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苏 燕,张学明,丁海麦,魏春华,席海燕,杨 静
(包头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 01404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网络庞杂、抽象难于理解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单项传输为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及畏惧的情绪,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为适应创新型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模式转变。目前,各高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比较多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多次提出各高校应加快完善“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教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在线优质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3]。国内各大高校通过与具备资质的企业合作开发创建了一系列的在线资源平台,如优慕课、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班课和中国大学慕课等,建立良好的互动环境,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化[4]。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并提出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即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线上和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各一万门[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指导下进行,做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包头医学院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学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基础相对较差,为此本团队开始建设适用于我校学生的在线课程资源,在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的临床、法医、麻醉等专业学生中开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努力打造自己的更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提升教学效果,并于2021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本文从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介绍一流课程建设成果。
建立较完善的包头医学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简称网络教学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包含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思维导图、教学课件、知识拓展、微课、课程作业、电子教材、答疑讨论、播课单元、虚拟仿真实验、在线测试及随堂教学等板块。课程体系包括15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括思维导图、教学课件、微课、知识拓展、微动画资源,在线课程中有思维导图60余件、教学课件30余件、微课60余件、知识拓展近20件、微动画近20件;另外在线课程中还包括试题库,有测试单选题和问答题约650题。
2.1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 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忙起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教师课前发布思维导图、课件、微课、预习作业等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可进行随堂签到、课堂提问、随堂小测等加强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教师可布置课程作业使学生巩固复习课上知识,学生有疑问和难题可以在答疑讨论区提出,教师及时做出回复答疑,其他学生也可在答疑讨论区进行相互答疑、讨论,答疑讨论板块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热闹场面”。
2.2结合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从2016年8月开始启用雨课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开展了结合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雨课堂在课前预习、课中开启“弹幕”的实时授课、课堂随机点名提问和课后复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雨课堂进行全课程直播教学,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讲解。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和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出现疫情的情况下,结合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引入长江雨课堂,并实现了教务数据的同步对接,为结合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进一步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已连续6年进行基于雨课堂平台的阶段性测试(形成性评价),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形成性评价题库的建设,通过精心、严肃组织的3次阶段性单元测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不间断地巩固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避免了终结性评价的“突击式学习”。
2.3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教师提前提出问题、制作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帮助学生选题,对重点知识点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提前分组、布置翻转课堂的内容,主讲学生结合教师制作的微课,查阅资料,制作PPT,准备讲稿,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上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呈现精彩的讲解,并设置了学生间提问交流、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呈现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课堂氛围和场面。
2.4结合第二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宣传,积极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思维导图大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大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举办了4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思维导图大赛。参赛作品围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某篇、某章、某节或某个知识点设计制作思维导图,均为原创作品,少数为手绘作品,且多数作品借助电脑及各种思维导图软件辅助设计制作。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系统的生化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已举办了两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大赛。参赛的实验设计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手段解释医学现象或解决医学问题,作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大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
2.5深入贯彻课程思政 教学全过程贯穿“健康中国”理念,深入挖掘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凝练出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团队教师编写《生化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旨在培养具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佑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具有“救死扶伤、勇于担当、大爱无疆”的高尚医德,能扎根地方、服务基层、面向全国的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
2.6结合形成性评价的考核体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成性考核成绩占40 %,一部分是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 %。形成性考核包括基于雨课堂的单元测试(20 %)和平时成绩(20 %)。组织的3次阶段性单元测试,每次单元测试覆盖4~6章内容,10个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3次单元测试共30分,折算后占总评成绩的20 %。为保证阶段性测试的顺利进行,并旨在提高临床等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团队组织教师进行了形成性评价题库的建设。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在线学习情况,占总评成绩的20 %。
终结性考核是学期末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核,采用闭卷机考形式进行,总分100分,占总成绩的60 %。试卷通过包头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题库命题,旨在提高临床等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导向,团队对该题库进行了扩充和完善。
教学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微课、课件、教材进行自学;(2)积极开展网上讨论答疑,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3)课堂讲授总结及补充,除教师讲解外,针对部分知识点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分组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4)进行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5)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大赛和思维导图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6)使用雨课堂进行3次阶段性测试;(7)终结性闭卷考试;(8)学期结束,学习未结束,第二学期初对实验设计大赛和思维导图大赛的优胜作品进行颁奖,遴选优秀的实验设计大赛作品参加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花蕾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申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见图1。
图1 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基本过程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从2017级临床专业开始进行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期间网络教学平台在不断的建设和更新中。2015级和2016级临床专业已经开始形成性评价。为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排除形成性评价比例变化等干扰因素),对近5年的临床专业学生的生化终结性评价成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对比未实施混合式教学的2016级,自2017级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完善,学生成绩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断提升。见图2。另外,通过对754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和对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都很高,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学任务完成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教学效果良好,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已取得较好成效。见表1。
图2 近5年临床专业终结性评价成绩比较
表1 关于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调查(%)
近年来,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教师课堂授课内容也随之精简,通过在线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对教学时长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线上学习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今后将进一步增大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增加课程中在线部分学时数,督促学生加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今后将通过选派教师参加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培训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聘请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等提升团队师资队伍水平,为建设好一流课程和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更有力的师资保障。
通过基于一流课程建设4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平台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对于提升基础医学教育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课程获得首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团队还与“智慧树”合作搭建示范教学在线课程。今后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拓展更新课程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扩展服务对象、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