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梅
摘 要:作业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但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传统依托教材设计作业的方案逐渐无法满足小学数学的课后巩固需求。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局面,教师则可以将作业设计的视角延展至數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而后,将课外实践元素融入其中,让小学生们以课外演练的形式进行巩固,从而实现课后复习工作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师;核心素养;课外实践作业
“双减”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们不仅需要适度减轻小学生课后巩固的负担,还要在原有质量的前提下,创新巩固作业的表现形式,要让小学生更加轻松、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与复习。本文,将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数学教师如何立足核心素养背景来设计课外实践型作业,以供相关教务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基于几何直观素养,创设动手实践型作业
什么是几何直观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小学生思考图形知识、建构图形事物时的思维意识。教师创设图形相关知识的课外实践作业时,便可基于这一素养的“指导”,让小学生自主动手创设几何图形的模型,并在这一环节当中,逐步发展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养成小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
例如,教师在设计“观察物体”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便可选取动手实践的游戏作为载体。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小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知晓物体的构成原理。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橡皮泥、黏土、积木等),动手制作某一标准的立体事物。如,从正面看时三角形,从上面看是正方形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度增加难度,如,从正面看是正方形包裹三角形,从上面看是长方形包裹三角形等。教师巧用课外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设计动手实践作业,既强化了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小学生几何直观的核心素养,进而实现了数学课后巩固工作的提质增效。
二、聚焦运算能力素养,创设情景模拟型作业
什么是运算能力素养?简而言之,即,小学生运用加减乘除的运算知识,解决计算问题、生活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创设运算相关知识的课外实践作业时,便可以此素养作为“指导”,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情景的形式,引导小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养成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素养。
例如,教师在设计“数字运算”相关课程的课后作业时,可以创设生活购物的情景,并让小学生置身当中。假设,某商店老板想要购置一批水果糖,经销商报价为苹果糖5元一罐、橘子糖3.5元一罐、香蕉糖6.5元两罐、草莓糖7元一罐,已知商店老板持有启动资金200元,如何购买,才能够花完所有钱,且买入糖果的罐数皆不少于8罐。创设生活习题后,教师便需要将解题的主导权交给小学生们,让他们自行分析如何搭配,才能够满足题目中的购物要求。解题思维受限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前往校园周边的商店,与老板进行沟通,询问其具体的进货思路,而后,再参考老板给的建议,完成计算作业。教师将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整合,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运算能力素养的掌握,进而实现了数学课后巩固工作的提质增效。
三、聚焦数据分析素养,创设生活实践型作业
什么是数学分析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小学生对现有的数学作出分类、梳理、分析的逻辑思维。教师在创设“统计”、“数据整理”相关知识的课外实践作业时,便可以基于该项核心素养的指导,对作业表现形式作出创新,让小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脱离文本,以社会调查、生活调研等方式收集数据,而后,在运用课内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例如,教师在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可以指定某一方向,而后,让小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走出校门,收集与之相关的数据资料。假设,A小组的数据收集方向是“饮食偏好”,具体分类为“喜好甜”、“喜好咸味”、“喜好酸味”以及“喜好辣味”,数据收集对象为校园周边的各个年龄段。待数据收集完成后,各个小组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制作表格,统计各个年龄段、性别对甜咸酸辣的喜好占比。待到下次授课时,各个小组应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以生活实践的形式创设课外作业,既有利于打破传统固化的作业设计模式,还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而实现了数学课后巩固工作的提质增效。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立足“核心素养”的角度,创设不同类型的课外实践作业,既有利于改善小学生的课后巩固体验,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课后巩固效果,促进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同时,又为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巍.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1(3):71-72.
[2]李世香.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 江西教育,2021(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