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18 08:22薛会娟李翠花常小娜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训练康复

薛会娟,李翠花,常小娜

(邓州市中心医院 儿科康复病区,河南 南阳 474150)

脑瘫是因早产、颅内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常见于婴幼儿群体,由于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重点时期,往往出现肢体、智力等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特效根治药物,临床讲究早发现早治疗,主要通过综合性康复训练以稳定病情、预防恶化[2]。有研究证实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改善患儿身体机能,促进智力发育[3]。但目前康复训练方法多样,缺乏统一、客观、规范的标准,且对不同患儿训练方式单一,未能考虑到患儿的不同症状,出现训练时间过长、但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基于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comprehensive function assessment for disabled children,CFA-DC)评分[4]的个体化康复护理是以CFA-DC为患儿症状评定标准,根据患儿各方面评分情况制定具体能力训练方案,对存在明显缺陷的方面进行个体化指导,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康复训练作用,促进患儿各功能协调发展[5]。本研究选取82例脑瘫患儿,旨在分析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1~8(4.36±1.37)岁;痉挛型23例,手足徐动型11例,混合型7例。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1~9(4.59±1.43)岁;痉挛型24例,手足徐动型13例,混合型4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6]中的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晓护理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护理前6个月内接受外科手术;其他先天性疾病;重症肌无力;合并其他器官严重障碍;智力水平严重障碍。

1.3 护理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进展,遵医嘱给予两组患儿抗惊厥、松弛肌肉、抗胆碱能等药物治疗,同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均护理12周。

1.3.2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1)密切监护患儿生命体征,为患儿提供宽敞明亮的训练环境;(2)向患儿家属讲解脑瘫相关知识,嘱患儿参与日常康复训练,学习康复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3)安抚患儿及家属的消极情绪,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4)进行常规运动平衡训练、作业疗法、物理疗法、注意力训练、语言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项目。每次训练25 min,每日1~3次,连续训练6 d,休息1 d,再开始下次训练。

1.3.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1)建立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儿科主治医师、护士长、护士,由科室主任和儿科主治医师组织小组成员每月进行1次专业知识培训,培训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具体操作手段以及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等,培训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模拟练习、情景演练,强化脑瘫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康复护理专业性。(2)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结合患儿表现与CFA-DC评分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设定合理目标,每周进行效果评估,调整方案内容。①根据患儿情绪、日常行为等特点给予不同护理干预。针对表现过度活泼的患儿,借助语言、物体等转移患儿情绪,安抚其焦躁状态;针对情绪低落的患儿,通过讲故事、感官刺激等方式激发患儿兴趣;针对有睡眠障碍的患儿,于睡前30 min关灯,通过听音乐、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患儿入眠;对不同状态的患儿增加不同护理内容。②根据CFA-DC评分中涉及的认知、语言、运动、日常生活、社会适应能力5个维度的评分情况,增加针对性强化训练,进行个体化康复护理。a.针对认知能力评分较低的患儿,强化认知康复训练。通过详细的语言描述教授患儿认识日常生活常见的色彩、形状、图片,分辨空间、时间、事物等基础概念。b.针对语言能力评分较低患儿,强化语言康复训练。训练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以护士表述、患儿模拟的形式开展,借助图片、物体引导患儿通过单字,逐步过渡到双字、简单句子对所见事物进行表述,根据患儿表达情况,可适当鼓励患儿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感觉。c.针对运动能力评分较低的患儿,强化运动康复训练。包括精细动作:引导患儿指出所取物体、单手拿取物体、双手交换物体等。粗大动作:训练患儿进行翻身、坐姿、爬行、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低的患儿,强化自理能力训练。嘱咐家长为患儿创造可自我完成生活琐事的环境,选择适合孩子所用的餐具、桌椅、洗漱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自己实践。护士在护理中通过面对面指导、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患儿完成清洁、饮食、穿脱、如厕等生活能力训练。e.针对社会适应能力评分较低的患儿,强化交流训练。指导患儿识认家庭成员、亲属,并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与亲人交流;引导患儿从物体、人物开始了解陌生环境,并在参与集体性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陌生人的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指导患儿家属康复训练方式。针对不同患儿的表现障碍,对患儿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一对一讲解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参与康复训练,帮助其掌握训练技巧,并应用于患儿日常生活中。

1.4 观察指标(1)CFA-DC评分。量表包括语言、日常生活、认知、运动、社会适应能力共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2分计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综合能力恢复越好。(2)运动能力。护理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7]进行评估,评分与运动能力呈正相关。(3)平衡能力。护理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8]进行评估,评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4)肢体功能。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9]进行评估,量表涉及上肢肌力(66分)、下肢肌力(34分),评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5)睡眠质量。护理前后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上海聚幕医疗器械,SOMNOIab2)检测患儿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6)护理满意度。于护理后采用邓州市中心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指导患儿家属独立完成。量表涉及基础护理、医护沟通、训练及疾病相关知识等维度,满分100分,≥95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一般满意,<80分为不满意。将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计入总满意度。本研究对邓州市中心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信效度进行测试,结果显示Cronbach’α为0.863。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FA-DC评分护理后,观察组CFA-DC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CFA-DC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CFA-DC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 P<0.05;CFA-DC为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

组别 例数 语言能力 认知能力 日常活动能力 运动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总分对照组41护理前 9.31±2.28 9.04±2.86 8.99±2.44 9.14±2.75 8.87±2.58 45.35±6.37护理后 11.24±3.05a 12.41±2.58a 10.97±2.53a 11.44±2.51a 11.75±209a 57.81±6.24a观察组 41护理前 9.47±2.41 8.79±3.01 9.07±2.54 9.29±2.34 8.39±2.58 45.01±6.59护理后 14.52±2.24ab 13.79±3.01ab 14.27±2.19ab 14.75±2.05ab 13.58±2.97ab 70.91±6.38 ab

2.2 运动、平衡、肢体功能护理后观察组BBS、GMFM-88、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运动、平衡、肢体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运动、平衡、肢体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 P<0.05;BBS为Berg平衡量表;GMFM-88为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FMA为Fugl-Meyer运动量表。

BBS GMFM-88 FMA组别 例数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1 16.42±3.55 25.43±5.27a 49.78±6.72 58.72±7.64a 44.61±4.37 53.46±4.24护理前 护理后护理前 护理后a观察组 41 15.78±3.47 34.57±4.36ab 51.56±6.49 75.39±7.85ab 44.52±4.05 62.94±3.75ab t 0.826 8.557 1.220 9.744 0.097 10.724 P 0.412 <0.001 0.226 <0.001 0.923 <0.001

2.3 睡眠质量护理后观察组睡眠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 P<0.05。

组别 例数 睡眠潜伏期/(min·d-1)夜间觉醒次数/(次·d-1)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1 30.47±8.42 22.76±5.97a 5.54±1.57 4.83±0.29护理前 护理后a观察组 41 29.86±7.48 14.97±5.04ab 5.69±2.14 3.14±0.31ab t 0.347 6.384 0.362 25.492 P 0.730 <0.001 0.718 <0.001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我国脑瘫发病率为1.8% ~4%,患儿常表现出反应迟钝、姿势异常、肢体障碍等症状,难以根治,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压力[10-11]。临床干预及时、方式得当,可获得较好预后,因此探讨合适的干预措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常规康复护理采用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对不同症状患儿进行统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患儿病情,但缺乏针对性,可能出现在患儿明显缺陷方面干预强度不够、功能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影响整体训练效果[12]。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从认知、语言、运动、日常生活、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对患儿症状进行详细评估,针对患儿表现薄弱的方面给予强化训练,可促进患儿各功能均衡发展[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CFA-DC各项评分及总分、BBS、GMFM-88、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可促进患儿运动、平衡等功能好转,预防疾病恶化。原因可能是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遵循动态调整原则,以客观量表为基础,从患儿的性格特点、病情进展等多角度考虑,小组商讨制定出患儿最需要的康复训练内容,设定适合的训练目标,可帮助患儿在强度适宜的训练中获得最大的进步;同时在运动训练中,细化训练内容,详细整理精细动作、粗大动作的运动方式,可帮助护士有序开展训练,加强训练连续性,有助于实现患儿训练完整性,从而加强训练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根据患儿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添加不同的干预措施,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儿给予睡前引导,可帮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进入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可在沟通中增进护患关系,还能帮助家属获得切实可行的家庭锻炼方式,增加家属信任感,同时通过多途径干预增强康复训练效果。

综上可知,基于CFA-DC评分的个体化康复护理可促进患儿肢体、运动等各项综合功能良性发育,有助于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稳定家庭关系。

猜你喜欢
个体化康复训练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