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盉儆,王 奕,张淑萍
(安康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发布,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同时,伴随着“新经济”以及“大智移物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会专业的建设必然要顺应“新经济”“新文科”背景下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应该认识到,对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立德树人”“打造金课”的号召,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文聚焦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如何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者在明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蒋瑞红建立了“全过程、螺旋式”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李炜借鉴国际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胡建元基于能力培养的角度探讨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胡晓敏提出,通过与既能进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又能了解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基于“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4];纪金莲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层次、N种能力的“立体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同时,为了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这一重要评测点的可操作性,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制定、应用各种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以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如,姚旭依据AHP打分评估方法对财务管理专业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师资、条件和效果几方面进行了评价[6];田小丹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支持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进行基于移动学习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7]。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也发现,国内学术界关于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测评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安康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实践教学评价的信息和数据,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对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基点是安康学院“十三五”期间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毕业生、校内专家、校外实践基地专家三个群体进行调研,然后对调研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具体通过四个步骤完成:第一,项目组成员对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交流,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了解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情况,为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依据;第二,项目组成员对访谈结果及当前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讨论,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三,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调查问卷5级量表评价内容,并进行问卷调查;第四,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问卷题项设计。由于校内外实践有着本质区别,所以本调查分为校内实践状况调查和校外实践状况调查,问卷题项设计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校内实践状况问卷题项设计主要从实践安排、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果3个过程设置一级评价点,再根据一级评价点细化出12个关键二级观测点。校外实践状况问卷题项设计主要从专业素养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两方面设置一级评价点,然后再细化成8个二级评价点,详见表1。
表1 校内外实践教学评价结构体系
2.问卷题项量化设置。问卷题项采用了李克特的“5级”量化标准,让调查者对评价内容方面的合理程度进行打分,其中从5到1的合理程度依次递减。
本研究的第一类调查对象为安康学院2016、2020届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调查内容为校内外实践状况评价。回收到2016届毕业生调查问卷46份,有效问卷40份;回收到2020届毕业生调查问卷52份,有效问卷45份。第二类调查对象为校内相关教师,主要涉及校内教学督导、院领导以及专业课教师等10名对象,调查内容为校内实践状况评价。第三类调查对象为学生校外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就业实习等实习单位的10名指导老师,调查内容为校外实践状况评价。
首先使用了SPSS 23.0软件对两届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届学生对实践课程安排、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变化;其次,对校内调查维度设定权重,计算学生的评价和校内专家的总体评价得分,对校外调查结果也做相同数据处理;最后,根据评价得分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
此部分主要研究两届毕业生在校内实践课程安排、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果上的评价得分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将两届学生的评价得分数据看作来自两个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的随机独立样本,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原假设是两届学生评价得分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备择假设为有显著差异,即:
H0:μ1-μ2=0,H1:μ1-μ2≠0。
检验结果如表2至表7所示。
表2 学生实践课程安排评分描述组统计量
表3 学生实践课程安排评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4 学生实践过程评分描述组统计量
表5 学生实践过程评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表6 学生实践效果评分描述组统计量
表7 学生实践效果评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实践课程安排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两届学生对实践课程安排评分的样本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从表3可知,两样本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检验统计量值为4.6,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35,据此可以认定两总体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应该看“不假定等方差”的T检验结果,t值为3.574,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1,即两届学生对实践课程安排评分的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且2020届学生评价平均分较高,说明2020届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2016届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在实践课程总体安排方面明显加强,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内容更加丰富、目标也更加明确。
2.实践过程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两届学生对实践过程评分的样本平均值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比实践课程安排的评分均值差距略小。从表5可知,两样本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检验观测值为1.101,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297,说明两样本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应从“假定等方差”列查看t检验结果,其中t值为4.203,显著性水平p值为0,即两届学生对实践过程评分的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且2020届学生评价得分较高,说明2020届学生实践过程更扎实,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
3.实践效果评价
从表6可以看出,2020届和2016届学生实践效果评分均值分别为3.8744、3.1458,差值为0.7286,其明显高于实践课程安排和实践过程评分的均值差。从表7可知,F检验统计量值为1.467,对应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229,说明两总体的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应从“假定等方差”列查看T检验结果,其中显著性水平p值为0,即两届学生对实践效果评分的总体均值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实践效果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不管是学生素养、专业技能,还是学生总体满意度都发生非常显著的提升。
为了说明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总体情况,笔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一级指标进行了权重划分,对校内实践中的实践安排、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分别划分权重为30%、40%和30%,校外实践两个维度的权重分别按照50%确定,然后据此计算不同评价主体的综合得分,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表8 2020届学生和校内专家对校内实践的评分描述对比
表9 2020届学生和实践基地专家对校外实践的评分描述对比
表8显示,学生评价综合得分3.76,校内专家评价综合得分3.93,可以看出学生评价得分低于校内专家评价得分,说明校内专家对校内实践效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而学生在参与实践后,对校内实践整体满意度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水平,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为了能更深入找出差异原因,笔者对实践安排、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比较,在三个维度上,学生总体评价得分分别是3.58、3.88、3.81,校内专家评价得分分别是4.1、3.9、3.8,二者对应维度分值差别最大的是实践安排维度,而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分值二者几乎无差别。说明学生对校内实践过程的满意度低于校内专家的满意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课程安排上。从学生的评价结果来看,校内实践安排并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的水平,但从校内专家的评价结果来看,他们认为在整体实践教学安排方面已经做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期望偏差。
表9显示,学生评价综合得分3.78,校外基地专家评价综合得分3.62,可以看出校外实习单位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于学生的满意度,其中专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差别最大。总体而言,学生对校内与校外实践的评价保持稳定,在校内实践上,校内专家的评价高于学生的评价,在校外实践上,校外专家的评价低于学生的评价,说明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达到企业专家的期望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了重大调整,实践课程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人才培养理念也逐步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换,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过程的效率与效果。调研发现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课程设置受环境影响较大,实践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发展;(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还有不合理之处;(3)部分实践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等问题;(4) 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1.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不断优化。如,要处理好课程实训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实践脱离理论;处理好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之间的逻辑关系,防止出现综合实训超前状况;处理好综合实训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防止出现相互之间过度重复,影响实践效果。通过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真正起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
2.持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新文科”背景下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结合专业认证的要求,有效融合省级教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一流课程等项目,设计与开发出综合性的实训平台并配套课程资源,围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持续强化学生项目实践的过程参与度,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质量。
3.夯实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校内实践课程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实践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在校外实践上,目前实践基地偏少,专业对口实践机会也少,学生参与积极性相对较弱,致使校外实践落实难度较大。因此要不断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合作,增加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同时,学校也应转变思路,打破时空壁垒,借助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虚拟仿真的实践机会。
4.建立实践教学评价反馈体系。学校可以尝试构建包含实践内容设置评价、实践过程评价以及实践效果评价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持续追踪毕业生的工作动态,对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素质能力、职业能力等进行考察,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帮助学校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5.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在“大智移物云”时代,为顺应财会工作共享化、融合化、智能化、创新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刻不容缓。可通过课程实践、学科竞赛和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递进性实践平台的构建[8],不断提高学生对财会实务的感知及实操能力,拓展创新思维,为财会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现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