的每个单元所呈现的思想政治问题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当几个思想政治问题先后萌生,并且在不断扩散时,就有可能俘获到共同的扩散载体(其中既包括共同的物质型扩散载体,也包括共同的能量型扩散载体),就有可能使一些社会成员变成共同的工作客体,形成共同的场际范围”[10],以此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驻波效应。

其二,一个老师在一门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思想政治问题,以此形成思想政治问题传播的波动效应;影视专业的多个老师共同在多门课程中引导学生先后思考多个思想政治问题,以此形成影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问题传播的驻波效应。综上可见,影视专业的思想政治问题传播并不是单个老师提出的单个思想政治问题,或者是在一门课程中形成一个思想政治单元所能解决的,它是思想政治问题传播的波动效应与驻波效应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合力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当然,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驻波效应,是以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波动传播效应的存在为前提的。若无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波动传播效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问题扩散的驻波效应发生。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影视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加强思政问题波动传播与驻波传播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设计由“信念”出发的教学内容。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出了他对于学生应持有的“信念”的理解:“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学生应持有的“信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相辅相成的。高校的影视专业教学思政化改革要重视对青年学生“信念”的培养,一方面,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应该在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这样的国家与民族才会有前途与希望;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都证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并轨发展是国家兴盛繁荣的根本道路,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所以我们需要在影视专业教学改革中重视从“信念”出发,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以思政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

单一模式的思政课程讲得再精彩,其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以思政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影视专业教学改革,就是突破单一模式的思政课程的局限性,在影视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同向性、契合性和相通性基础上,让影视专業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力量。

(一)以思政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新编撰专业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依托。影视专业教学思政化教材既要兼顾影视专业知识传授,又要蕴含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影视专业教学思政化教材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通过对具体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角度与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四个自信”。此外,还要注重追求“形神毕出”与“形散神聚”相结合的教学感染力。“形神毕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包括绘画、戏曲等。唐代郭子仪的女儿评点不同画师绘制自己夫君的肖像画时曾言:“前画空得赵郎状貌,后画兼移其神气,得性情言笑之姿”[12],就是此意。所以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既要得其“状貌”,又要“兼移其神气”,方为画中佳品。戏曲表演同样注重“运用歌舞手段把人物的性情言笑之姿‘移’在自己身上”,“赋予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意态乃至精神气质以鲜明的外部形象”。[13]可见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也是将“神气”蕴含于“状貌”之中,其“形神毕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何为“神气”?“神气”并非抽象之物,而是蕴含在人言谈举止中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的外在形象。所以,“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无“形”之“神”如无根浮萍,而无“神”之“形”同样空洞乏味。绘画与戏曲表演中的美学追求,同样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影视专业教学改革思政化的方向。编撰教材内容同样要注重“形”与“神”的相辅相成,既不可有无思政之专业内容,也不可无专业内容之思政问题。那么,影视专业教材的专业内容与思政问题相辅相成的方法是什么呢?在重视问题导向的原则上,“形散神聚”是最好的方法。所谓“形散”,就是教材编写时,诠释影视专业知识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活泼生动、表现方式的灵活多样,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专业知识不再枯燥无味;所谓“神聚”,就是教材写作时要注重问题导向的原则——教材思政化的目标明确集中。影视专业教材改革思政化建设注重培养“形神毕出”与“形散神聚”相结合的教学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与“润物无声”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以思政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构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思政化的影视专业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牢记课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正单纯的影视专业知识点讲授的观念。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联结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的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共鸣中,让影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有深度与温度,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与艺术学美育观点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律意识、生活态度等功能是相符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方法,从课程思政的外延而言,其是依托课程教学,以隐性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以,课程评价同样是课程思政化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教师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观察其在学习过程中精神面貌与行为举止的变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展示与课后案例分析的实例结合起来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这也是思政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传递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8.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7.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67.

[5] [苏]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82.

[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1925(3):1-2.

[8] 江萌.论中国早期电影“革命”思潮[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2):243-251.

[9] 式桓.我国电影界应该负起的使命[J].银星,1927(9):47-49.

[10] 及海龙.思政学基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27.

[11] 胡洪江,石磊.10:30!这个大会很重要[N].人民日报,2019-04-30.

[12]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17.

[13]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37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