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曲为主的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6-17 07:59:00金春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曲度肌腱韧带

金春峰

与腰椎疾病相关的残疾和发病率给患者、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1]。据估计,8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1 次腰椎疾病发作[2]。在美国,与腰痛相关的年度总支出估计超过1000 亿美元,这些费用与糖尿病和癌症治疗的费用相当[3]。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椎管狭窄并压迫腰椎水平的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一种疾病[4]。这通常是由于腰椎曲度障碍发生脊柱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椎管,或者因为椎体旋转位移、后纵韧带和韧带增厚、褶皱,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椎间盘面积狭窄等。本文研究了以调曲为主的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4~74 岁,平均年龄(55.4±4.5)岁;病程1~42 个月,平均病程(9.0±2.8)个月。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8~70 岁,平均年龄(53.6±3.4)岁;病程2~40 个月,平均病程(8.7±3.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慢性进行性腰痛,并且伴有腿痛、乏力等症状。间歇性跛行或跛行需要帮助;②下肢局部感觉障碍或麻木,伴有肌腱反射减退,肌肉无力4 级以下,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休息后好转,严重则造成尿频或尿失禁及排便乏力;③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腰椎管狭窄;④CT 扫描显示硬膜囊横矢径12 mm(正常横径13~21 mm,正常矢状面直径12~16 mm)。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在知情声明后签署同意书;③患者年龄20~75 岁。

1.3.2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满足纳入标准者;②先天性腰椎管狭窄者;③患有严重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等;④精神障碍者;⑤不愿接受本研究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和腰部功能锻炼。常规治疗包括电脑中频+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治疗、磁热疗法在内的常规治疗,2 次/d,20 min/次。在此基础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0.2 g/次,1 次/d;自行腰部功能锻炼2 次/d,15 min/次。

1.4.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以调曲为主的整脊手法:曲率调整、肌腱放松、脊柱矫形手法和功能锻炼。调曲前松筋,均采用热压药法、针刺法(夹脊穴)、推拿法松筋治疗。脊柱矫形手法放松肌腱后,选择旋转胸腰椎、旋转腰椎和斜拉腰骶椎的脊柱矫形手法。俯卧位半悬挂双下肢过伸胸腰椎牵引法采用四向矫形器。四向牵引开始时,抬高下半身,使其与胸腰椎形成25~45°角。然后调整治疗装置,慢慢地抬高和悬挂四肢。之后,以胸腰椎关节为枢轴,将支撑板放置在离四肢约30 cm 处,同时让小腹离开支撑板(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牵引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时间与牵引所需时间相同。放松肌腱手法和调整矫形曲度均为1 次/d。治疗7 d 后休息1 d。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QOL 评分。

1.5.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疗效标准、体征、症状、影像学定量建立腰椎管狭窄症 100 分判定标准。腰椎管狭窄症 100 分判定标准:①下肢运动(20 分),0 级(0 分):瘫痪无力站立;一级(5 分):能站,但走路需要扶;二级(10 分):间歇性跛行,即下肢麻木、无力、酸痛、胀痛,行走<100 m 需休息;三级(15 分):行走100~500 m 后出现间歇性跛行;四级(20 分):下肢无明显疼痛,行走>500 m 无症状。②触觉评分(10 分),0 级(0 分):无感觉;一级(2 分):存在触感;二级(3 分):有痛感及一定的触感;三级(5 分):完全疼痛及触感;四级(8 分):有完全的疼痛和触觉感觉,能够识别远处不同的感觉;五级(10 分):感觉正常。③腰部运动(20 分),0 级(0 分):腰椎运动丧失或因疼痛而不愿运动;一级(2 分):腰椎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受限约>60°;二级(5 分):腰椎活动受限,疼痛可忍受,活动范围受限约31~60°;三级(8 分):腰部活动轻微受限,活动范围受限约10~30°;四级(10 分):腰椎运动几乎正常。④肌腱反射(髌骨反射或跟腱反射20 分),0 分:直腿抬高试验无反射或阳性征象(<45°);10 分:直腿抬高试验反射减弱或阳性征象(45~60°);20 分:直腿抬高试验存在反射性或阴性迹象。⑤肌力测量(20 分),0 分:观察触诊,肌肉完全瘫痪,无肌肉收缩;3 分:随意肌收缩不能活动关节;5 分:肌肉收缩能使关节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消重力;6 分:在抵消重力的过程中,关节随意移动,但不能与阻力一起移动;8 分:能够在阻力较大的情况下移动,但仍然低于正常水平;10 分:正常肌肉力量。⑥膀胱功能(10 分),0 分:尿潴留;2 分:排尿极其困难,尿失禁或滴尿,3 分:排尿困难或紧张;8 分:尿频迟疑;10 分:膀胱功能正常。以计算出的得分为标准分为疗效分为恢复、基本恢复、缓解、有效和无效5 个等级。其中较治疗期增加31~40 分为治愈;增加21~30 分为基本恢复;增加11~20 分为缓解;增加5~10 分为有效;增加<5 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恢复+基本恢复+缓解)/总例数×100%。

1.5.2 QOL 评分 采用QOL 评分判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总症状、日常生活2 个维度,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症状、日常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症状、日常生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腰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入椎管,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屈曲增厚[5]。这可能进一步改变脊柱曲度,使椎管、椎间孔和侧隐窝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传导障碍[6]。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认为,人的腰椎曲度是随着发育而逐渐形成的[7]。实际上,脊柱的曲度决定了椎管的容量和侧隐窝的大小,而腰大肌是弯曲的主要力量[8]。研究认为,多裂肌像弓弦一样将纵向压力传导给前纵韧带,支撑腰椎曲度[9],这表明腰椎曲度的工作力可能受后缘下背肌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前缘腰肌的影响。通过对下腰痛患者的MRI 扫描研究发现,腰大肌横截面积的减少与持续症状相关,患侧腰肌运动受限[10]。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曲度较小,消失,甚至逆转,这主要是由于腰大肌的损伤、粘连或萎缩。腰大肌有两个交通分支:浅斜支和深横支。浅斜支与T12~L2的交感神经干和脊神经相连,而深横支与椎体相邻。因此,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恶化。本临床试验的过伸牵引,目的是平衡腰肌大肌的力量,恢复其等长收缩,调节曲率,从而改善椎管狭窄和侧隐窝。曲率调节骨科手术主要是调节脊柱的曲率,即恢复腰椎关节因慢性劳损引起的旋转、倾斜和脊柱侧弯所造成的生物力学变化。功能性运动进一步有助于加强和促进肌肉和韧带。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是调整曲率的关键补充方法,也是防止腰椎管狭窄症复发的必要措施。

调整脊柱的方法主要是调整椎体屈曲,复位椎体,放松肌肉和韧带粘连,肌腱是复位椎体的先决条件。经过四维牵引和调整,骨关节基本恢复了解剖和生理关系,肌肉和韧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解剖和生理关系,肌肉和韧带通过锻炼得到了稳定和加强。采用以调曲为主的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曲率调整、肌腱放松、脊柱矫形手法和功能锻炼等。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治疗有效率,由60.0%提高到92.5%。并且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以调曲为主的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较为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曲度肌腱韧带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保健与生活(2021年6期)2021-03-16 08:29:55
颈椎不宜太直
饮食保健(2019年2期)2019-01-12 17:07:38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拇长伸肌腱嵌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