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翯,李娜
山东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山东淄博 255120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系基于各种心脏疾病的进展,严重损害心功能,导致心脏循环障碍[1]。 慢性心衰与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等有关。 该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常伴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受性降低等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2]。 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采取手术或药物治疗,能使患者获益。然而,受到病情、身体耐受性、担忧费用等因素影响,加之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不高,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进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下降[3]。 因此,给予患者有效、合理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自我管理能力提高[4]。常规管理虽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管理措施单一、监督力度小、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致使其管理效果欠佳[5]。 精细化管理属于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全面的护理管理措施,从系统经验逐渐向现代科学管理发展的产物,旨在提高管理目标、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而提升整理管理质量。 基于此,为探究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该院护理人员32 名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护理人员32 名,男4 名,女28 名;年龄20~45 岁,平均(33.49±3.82)岁;工作年限1~20 年,平均(10.29±2.12)年;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8 名,本科21名,研究生3 名;职责:护师6 名,主管护师4 名,护士22 名。 研究开展过程,该院护理人员未出现人员流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开展常规管理(2019 年1—12月,对照组)、精细化管理(2020 年1—12 月,观察组)。同时,两组各选47 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58~83 岁,平均(72.45±2.36)岁;病程2~15年,平均(8.42±1.39)年。 观察组男27 例,女20 例;年龄58~85 岁,平 均(72.67±5.45)岁;病 程2~16 年,平 均(8.57±1.28)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①人员管理。 依据心脏康复慢性心衰具体护理内容,要求其多学习、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②患者管理。严格按医院规章制度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观察组接受精细化管理:①护理人员精细化管理:定期开展心脏康复慢性心衰相关知识教育,加强其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沟通,保证沟通良好,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开展科学化管理,实施精准、细致的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相关管理工作,及时科学分析和控制潜在的危险因素,积极减少危险因素的出现。
②机械设备精细化管理:针对心脏康复慢性心衰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如抢救仪器等,需开展精细化管理,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 管理机械设备期间,需要定期检查机械设备(专门机械设备检测),并定期检测,以免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开展机械设备精细化管理,能明显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③药物精细化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沟通联系紧密,通过药物精细化管理,能使护理人员掌握药物名称和药物所在位置,优先使用科室备用药,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保证药物配置期间的使用效率明显提升。 针对相关药物,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每月定期检查药物的生产期、保质期,确保无过期药物外流。
④精细化健康教育:护士长应追踪调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针对注射泵的使用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括注射泵使用流程、注射泵更换方式等。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心脏康复慢性心衰患者沟通,并针对细节工作深入沟通。护士长也应与患者加强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反馈,及时找出护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措施,给予改进。
⑤交接班精细化管理:根据医院、科室实际情况,完善交接班情况,交接班应灵活变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白、晚班护理人员数量。制订交接班记录表,护理人员记录每日工作情况, 记录内容应囊括患者基本病情、诊断方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
⑥工作评价精细化管理:由护士定期评价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表现,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文书书写情况、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病房管理情况、护理人员护理情况等。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仪式感,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服务意识。
管理质量:自拟量表评定,包括健康教育、急救物品管理、文件书写、护理安全、分级护理、病区管理,分数0~100 分,分数高,表示管理质量佳。
管理认可度:用自制问卷评定,由患者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共发放94 份,回收94 份,回收率为100.00%,总分0~100 分,分为0~60 分、61~80 分、81~100 分3 个阶段,分别代表非常认可、部分认可、不认可,管理认可度=(非常认可例数+部分认可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健康教育、急救物品管理、文件书写、护理安全、分级护理、病区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
观察组管理认可度高于对照组(95.74%vs 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管理认可度比较[n(%)]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慢性心衰的诊疗技术愈发先进、完善,部分患者经诊疗后,病情明显好转[6]。 但受到病情反复发作、医疗资源不足等因素影响,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对管理服务仍具有较高的要求[7]。 常规管理是临床对慢性心衰患者常用的管理措施,虽然能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但其管理措施较为单一、片面,加之护理人员较被动,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8]。而精细化管理属于新型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服务,给予优质临床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近年来,随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在入院治疗期间,不仅要得到有效护理,还想得到更规范的临床管理[9]。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管理要求较高。该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急救物品管理、文件书写、护理安全、分级护理、病区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给予常规管理、精细化管理,管理质量均较为满意,但相比于常规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管理质量更高。 常规管理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正确认识患者、医护人员、医院的三方关系,且护理期间存在一定的风险,未对这些风险进行剖析处理,导致管理存在不足和漏洞,管理措施覆盖面狭窄,一定能程度上影响管理质量。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相对现代化理念,是指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更加细化管理措施,能保证覆盖面积的广阔性,确保其措施优质、详细。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管理资源损耗,根据管理要求,进一步精细化分工,确保服务质量精细化。开展精细化管理,能保证心脏康复慢性心衰工作中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达到提高落实的可能性[10]。 临床研究证实,精细化管理能提高临床管理质量,与该组研究结论一致[11-12]。
该组研究显示:观察组管理认可度高于对照组(95.74% vs 82.98%)(P<0.05),提示两组管理模式均能提高管理认可度,但相比于常规护理管理,精细化管理更有优势[13-14]。分析原因为常规管理中,一些护理流程和管理规范,均是经护理人员的经验交流所得出。 而开展精细化管理后,科学设置注射泵的更换流程,科学规范监护报警制度。 并且在心脏康复精细化管理期间,仍不可忽视,在绩效考核中,适当增加科室护理质量的比值[15]。此做法不仅能约束护理人员的行为,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理论依据:①管理模式多样化,激发患者了解兴趣,有助患者理解和记忆,时效性较高。同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早日康复。 ②培养健康意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管理认可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用于心脏康复慢性心衰患者中,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且患者管理认可度高,临床使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