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震涛 吴国辉 伊媛媛 刘国帅 宋金凤 刘秀敏 卢彦娜 唐强
近年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广泛开展,其优势在于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体住院费用,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等[1-2]。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有更多品牌的桡动脉止血器被临床应用,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旨在选择一款安全有效、压迫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满意度高的止血器。一项有关桡动脉止血器应用效果的Meta 分析发现[3],压迫止血时间在4~12 h 不等。而新型SYNC 桡动脉止血器在设计理念与材质上有了更大的改进,压迫止血时间为3 h,较传统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短,其与传统桡动脉止血器相比,止血效果如何,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SYNC 桡动脉止血器与TR Band 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止血效果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选择2021 年3—5 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67 例,纳入条件: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有冠脉造影指征,术前Allen 试验阳性。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155 例和对照组112 例。观察组中男114例,女41 例;平均年龄61.9±8.4 岁;吸烟史118 例,糖尿病史82例,高血压史101例,高脂血症史128例。对照组中男74 例,女38 例;平均年龄60.2±7.2 岁;吸烟史70 例,糖尿病史46 例,高血压史80 例,高脂血症史79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前均应用抗血小板、调脂等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入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毕均即刻拔出鞘管。观察组用SYNC 桡动脉止血器,对照组用TR Band 桡动脉止血器,在止血器压迫过程中,护士每小时观察并记录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局部皮肤温度、有无破损水泡,手指末梢循环、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术侧上肢远端有无肿胀,减压放气过程中出血需向气囊内追加充气达到止血目的,必要时重新包扎,做好记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2.1 观察组 采用SYNC 桡动脉止血器,操作者用无菌纱布擦干穿刺鞘管周围,退出鞘管2~3 cm,止血器透明板腕带弯曲部分在穿刺鞘管一侧,让“十字准线”的中心置于动脉穿刺点上1 cm,把护手环腕带对侧粘贴固定,松紧度适宜;将Prelude Sync注射器连接标有“AIR”的管路上,向气囊内缓慢充气,同时移除鞘管,在鞘管完全移除后继续向气囊内充气,直至穿刺点不再出血,最大充气量小于20 ml,注意充气时保持持续对注射器活塞施压,避免意外放气。将充气管卡入夹子中固定,防止意外滑开。粘贴标签贴纸,记录充气时间和充气量。压迫止血1 h 后开始逐步减压放气,每隔1 h 放气2 ml,3 h 时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放空。
1.2.2 对照组 采用TR Band 压迫止血器,操作者处理及退出穿刺鞘管方法同观察组,将充气球囊中央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位点,护手环粘贴并固定好腕带对侧胶布,保证气囊位置不偏移、歪斜,通过附带 “AIR” 记号的管路,用充气注射器向压迫球囊内注入适量空气,使双气囊膨胀,同时移除鞘管确定穿刺位点不再出血,气体总量不超过18 ml,记录充气时间及充气量。压迫止血2 h 后开始逐步减压放气,每隔2 h 放气2 ml,6 h 时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放空。
(1)压迫止血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①术后伤口有无渗血,无渗血为在压迫过程中,桡动脉穿刺位点无血液渗出;有渗血为桡动脉穿刺位点有血液渗出。②术后伤口有无血肿[4-5],无血肿为在压迫过程中,穿刺位点无血肿;轻度血肿为穿刺位点局部皮肤高于周围皮肤,范围2 cm×2cm~4 cm×4cm;重度血肿为穿刺位点血液渗出导致局部皮肤高于周围皮肤,范围大于4 cm×4 cm。③有无二次包扎,二次包扎定义为拔除止血器后穿刺位点仍有血液渗出,需要再次加压包扎伤口进行止血[4]。④皮肤破损情况,压迫处皮肤有无破损、水泡或坏死。 ⑤是否有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定义为拔除止血器后触摸桡动脉搏动消失,或上肢血管超声证实桡动脉闭塞。⑥是否存在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定义为介入术后拔鞘时或拔鞘后突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2)压迫止血期间患者的舒适度:①穿刺侧上肢远端肿胀程度评估[5]。无肿胀为双侧手掌无不适;轻度肿胀为与对侧手掌相比,颜色稍有改变,可半握拳;重度肿胀为手掌厚度增加明显,颜色偏暗紫,完全不能握拳。②患者舒适满意度评估,应用Likert 5 级评分进行评价,其中1~5 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满意、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由导管室随访护士对撤出止血器后患者进行询问评价。
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穿刺位点渗血、伤口血肿、二次包扎、皮肤破损水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侧肢体远端肿胀程度,发生轻度肿胀6 例(3.9%),少于对照组14 例(12.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桡动脉止血器的术后止血效果指标比较
观察组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舒适满意度比较
止血效果评价,多项研究结果[3,6-7]均证实,使用不同种类压迫止血器的患者,对比穿刺位点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 Band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是较为常用的安全有效的止血器[8-9]。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穿刺位点局部渗血情况、皮下血肿情况及二次包扎发生率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压迫时间6 h 的对照组TR Band 止血器相比,压迫时间3 h 的观察组SYNC 止血器,缩短一半止血时间同样达到良好术后止血效果。对照组出现术后渗血8 例,追加充气或调整位置加压处理后好转;轻度血肿3 例,其中2 例撤出后重新二次包扎。观察组渗血3 例,轻度血肿2 例,撤出后重新二次包扎1 例,为早期使用时医护配合方面经验不足,出现问题反复培训练习后未再出现上述情况。分析其原因:与止血器压迫位置不精准(关注皮肤穿刺点不是动脉进针点)、充气压力不够、减压速度过快、止血器压迫点移位、反复多次穿刺等因素有关。针对术后渗血经气囊内追加充气不能改善者,需及时调整位置重新包扎。
对于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对照组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 例,与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相关。均未发生术侧肢体远端严重肿胀,观察组轻度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对照组TR Band 桡动脉止血器冲气囊为双囊与透明板呈分体结构,气囊与皮肤接触面大造成受力面积大,尤其是在于腕部近端与远端直径相差较大和手腕较粗的患者,止血装置压力不均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增加前臂肿胀、麻木及皮肤破损的程度[10-11],与本研究结果相同。对照组发生皮肤破损水泡1 例,与TR Band 止血器气囊与护手环部分均采用高分子材质,没有弹性相对较硬,该患者腕部较粗,止血带加压过紧有关。尤其是当动脉穿刺点过低,止血器护手环腕带压迫尺骨茎突旁或茎突上,会增加患者局部肿胀疼痛感,相应降低患者舒适满意度;SYNC 新型止血器透明板与气囊链接紧密一体达到点压迫,与患者穿刺压迫点的皮肤接触面呈“半球型”,压迫面柔软且穿刺点压强高,属于非闭塞性点压迫,保证患者桡动脉血供避免发生桡动脉闭塞。气囊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护手环腕带是无纺布材质,柔软亲肤的材质与穿刺点、手臂皮肤贴合度好,减少皮肤的破损,观察组未发生皮肤破损、水泡。特别是对于手腕较粗患者有加大型号选择。
任静等[12]汇总了8 篇文献荟萃分析,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系统评价,显示首次1 h 减压与首次2 h减压在止血效果、肿胀、麻木、淤斑、水疱及血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术后1 h 开始首次减压能降低患者疼痛感和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患者更易耐受,舒适度高。本研究采用术后1h开始首次减压的SYNC 新型止血器,其材质柔软亲肤,色彩多样,卡扣安全,防意外抻拉,患者舒适满意度评价指标优于对照组,整体满意度93.5% ,尤其是既往使用过TR Band 止血器患者,对比感受非常满意度100%;穿刺侧肢体端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2 例较不满意患者,其中1 例是进行二次包扎,另1 例是出现皮肤破损、水疱。原因分析与止血器压迫时间长、加压过紧,患者肢端麻木胀痛有关。关注患者腕部粗细度,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宜型号;在止血和减压放气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渗血或血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当出现指端肿胀,护士指导患者高举术侧肢体做手部活动。
两种桡动脉气囊压迫止血器在TRI 术后达到安全有效止血。SYNC 新型止血器对比TR Band 止血器压迫止血时间由6 h 缩短至3 h,首次减压时间由2 h 缩短至1 h,止血效果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减少了术侧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不适感,从而提升了患者的舒适满意度,同时也降低护理人员临床工作量。目前SYNC 新型桡动脉止血器逐步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期待多中心、大样本的RCT 研究数据提供高质量的循证依据支持,为广大的介入诊疗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