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2-06-17 07:58:46陈武生何晓辉郑沐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入路置换术髋关节

陈武生 何晓辉 郑沐欣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的有效方法,但老年人存在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衰竭,因而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较为严苛[1]。临床通常选择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此种方法切口较长,需要切断部分重要的肌肉和肌腱,术后康复时间较长,老年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较慢[2]。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出现的一项新技术,通过梨状肌和臀小肌之间的间隙将关节囊暴露并切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3],但此种技术对于髋关节置换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探讨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选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98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0 例;年龄60~77 岁,平均年龄(66.45±2.59)岁;疾病原因:交通事故伤18 例、跌倒损伤20 例、高处坠落伤6 例、其他5 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25 例,高血压24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21 例;年龄60~77 岁,平均年龄(66.18±2.35)岁;疾病原因:交通事故伤25 例、跌倒损伤15 例、高处坠落伤5 例、其他4 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30 例,高血压1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 检查,临床诊断符合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4];②年龄≥60 岁者;③初次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①合并骨肿瘤患者;②合并心脑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③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且由同一组医师主刀。

1.3.1 对照组 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以大转子为标记做一个11~15 cm 长的弧形手术口。切开组织,采用“工”字的方式切开髋关节囊,将髋关节脱位;切除截骨与股骨头,切除髋臼内的软组织和周围形成的骨赘。打磨髋臼,植入髋臼假体。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清洗并缝合伤口,放置引流管,绷带加压。观察1 个月。

1.3.2 观察组 给予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从髂前上棘外侧2 cm 和髂前上棘下侧2 cm 开始,逐渐延伸至近端,依次切开组织。采用“工”字的方式切开髋关节的关节囊,暴露出股骨颈,采用45°将股骨颈处截开,取出股骨头以及截骨。清理边缘打磨髋骨臼边缘,调整前倾角度及外展角度,切除股骨侧后上方关节囊,股骨假体放置,复位髋关节。在复位完成后,检查髋关节是否能够灵活运动,以及运动时的稳定性,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部位。观察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前后SF-36 评分、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手术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②SF-36 量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为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4 个维度,每个维度100 分,分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好[5]。③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评估髋关节的功能,分别从关节活动度、功能、行走、疼痛4 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均为25 分,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髋关节功能越好[6]。④并发症:骨穿孔、出血、麻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功能、行走、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功能、行走、疼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髋部骨折常见的骨折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老年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可以促进机体的恢复。临床通常选择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善髋关节的功能,然而在老年人中,大多合并有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手术耐受性差,延长了住院时间[7]。因此选择适合老年患者治疗的手术方法对预后较为关键。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组织以及神经血管的损伤较少,平卧位能够稳定骨盆,在安放假体时,髋臼前倾角和外倾角的判断与掌握会更加容易。直接前方入路使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和缝匠肌之间的肌肉空间到达髋关节,能够保护肌肉,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患者术后发生关节脱位的风险较低,掌握肢体长度及假体安装角度,能帮助患者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更好地保护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缩短住院时间。前外侧入路暴露并保持手术部位远离关节周围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不易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8]。其次通过微创,减少了对脏器的损伤和对脏器功能的干扰,缩短了传统伤口的长度。

SF-36 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是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与机体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提高髋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从肌间入路暴露和切开髋关节囊,在髋关节前方进行,不需要切断外旋肌,术中无脱位,避免损伤坐骨神经[9]。采用仰卧位,骨盆位置稳定。打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以暴露髋关节。肌肉基本没有切口损伤,因此对肌肉的损伤较小,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同时避免了骨盆倾斜造成的假体安装角度的偏差,有利于早期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和早期地面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中,通过股骨外旋、合理牵引,导致股骨完全暴露,减少股骨穿孔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旋股血管的处理,充分暴露深筋膜下运行的外侧动脉的上行支,当结扎完全时,可降低出血及麻木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提高髋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入路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冰雪运动(2020年4期)2021-01-14 00:56:02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