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福建福州 350000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主要指母子ABO血型不合所造成的进行性黄疸,并可引发患儿贫血或者胆红素脑病等情况,如若未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使患儿出现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患儿心力衰竭[1-2];同时新生儿溶血还会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不利于新生儿的预后与健康成长[3-4]。临床治疗通常为补液、纠酸、蓝光照射以及静注人血白蛋白等,但常规方式治疗时间较久,且治疗效果存在局限性,虽然能够有效控制黄疸病情,但是在溶血性反应缓解方面作用不太理想[5]。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以对溶血反应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可以作为缓解新生儿溶血症状的有效手段[6]。对此,该研究将该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各40例。参照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日龄1~5 d,平均(2.01±1.04)d;出生体质量2.61~6.01 kg,平均(3.75±1.06)kg。研究组患儿中,男23例,女17例;日龄1~6 d,平均(2.07±1.05)d;出生体质量2.67~6.08 kg,平均(3.81±1.09)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分娩后出现黄疸且进行性加重,出现母婴血型不合,经实验室检查抗体释放阳性,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五版出版)》[7]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儿监护人均明确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在知情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出生体质量<2 000 g、合并其他类型感染性疾病;对研究中涉及治疗方式存在禁忌证者;血液系统疾病者。该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儿均接受补液、纠酸、能量支持等基础治疗。随后,参照组应用蓝光照射方式对患儿施以治疗,具体操作为:利用间断式照射方式展开治疗,并遮盖患儿眼睛、会阴、肛门等位置,照射时间为8~12 h/d,照射过程中需观察患儿黄疸消退状态,以对照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研究组应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方式对患儿施以治疗,蓝光照射方式同参照组。具体操作为:选择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国药准字S20023043),剂量为1 g/kg,静脉滴注1次。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指标、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五版出版)》对患儿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方面,其中显效为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136.8μmol/L,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136.8~220.6μmol/L之间,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出现病情加重情况。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血清指标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 4个时间段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检测。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皮疹、拒奶、大便异常。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24、48、72 h 3个时间段的数据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清指标比较[(±s),μ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μmol/L]
表3 两组患儿血清指标比较[(±s),μ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μmol/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48 h 治疗后72 h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314.19±28.65 314.03±28.81 0.024 0.980 271.57±27.31 245.92±25.54 4.338<0.001 225.51±23.30 198.39±22.56 5.288<0.001 202.82±21.43 146.33±18.65 12.576<0.001
研究组患儿在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4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黄疸消退时间(d)蓝光照射时间(h) 住院时间(d)参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5.42±0.91 3.47±0.73 10.571<0.001 60.45±5.39 36.72±4.07 22.221<0.001 9.88±1.64 6.25±1.31 10.937<0.001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属于较为常见的新生儿溶血性病症,临床常表现为黏膜和皮肤黄染,病情严重者可引发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8-9]。临床对于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治疗以补液、纠酸以及蓝光照射为主,但其治疗通常适用于病症较轻的新生儿,对于黄疸出现早且病情进展快的严重情况,其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10-11]。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临床治疗虽以蓝光照射为主,其治疗方式能对胆红素结构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控制病情发展,但蓝光照射起效较慢,单一使用无法发挥多重效果,且长时间使用容易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12-13]。近几年,在临床医疗的不断发展中,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方式逐渐应用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疾病治疗中,该药物可以迅速且有效的提升患儿血浆中免疫球蛋白G浓度,进而加强血清抗体清除效果,有效减轻患儿溶血性黄疸症状[14-16];同时,该药物作用机制为可以竞争性与红细胞进行良好融合,达到抑制红细胞致敏效果;可以有效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对受损红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溶血症状呈进展性发展[17-18]。张卓辉等[18]在研究中表明,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治疗中选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蓝光方式的观察组,其黄疸消退时间为(3.57±0.63)d、蓝光照射时间为(38.97±4.16)h、住院时间为(6.12±0.83)d,明显短于单一使用蓝光照射治疗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后24、48、72 h 3个时间段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42.64±26.13)、(202.90±22.35)、(157.89±19.87)μ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47±0.73)d、(36.72±4.07)h、(6.25±1.31)d,研究组在治疗后24、48、72 h 3个时间段血清总胆红素 指 标 分 别 为 (245.92±25.54)、(198.39±22.56)、(146.33±18.65)μmol/L,优于与参照组(P<0.05);该研究在血清总胆红素指标与临床指标方面的数据与张卓辉等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联合用药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应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清水平与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