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燕 李红 刘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系统高发疾病,具有隐秘性及突发性,其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健康[1]。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造成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而导致的突发性心前区疼痛的一种疾病,最终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其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病终末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2]。近年老年冠心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公共健康问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目前临床上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故积极探索临床干预方法,使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临床传统观念认为,老年冠心病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而大量研究发现,规范化的心脏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能逐渐恢复阻塞的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灌注情况[3]。因此,本文选取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2 月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二病房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65.70~77.40 岁,平均年龄(69.70±3.45)岁。试验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64.70~76.9 岁,平均年龄(69.90±3.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中度多支血管狭窄,冠心病临床稳定期血流动力学稳定,近期无明显心绞痛发作;入院前5 个月内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并且无心脏手术史;年龄55~85 岁,心功能Ⅱ~Ⅳ级,病程≤8 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代谢内分泌疾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存在严重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影响呼吸功能疾病,胸肺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电解质紊乱;不能配合运动康复;恶性肿瘤;严重感染。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科学治疗,普及冠心病知识,积极与患者沟通及开展心理咨询,减轻患者紧张情绪,进行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冠心病药物治疗、普及冠心病危害,进行并发症必要处理,提醒患者保持充足睡眠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控压等基础治疗方案。
试验组在传统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将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后确定具体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运动方案,指导患者进行低强度热身运动,使其心血管系统处于康复训练前的最佳状态,热身运动5~10 min/次,整个运动程,要在运动治疗室进行,主要锻炼方法有慢走、自行车、慢跑、关节伸展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设定目标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控制为≤80 次/min。第一阶段对患者进行匀速行走康复训练,2 min/次,3 次/d。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后进行上下楼梯训练,5 min/次,1 次/d;第二阶段进行6 min 慢跑,训练开始前主要以电动自行车热身,之后慢跑,训练后进行全身放松约20 min,1 次/d。运动中根据个体差异调整运动方案,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密切记录手指血氧仪的脉搏氧和疲劳程度。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肢体运动等被动训练,2 min/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逐步进行缓慢步行训练。轻度患者3 周内完成主动肢体及躯体活动、主动肢体活动等。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V、FS 以及LVESV。②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包括6 min 步行距离、峰值摄氧量和峰值通气率。③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约束、症状、身体约束和情绪,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④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试验组LVEF、FS 均大于对照组,LVEDV、LVESV 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0、6.879、6.078、7.94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社会约束、症状、身体约束和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0、4.982、9.739、12.13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试验组6 min 步行距离、峰值摄氧量及峰值通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4、5.225、12.124,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我国老年冠心病发病率接近11.73%,死亡率约为39.72%。冠心病临床表现为患者心功能不全和运动耐力减弱[4]。冠心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死亡率高,且近年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秋冬季节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其已经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5]。已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应避免运动,降低心肌耗氧量。但有研究表明,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良好[6]。心脏康复训练研究始于上世纪50 年代,以前对老年冠心病康复提倡多休息,改善患者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强制卧床,近年许多研究表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适当康复运动,可提高患者冠状动脉扩张能力,增加冠状动脉侧支供血,最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7]。我国心脏康复训练起步较晚,因此探讨心脏康复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近年来,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是临床二级防治中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发现,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心脏康复训练可以加速心脏功能的恢复。在心脏康复训练过程中应积极改变患者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患者三餐清淡饮食,不喝酒精类饮料,控制情绪,并按时休息。此外,根据患者心脏恢复情况合理用药,并根据其心肺评价结果拟定适合的运动训练治疗方法,坚持个性及适合的运动康复方案。康复运动训练能保证机体大肌群在氧充足情况下得到较好的功能锻炼,提高氧输出能力,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提高心功能指数[8]。老年冠心病患者易出现耐力下降,功能受限及肌力下降。康复训练模式强度低,能保证良好安全性[9]。长期有氧运动能增加患者心输出量,增强运动耐力,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提示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的,其原因可能是运动康复训练能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增生,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10]。另外,在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要培养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锻炼,改善机体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心脏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有良好的时效性以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