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松敏
(河北燕达医院 检验科,河北 廊坊 0652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关节炎症,该病早期无典型症状表现,病因类型繁多,因此早期诊断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等不良事件,导致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预后不甚理想[1]。因此如何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准确性已成为临床迫切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临床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通过X线检查、临床特征表现以及类风湿因子(RF)进行诊断,但此类检查手段特异性相对较差,现阶段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指标中,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链O),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体)、C 反应蛋白(CRP)是最多的研究指标,但不同诊断方式检出率仍存在差异[2]。基于此,本研究将165例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165例同期收治非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旨在分析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应用抗链O,CCP抗体、RF和CRP联合检测的作用价值,现作如下总结。
试验组研究对象选取为2018年5月-2019年12月间河北燕达医院收治的16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比组研究对象为同期165例非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疾病。纳入标准:试验组165例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诊断标准[3];参比组165例患者符合国际对自身免疫疾病非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诊断标准[4];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全过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认知障碍、精神病史患者;严重心脑肾损伤患者;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一般资料不全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参比组患者中1例骨关节病患者,2例多肌炎患者,3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4例贝切特氏综合征患者,8例特发性幼年性关节炎患者,9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1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19例皮肌炎患者,2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29例强直性脊椎炎患者,4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87例,男78例,患者年龄为20~81岁,平均(41.36±9.32)岁。试验组女86例,男79例,患者年龄为22~82岁,平均(41.85±9.14)岁。入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一步进行对比分析。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15min 3000r离心后将血清分离,将其置于冰箱(-20℃)内待检。血清抗CCP通过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使用西门子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IMMULITE 2000XPi,以及配套试剂,严格根据说明书内容进行操作。使用贝克曼IMMAGE800特种蛋白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对抗链O、RF和CRP进行检测,选取免疫比浊法进行操作,严格遵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结果以及CRP、RF、抗链O、CCP抗体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通过检测结果比较两组参数差异,其中CRP>10mg/L呈阳性、RF>20IU/mL呈阳性、抗链O>200IU/mL呈阳性、CCP抗体>5U/mL呈阳性。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CRP、RF、抗链O、CCP抗体的指标值,并进行对比。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本次调研内相关治疗数据进行处理与检验,CRP、RF、抗链O、CCP抗体检测阳性率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对比分析后,P<0.05表明研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两组抗链O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试验组CRP、RF、CCP抗体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参比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CRP、RF、抗链O、CCP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分析[n(%)]
试验组CRP、RF、抗链O、CCP抗体水平均高于参比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CRP、RF、抗链o、CCP水平比较分析()
表2 组间患者CRP、RF、抗链o、CCP水平比较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生活中的不便以及巨大痛苦压力,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类风湿关节炎病因较为复杂,且无显著症状表现,因此早期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较多学者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中关节损伤病变是由于滑膜增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感染因子等共同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对周围组织器官和关节造成严重损伤,长期以往会导致多部位发生炎症反应,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会造成严重后果,尽早给予有效诊断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临床主要采用查体、血清学指标检查、影像学指标等对疾病进行诊断,但总体效果相对不理想。确诊疾病后患者大多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骨关节受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发现并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
类风湿性因子是血清学指标的一种,同时也是变异性Fe段、IgG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由于敏感性相对较高,其在大多结缔组织病变和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正常人体内均会呈现出一定阳性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会增加临床判断难度。积极探究更为有效的联合诊断措施十分必要。有研究证实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抗链O,CCP抗体、RF和CRP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5]。
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最为常用的监测指标为RF,RF灵敏度较高,诊断非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疾病时,可能在部分患者中检测出类风湿因子,且在正常无疾病患者体内RF同样存在一定阳性率,因此RF的特异性相对较差,对于RF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较为不利,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CP抗体现阶段备受瞩目,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新指标,CCP抗体具有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检查方式简单、操作便捷等特点,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ELISA方法CCP抗体检测敏感度与特异性相对较好,与RF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准确性,CCP阳性值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会不同程度升高,与病程具有一定相关性,大部分会超过100RU/mL,CCP抗体与RA33、AKA两种类风湿关节炎新兴指标相比,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检测方式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与诊断中能够发挥较高价值。CRP是免疫调节因子的一种,通过肝脏合成,能够激活补体结合淋巴细胞表面的CRP受体,促进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在机体发生组织坏死、组织损伤、发生炎症、恶性肿瘤等病变时其值显著上升,属于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能够作为有效参考指标[6]。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抗链O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试验组CRP、RF、CCP抗体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参比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其中抗链O检验阳性率最低,提示抗链O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不大,CRP与RF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CCP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最好。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CRP(197.59±32.14)mg/L、RF(314.37±20.45)IU/mL、抗链O(354.72±32.48)IU/mL、CCP抗体(78.64±14.37)U/mL水平均高于参比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说明联合应用抗CCP抗体检测类风湿关节炎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工作,帮助患者尽早接受疾病的治疗,进而有效促进患者身体健康。针对原因展开分析可知,瓜氨酸作为少数氨基酸的一种,大多由转录后的精氨酸残基酶修饰生成,人体内碱有少量蛋白质,其中含有此类氨基酸,主要包括丝集蛋白、中间丝集蛋白等,其中中间丝集蛋白处于人颊黏膜细胞内,细胞分化时的酶切作用会使得部分丝集蛋白聚集成亚单位,而蛋白质则出现脱磷酸化情况,有少量精氨酸在酶的催化下,会转变成为瓜氨酸,同时会刺激机体产生瓜氨酸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这种抗瓜氨酸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联合类风湿因子与抗瓜氨酸抗体进行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阳性率。RF作为γ球蛋白抗体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但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能从血清中检测出RF。相关研究提出,抗CCP抗体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有较高的浓度,表示患者有极高的关节侵蚀危险性,因此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联合实施CCP抗体诊断能极大限度提升敏感性,有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效性,帮助评估病情。
综上所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应用CCP抗体检测能够取得理想检测效果,将RF与CRP联合检测能够提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准确性,而抗链O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不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