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文献挖掘的膝痹用药规律研究*

2022-06-18 06:02王永康李莉王艳国
天津中医药 2022年6期

王永康,李莉,王艳国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 300250;2.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内科,天津 300050)

膝痹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膝部疼痛,或伴酸软、沉重、肿胀、屈伸不利、骨鸣等[1]。西医称之为膝骨关节炎(KOA)、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患病率达50%,75岁高达80%,致残率53%[2]。西医治疗主要是依靠非甾体抗炎药或关节腔注射透明酸钠等,严重者予手术治疗,不仅费用高,而且还存在不良反应,因此中医药治疗膝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对其中关于治疗膝痹的处方进行整理,研究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和方法。

1 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膝痹”“膝痛”“膝肿”等作为关键词,通过对第5版《中华医典》[3]中“方书类-综合方书”部分的中医典籍进行检索,由两名人员独立提取文献中涉及的中药方剂。

1.2 纳入标准 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膝痹”的诊断。2)内服方剂,剂型不限。3)方剂组成相同,药物剂量不同的亦纳入。4)引用前人或互相引用的方剂只纳入最早1条。5)同方不同名的方剂仅纳入1次。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2)有证候或方名,但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方剂。3)外用的中药方剂。4)重复的方剂。5)以“膝痹”“膝痛”“膝肿”等关键词作为修饰性词语,实际与膝痹无关之条文。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 以《中药学》[4]为标准,将文献中的中药药名进行规范统一,如桂心统一为肉桂,天雄统一为乌头等。

1.5 数据挖掘方法 将上述数据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中药属性、关联关系及聚类分析[5-7]。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按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107首中药方剂,涉及214味中药。

2.2 中药频次分析结果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频数统计,频次排序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牛膝、当归、甘草、羌活、川芎,排名前15位中药见表1。

表1 膝痹中药使用频数表Tab.1 Table of using frequ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knee arthralgia Syndrome 次(%)

2.3 中药属性分析

2.3.1 四气分析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中药四气统计,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数最高,高达343次,其次为平性药物、微温性药物。见图1。

图1 中药四气使用频次雷达图Fig.1 Radar chart of using frequency of four-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3.2 五味分析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中药五味统计,其中辛味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其次为甘味药物、苦味药物、酸味药物。见图2。

图2 中药五味使用频次雷达图Fig.2 Radar chart of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five flavor

2.3.3 归经分析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中药归经统计,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归经是脾经,其他依次是肝、肾、胃、心经。见图3。

图3 中药归经使用频次雷达图Fig.3 Radar chart of frequency of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eridian tropism

2.4 功效分析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中药功效频数排名前8位的药物统计,其中强筋骨药最多。见表2。

表2 中药功效频数表Tab.2 Efficacy frequency tab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次(%)

2.5 关联规则分析 对107首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同现频数≥15次、置信度≥0.6、支持度≥0.1,最终得到关联规则数据18条。举例说明,当出现防风时,出现牛膝的频率为75%,且共同出现了21次,公式表示为Confidence=P(A∪B)/P(A)。支持度 0.20 表示“同时涵盖防风和牛膝的处方”占“本研究所有处方”的比例为20%,公式表达为Support=P(A∪B)。提升度1.87则是“包含防风的处方中同时包含牛膝的比例”与“包含牛膝处方的比例”为1.87,公式表达为Lift(A→B)=P(B|A)/P(B)。提升度代表中药之间的相关性,提升度>1时,提升度越高表明中药间正相关性越高[8]。本研究提升度都大于1,表明中药间呈正相关性,见表3。

表3 膝痹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表Tab.3 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 table of knee arthralgia syndrome

2.6 聚类分析 在107首治疗膝痹的方剂中,对使用频数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分4类,第1类:茯苓、肉桂、乌头、苍术,第2类:陈皮、枳壳、木香、槟榔,第3类:牛膝、附子、羌活、防风,第4类: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杜仲、白术、黄芪、人参。见图4。

图4 中药聚类分析图Fig.4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讨论

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中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在明清时期其治疗理念趋于成熟,不仅确立了从“肝肾论治”,还提出了“痹有瘀血”“久病入络”等观点。膝痹以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筋脉瘀阻、感受风寒湿邪为标,中医治疗应补肝肾强筋骨、疏经活络。

本研究频数统计结果显示,高频用药包括牛膝、当归、甘草、羌活、川芎、防风、茯苓、附子等,排在首位的牛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等作用,邹来勇等[9]研究发现牛膝多糖可降低KOA兔骨桥蛋白水平,骨桥蛋白水平越低KOA越轻,由此可知牛膝多糖对兔子KOA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排在第2位的当归具有活血止痛、补血通经等作用。有研究发现当归提取物阿魏酸钠可通过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以控制动物的KOA进展,还能降低人类软骨细胞中加速软骨退变的一氧化氮浓度[10]。排在第3位的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李永忠等[11]研究发现甘草总皂苷能抑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的分泌,从而抑制造模动物KOA的发展。

通过分析药物属性可知,四气以温为主,温通经脉;五味以辛为主,辛味药能散、能行,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和气血瘀滞证,寒湿是导致膝痹的首要因素,湿性黏滞重浊,寒性凝滞收引,容易阻滞气机,故用辛味药以散寒、通络;归经以脾经、肝经、肾经多见,与中医“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相吻合,诸多医家也提出从肝脾肾论治,黄辉文等[12]采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法治疗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低,功能恢复较好。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提示临床用药应注重牛膝、防风、川芎、当归等药物的使用,防风-牛膝、川芎-甘草、甘草-当归、川芎-当归、防风-羌活为关联强度较强的前5对组合,药物组合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主。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还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配伍防风加强祛风湿之效;当归乃血家圣药,治疗风寒湿痹痛时常配伍防风、羌活、川芎等,即蠲痹汤主要成分,以活血散寒止痛[13]。

通过聚类分析,第1类药物茯苓、肉桂、乌头、苍术都可祛湿邪,茯苓、苍术健脾,肉桂、乌头温经散寒止痛,肉桂又可引火归源、活血通经。第2类药物陈皮、枳壳、木香、槟榔均可理气,痹证久病入络,气血阻滞,故用理气药以使气血通畅,痹痛自止[14]。第3类药物羌活、防风合川芎、甘草等为羌活胜湿汤,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牛膝、附子则为《圣济总录》中记载的牛膝附子酒,其用于痹证,主治腰膝酸痛、行走屈伸不利等[15]。第4类药物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杜仲、白术、黄芪、人参为补益肝肾和益气之品,膝痹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本虚则外邪侵袭,痹阻经络,故固护正气为治病之本。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华医典》中107首治疗膝痹方药的研究,发现膝痹用药多为辛味、温性、归脾肝肾经,提供了从肝脾肾论治膝痹的思路。功效多以强筋骨、补肝肾药为主,亦可见祛风除湿、逐瘀通经类等药物,故临床应辨证施治,在强筋骨、补肝肾的同时要兼顾祛风除湿、逐瘀通经等应用,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本研究与现代诊疗规范中用药基本一致,可见挖掘古代医籍进行数据分析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