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德廷
摘要:数学是每个阶段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学科,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又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性爱玩,好奇心十足,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只会让他们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从而不想听讲,专注力不集中,这时候一个好的数学游戏的开展,不仅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数学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的专注力回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本文就数学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要发挥的不是自己的作用而是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比教师强制性的学习更有效果。这时候游戏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符合目前提倡的教育理念,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个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更好的推动教学的进行。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教学方式值得教师们深入探究,寻找出更多的运用方法去丰富数学课堂。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大多数时候,数学课堂都是沉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不断的讲解知识,学生坐在座位上听,两者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这样的课堂的氛围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只会日益渐远,并不利于提升班级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通过数学游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数学游戏,教师还可以更好的观察每个学生的优劣势,方便教师后期展开针对性教学。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圆》的时候,教师可组织与形状相关的猜谜游戏,游戏可多轮,最后一轮时,教师出谜:“无棱亦无角,有心亦有弧,身处其中里,四顾皆相同,打一图形,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呢?”。这时候同学们会开始回忆自己认识的图形,最后得出答案是“圆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既推进了课程进度,又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还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采用竞赛的游戏方式,增强教学的竞争性。
在课堂中开展数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有效推进教学的进行。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注意力也很难集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开展一些竞赛类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完本节课知识点后,可先播放一段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们竞猜音乐的歌名,答对的同学给予小礼品奖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勾起他们的竞争心理,然后教师再顺势引入数学游戏:“接下来我们再开启一场竞赛游戏,好不好?”这时候,由于同学们的竞争心被激发,整个的专注力都集中在课堂上,然后教师再讲解游戏规则,大屏幕随机显示一个数,学生举手抢答,判断这个数是真分数,假分数,还是小数,答对的同学积1分。当游戏结束后,对排名前三的同学给予奖励,对于没得到奖励的同学,给予语言上的鼓励,讓学生感受到比赛的成就感时,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开展贴合生活的数学游戏,促进教学丰富性。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学生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也会有更多的想法,所以,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贴合生活的小游戏,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先提前准备一些学生们常见的生活物品,例如盒子,书本,桌子,尺子等,然后教师先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再让同学们进行物品分类游戏,让同学们把已知的物品按图形分类,通过实操,巩固同学们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记忆,同时,讲与实践并行,让学生更具有课堂参与性,对数学充满更多的探索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数学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得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得到质的提升。但在数学游戏设计时,教师应当把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充分融合,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更需要随机应变,不限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最终实现他们的数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娟.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2):27-29.
[2]张琳.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