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玲
摘要:心理危机是现今存在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近年来学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明显增多,个别学生心理危机严重,为了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本研究通过四位一体协同实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即增强学生心理弹性,预防危机产生;改善教养方式,强化心理支持;健全学校干预体系,明确干预方法。通过实践发现:在四位一体协同干预实践过程中,学生心理危机人数下降,家长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老师自身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成长。
关键词:四位一体;心理危机;干预
导语
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现今存在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加快步伐加强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背景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经济迅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巨大压力,学业、家庭、同伴……面对众多成长压力、学生紧张、迷茫、愤怒的情绪无处释放,导致有些小学生自暴自弃、内心躁郁,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心理健康堪忧。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每一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疫情背景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疫情开始以来,全国各地学生心理危机迅速上升,各大心理机构、心理门诊异常火爆。据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现实背景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迫切性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均利用(MHT)等测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合第一份学生心理状况量表(PHQ)数据,我们发现,参与测试的709名学生中,有问题学生268名,问题学生率高达37.8%。其中轻微抑郁学生占25.81%,中度抑郁学生占7.9%,中重度抑郁学生占2.4%,重度抑郁学生占1.69%。
心理危机方面,一般心理危机人数14人,占总人数的1.97%,严重心理危机人数20人,占总人数的2.82%。结合第二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争端检测(MHT)数据,我们发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八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学生都比较多,具体数值见表1。
因此,学校迫切需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放眼学生成长,借此契机以拓展、加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心理危机干预校本路径。
二、实践过程
(一)增强学生心理弹性,预防危机产生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个体的遗传与人格特质、认知、情感加工水平、自我评价能力,能够造成个体的心理弹性差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疏导渠道,释放学习压力能增强学生心理弹性,预防危机产生。
1.团队辅导:提高认知水平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错误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式,能够导致个体出现行为障碍或者行为问题。只有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才能使其发生行为上的改变。而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应用广泛,以发展为导向,关注个体潜能的激发。
学校根据MHT学生心理测评结果中对应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8个维度进行统筹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团队辅导课程,如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辅课,低段开展“好好交朋友”,让学生学会如何交友;中段开展“有话好好说”,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高年段“让我悄悄告诉你”,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能找到小伙伴倾诉。再如,以“情绪调节”为主题的团辅课,分别开展了“我的情绪我做主”、“心情不良觅良方”、“我的快乐我找寻”,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能学会寻找宣泄情绪的途径,找到快乐的秘诀。心理团辅课,为学生的心理调适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心理广播:拓宽疏导渠道
心理疏导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理论,通過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心理广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画面,只有声音的发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言语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交给觉得问题的方法。
学校每周开设的“心海扬帆”心理广播,让学生找到了能够抒发情绪和压力的秘密基地,为学生发泄情绪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烦恼和困惑,让可能造成心理危机的潜在诱因得以排除。
3.德育活动:释放学习压力
活动是育人的最好载体,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学生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地个性与特长,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我,释放学习压力,恢复信心,这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了学生心理弹性。
借助每一节特色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开展了以“沐浴心育阳光,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节,以“强身体,战疫情”为主题的体育节,以“多彩饮食,文化飘香”为主题的饮食健康节,以“其乐融融一家亲”为主题的孝廉节,以“云上丁蕙,艺起出发”为主题的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改善家长教养方式,强化心理支持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有研究显示:生活在和谐家庭关系中的青少年心理素养普遍比家庭关系紧张的青少年要高。在中国式家长教养方式上,通常父母比较专制,遇到问题不擅长共情。更新家长的教养理念,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融洽亲子关系,能强化学生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环节心理危机的产生。
1.家长学院:更新教养理念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相关研究也表明这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地教养方式,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学校通过问卷星进行摸底,了解家长的需求,制定家长学院课程。从家长们比较迫切的问题入手,开展“建立爱的亲子关系”、“爱孩子,更有要能力的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等主题讲座。
此外,学校借助区星级家长平台、心理微课等网络资源,向家长推送线上课程。让家长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新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让家长关注并重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大致的评价,有能力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失调的状态,尽早进行恰当的心理危机干预。
2.空中日记:改变教养方式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与浙江大学研究生团队合作,开展“爱在每一天——妈妈的亲子观察日记”观察活动,让家长们利用每日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期,更好地了解观察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在参与活动的妈妈记录后,学校根据30天的日记记录,一对一与家长沟通,发送调研报告,私人订制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并且追踪孩子的成长表现。
3.亲子活动:融洽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导致了对学生心理问题调适的效果。通过2016-2018年我省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调研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家庭亲子关系不良。为了更好地融洽亲子,学校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比如家庭毅行周,要求家长带着孩子每天徒步2公里以上,一周后统计家庭毅行路程。比如开展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要求亲子共读一本书,共写同一篇读后感。还有亲子运动会、家庭义卖日、走读杭城等活动,家长的参与与陪伴下,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学生在加站给面前畅所欲言。
(三)健全学校干预体系,明确干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作为发现、干预心理危机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促进学生心理危机解决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课程建设。
1.援助小组: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以校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校心理辅导站、班主任、任课老师为组员的心理援助工作小组,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密切关注,对心理困扰或心理抑郁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各岗位职责明确,细化分工。
2.预警系统:实行分级管理
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需要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针对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了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实行预警分级管理。
一级预警:即由班主任、同学和家长组成,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一经发现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及时沟通,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级预警:即由年级组长、德育主任依据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介入引导与干预。
三级预警:即心理站站长、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心理危机的疏导工作,面对心理危机较严重的孩子及时介入,建立专业团队,定期沟通与干预。对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启动应急管理程序,对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发放心理危机告知书,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机构或心理门诊就诊。
3.干预流程:确保规范操作
学校配备了多个心理测评系统,形成良好的心理网络系统。学生入学后进行第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在获得初次心理测评数据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变化,对存在危机预警的学生进行摸排。结合班主任对其日常生活、学习等情况的反馈,筛查心理危机学生。对轻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日常的观察与班主任暖心谈话,组建班级秘密帮扶团队,课间邀请一起活动、一起参与我的心情小秘密分享会。对中重度学生及时上报德育处,邀请心理站长做进一步的观察与访谈,心理站长经过评估,判定为中重度的学生,由班主任联合德育处,联系家长,开展多方会谈,及时转介心理机构或心理门诊就医,确保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流程的规范。
4.危机培训:规范干预方法
学校的心理辅导团队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引导老师们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性知识。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等,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富有个人特色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有效解决学生日常心理问题的能力。总结出了心理问题识别四步曲:望、闻、问、测。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助力危机干预
利用高校、医院、社区等多方力量联合打造社会支持系统,专业的力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1.联盟高校:给予专业指导
利用本地资源,与高校结成联盟,成为高校的学生实践基地,同时利用专业团队的力量,搭建心理健康专业服务平台,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定期邀请高校心理教授开展讲座和培训,如《读懂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主题讲座,指导老师针对不同气质特征的孩子展开不同方式的心理疏导。不同的主题,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在高校老师的带动下,教师成长迅速,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高校教授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团队分批来到本校,对本校心理高危学生进行诊断和干预,他们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識,帮助心理危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教会学生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2.医教结合:高危转介治疗
经过学校心理筛查和心理访谈后,确定为重大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立即组织研判会。同时,为更好地建立医教结合高危学生转介工作,学校积极和医院建立联系,邀请精神卫生科主任来校指导工作,对班主任如何正确辅导班级高危学生给予帮助,下校医生还会亲自面诊高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出专业帮助,并以专业医生的身份,劝告家长抓紧带孩子就医。
3.联合社区:多方协同助力
随着社区人员配置的完善,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不少社工都有专业心理咨询学习经历,针对高危学生的心理疏导,我们还联合社区的力量,邀请社区一起参与高危学生的研判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给予更多的帮助。调解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助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三、成果与展望
(一)学生心理危机人数下降
本次研究通过心理量表(PHQ9)(MHT)对学生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测评数据显示:问题学生数量从268名下降到166名,轻微抑郁、中度抑郁、中重度抑郁、重度抑郁学生人数在第二次测评中呈下降趋势,在心理危机方面,一般心理危机和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下降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MHT)两次数据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八个维度有问题人数明显降低。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經由spss分析,对危机干预前后分数进行配对样本 t检验得知,四位一体干预方式对学生心理危机影响效果显著(p<0.05)。
(二)家长育儿观念发生转变
通过问卷发现:曾经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主要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认错,不断地讲道理和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谈话三种处理方式为主,只有7.8%的家长选择通过聊天交流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现在,面对孩子犯错,50%的家长选择通过聊天交流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绝大多数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进步进行表扬并且为孩子将激励性故事激励孩子成长,让孩子得到肯定和鼓舞。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理解、认可,愿意跟家长分享自己的趣事、烦心事,能够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强化了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
(三)教师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提高
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教师对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对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意识,能敏锐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撰写的多篇心理论文发表于公共刊物上。一位班主任的心理团辅课获市一等奖。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区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一等奖。学校共有五位老师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斩获一等奖,多位班主任获得二三等奖。将自身所学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与育人结合,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解决了班级中的各类问题,育人能力大大提高。
结语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危机干预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来自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学生缺乏自我调解能力,需要给他们畅通情绪发泄的渠道,需要教师、家长的疏导与心理支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能避免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危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EB/OL].
[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4-255.
[4]王芳雄.生命教育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1(16):3-4.
[5]孙小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DOI:10.27417/d.cnki.gxnmc.2019.000259.
[6]郭雪萍.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7]王芮.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建议[D].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