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邹吉玲,吴晓华
“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进程,是国家“后冬奥”体育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关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持续保持的关键问题,是促进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关乎我国“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战略规划、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乎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百年大计,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冰雪运动进校园将从起步期、恢复期和发展期等三个阶段,进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好资源,探索“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践发展路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5年7月30日,北京冬奥申委向世界做出“推广冰雪运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此后,我国政府相继颁布多项利好政策,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迅速实施,在我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冰雪运动热潮。回顾历史,我国首次参加冬奥会是1980年美国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彼时中国仅有28名运动员参加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等三个大项比赛,没有获得奖牌。反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9金、4银、2铜位列奖牌榜第三,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最佳成绩。北京市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奥运“全满贯”的国家。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人人参与冰雪、人人热爱冰雪”的热潮,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向世界展示伟大、自信的强大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创造千载难逢的时代契机。
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相继出台《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系列重要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政策。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加强冰雪运动进校园顶层设计,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后冬奥”期间,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国家体育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省市相继制定促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大政方针政策。黑龙江省提出加大冰雪运动进校园力度,持续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江苏省提出“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广东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并和香港、澳门联合承办2025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校园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
冬奥会为冰雪运动进校园,储备了众多的冰雪运动人力资源。冬奥会前,我国冰雪运动集中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等少数省份,冰雪运动影响力小,参与人数少。冬奥会后,国家通过“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冬奥系列活动,使冰雪运动进入大众视野、进入校园。《2021中国青年参与冰雪运动情况报告》显示,46.3%的青年关注冰雪资讯,48.9%青年对冰雪运动了解深入,36.8%的青年希望参与冰雪运动。冬奥会的举办促进中国冰雪运动人才激增。北京冬奥会向世人展示冬奥会的历史、奥运精神、冬奥项目、冬奥文化等文化遗产。冬季奥林匹克文化和冰雪运动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和广泛传播,使学生逐渐“关注冬奥、了解冬奥、参与冬奥”。借助冬奥会东风,全国冰雪场馆有效供给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滑冰场地数量1 187个,较上年增加311个,同比增长62.87%。全国滑雪场地数量701个,较上年增加57个,同比增长37.13%。冰雪场馆建设与日俱增,冰雪产业迅猛崛起,为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奠定硬件设施基础。
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成果显著。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全国“冬令营”“冰雪嘉年华”等线下活动开展和“冬奥官方网站”线上宣传为窗口,进行冬季奥林匹克宣传与教育。使冬季奥林匹克知识广泛传播。截至2020年9月,全国已建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835所。黑龙江和北京等地均提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河北省提出“三千万人上冰雪·千校手拉手计划”。各省市纷纷开展校园冰雪运动,进行冰雪特色学校建设。黑龙江、吉林、新疆三省各建立省级冰雪特色学校500所、辽宁省300所,全国已建立省级冰雪特色学校数量达千所之多。目前教育部已遴选“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 063所。数量众多的各级冰雪特色学校,有效地推动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开展。承接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前期丰硕成果,使“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开展事半功倍、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体育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纷纷出台各项利好政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应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明确把学校体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战略主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明确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里。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进一步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作用,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打通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路径。
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存在巨大地域差异。“冰强雪弱、北多南寡”是阻碍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瓶颈难题。全国冰雪运动特色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数量可反映某地区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水平。调研发现,2 063所校园冰雪运动特色校和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分布在河北和黑龙江等30个省市。河北和黑龙江等14个北方省市合计2 386所,占82.33%。冬奥会举办地河北和黑龙江等传统冰雪强省,合计1 768所,占北方总数的74.10%,占全国61.10%。其他省市数量极少。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整体分布呈现北方多于南方,南北方区域内差异巨大等地域开展失衡特点。这与北方省市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冰雪运动人文历史、冰雪运动基础、冰雪场地设施等有关,也与冬奥会、全国冬运会等赛事多在北方举办,以及各省冬夏奥运会战略布局有关。但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失衡问题突出,阻碍了我国冰雪运动全面均衡发展。
冰雪专业师资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人力资源保障。但研究发现,国内冰雪专业师资数量匮乏,无法满足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开展。即便是北京市冰雪专项师资也十分匮乏。北京9 000多名体育教师,仅有5%接触过冰雪运动。我国冰雪运动开展较好的东北地区,冰雪专业师资在数量上仍然不足,质量也有待提升,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冰雪运动发展较好的省市师资尚且短缺,其他地区师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建国初期,冰雪专业师资培养集中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等体育或师范院校。北京申办冬奥会后,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等院校也开始冰雪专业师资培养,教育部增设冰雪运动本科专业,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学制一般为四年,短期内毕业生数量有限。冰雪专业人才明显供不应求。据预测到2025年,全国冰雪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十万人,滑雪滑冰教练,全国需求近万人。冰雪专业师资数量极其匮乏,成为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亟需解决。
冰雪运动场馆设施需求端与供给侧失衡问题突出。我国能够利用自然温度进行室外浇冰降(造)雪的地区极少,且随着纬度由高到低逐渐减少。黑龙江省能够室外浇冰的时间段仅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其他省市时间就更短。至于雪期,平原地区与冰期基本一致,半高原和高原地区比冰期前后各延半个月。国内各地冰期、雪期时间较短,仅有两到三个月,这还包括寒假时间。因而学生真正能够开展冰雪运动的时间仅1.5个月,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国内已建立数量较多的商业滑冰馆、滑雪场,但费用较高,距学校较远,交通不便,使用受限。国内大多数学校没有滑冰馆,滑雪场更是无法企及的高级场地。冰雪运动训练场馆缺乏等现实困难,使冰雪运动训练的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
冰雪类运动项目课程设置种类失衡、内容单一。冰上与雪上项目课程设置极其不均,呈现“冰多雪少”的畸形特点。这与我国滑冰馆的修建成本低、数量多,雪场建设成本高、交通不便等有关。雪上项目成为冰雪运动课程设置的“短板”和“瓶颈”。校园冰雪类课程教学受到气候环境和场馆设施的限制,教学内容单一。冰雪教学内容集中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传统冰雪项目的技术教学和抽冰尜、滑爬犁、滑雪圈、雪地游戏等传统冰雪游戏。
校企合作高效运作机制尚未建成,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冰雪运动动力不足。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冰雪运动公共服务的力度不足。冰雪运动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用地审批等程序复杂难度较大,冰雪场馆设施布局和建设难度较大。资金保障机制弱化,校园冰雪运动公共财政投入较少,缺乏财政综合支持体系,缺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和监管机制。竞赛保障机制滞后,竞赛的杠杆和引领作用无法显现。国内校园冰雪运动赛事主要是省、市、区三级竞赛体系,全国性大中学生冰雪综合赛事仅6项,市县级以下赛事凤毛麟角,无法满足“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需要。体教融合促进模式尚未深化。体育与教育部门协调不畅,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中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尚未完善。
构建冰雪运动进校园组织领导机构。由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领导牵头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冰雪进校园的政府决策、制度设计和规范运行机制建设。加大政策监管力度,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冰雪场馆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区域冰雪运动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各区域在冰雪运动进校园方面融合互动发展,缩小区域间冰雪运动发展差距。试行南北校园冰雪运动互助机制,实行“一对一结对子”,使基础好、开展好学校带动发展落后学校,促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协调、均衡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北冰南展西扩东进”计划。注重不同地区冰雪运动进校园均衡发展。
“构建国家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大学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冰雪运动试点区县”等组织机构,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示范辐射效应。创新教育局与体育局协调工作机制,促进滑雪场和滑冰场向“冰雪运动进校园”试点学校的学生免费开放。利用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等媒体进行冰雪进校园宣传与推广。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国家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发布《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等政策文件,发表《走进北京冬奥会》等系列著作,展播《冬奥知识动画视频》进行冰雪运动宣传推广。使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呈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步步为赢的新局面。
立足特色办学理念,构建各学校特色冰雪运动教学体系。学校校长、书记牵头,层层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构建科学有效的冰雪运动进校园遴选、考核和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冰雪专业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培训和升迁体系,提高冰雪运动专业师资数量和质量。扩大冰雪专业人才培养院校数量与招生规模。鼓励上海体育学院和深圳大学等高校利用当地拥有滑冰馆、滑雪场等冰雪场馆资源,开展与哈尔滨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传统冰雪人才培养院校联合办学,推进与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办学,进行冰雪运动人才培养。
设立专门冰雪专业师资岗位。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师资岗位培训,通过线上和线下相融合手段,采取在岗培训、进修培训、教学研究、学术研讨、教学竞赛等方式进行冰雪运动教学训练培训。建立冰雪课程奖励制度,配比专项经费推进冰雪类课程建设。评选并奖励各级冰雪类示范课程、示范教师和教学团队。
构建冰雪类标准课程体系、考核认证和评价体系。加强冰雪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强化冰雪类运动课程保障、监管和效果评价工作。推进冰雪类课程方案改革,着眼纵向衔接,延长课程教学学时。将冰雪类课程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研讨和作业论文等各环节。
丰富校园冰雪课程教学内容,破解雪上项目课程设置“短板”问题。通过“轮转冰”政策推进实施,推广“轮滑”运动。例如,开设轮滑、轮滑球、滑板、旱地滑雪、陆地冰壶等陆地冰雪类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利用旱地冰雪运动使学生体验冰雪运动乐趣。冰雪资源丰富地区,开设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冰壶等冰上项目,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地足球、雪地排球等雪上项目,大力发展雪橇和雪上游戏等娱乐项目,作为校园冰雪运动有力补充。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冰雪,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增设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冰雕、雪雕、冰雪书画、冰雪艺术等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冰雪艺术节”和“冰雪冬令营”等活动,提高冰雪运动艺术审美,繁荣校园冰雪运动文化。
探索和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选择资质过硬,社会责任强,乐于发展冰雪运动的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校园冰雪运动开展,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解决学校冰雪运动所需场馆等关键问题。利用高科技体育装备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如先进的仿真冰、旱雪、滑雪模拟器等丰富冰雪运动教学内容。通过推广旱地冰球、旱地冰壶、旱地滑雪、轮滑等运动方式,替代完成冰上、雪上运动,是南方冰雪资源匮乏省份开展冰雪运动的捷径。利用移动冰场或3D滑雪仪结合电子竞技等高科技设备,把冰场和雪道搬进教室,使学生深度体验冰雪运动。“数字冰雪运动”有效破解冰雪运动场地匮乏难题,实现冰雪运动“四季化”和“常态化”。
校企合作为高校解决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中所需的师资等问题,提升高校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真正做到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探索冰雪运动场馆或企业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共享、共用”的模式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为学校培养高水平冰雪专业人才。例如,哈尔滨体育学院与融创文旅联合办学,共建融创冰雪学院,开展订单班培训,建立滑雪指导员专项培养计划及学历资质类专项培训等内容,实现教育、实训、就业一站式深度融合,培养高端冰雪运动人才,实现双赢。
构建国家、地区、省、市、区五级校园冰雪运动竞赛体系。推动办赛模式多元化,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校园冰雪运动竞赛体系,完善竞赛监管机制,打造冰雪运动品牌赛事。世界速度滑冰强国荷兰,将全国设为东西两个大赛区,下设8个小赛区,分年龄段进行比赛。每年比赛多达600余场。通过分年龄段、多赛区、多比赛次数的竞赛体系,层层选拔优秀运动员,荷兰成为速度滑冰世界头号强国。
参考世界速滑强国荷兰的赛制体系,构建五级校园冰雪运动竞赛体系。各级赛事设立“精英赛”和“娱乐赛”。“精英赛”目的是选拔竞技体育冰雪运动人才,“娱乐赛”目的是满足青少年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五级校园冰雪运动竞赛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竞赛体系分别为区级和市级竞赛体系。各区市建立自己联赛体制,进行常规竞赛;第三级竞赛体系为省级竞赛,每年举行一次省级比赛;第四级竞赛体系为地区比赛。在我国不同行政区域分别设置赛区,每赛季每个项目设置3~4站比赛,并设一场总决赛;第五级竞赛体系为国家级竞赛。为每年一次的全国冰雪项目单项锦标赛和四年一次的综合性全国冬季学生运动会。通过五级校园冰雪竞赛体系构建,打造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竞技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传统体教融合,是一种“点”的模式。体育部门与个别学校进行冰雪项目人才培养合作。如2012年上海体育局、市教委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共同构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冰壶队”,冰壶队多次代表上海市、中国大学生多次参加各地区、国家、世界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为“上海冰壶”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效应”。但仅有“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冰雪进校园的发展速度,需要创新“面”的体教融合模式。
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单项协会与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推广冰雪运动进校园。2020年11月,中国滑冰协会与北京市石景山教育委员会签署战略协议,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共建青少年冰雪运动先行区和示范区。这种“面”的体教融合模式,使冰雪运动进校园取得资金、场地、师资、政策等方面保障,加快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飞速发展。“点面结合”的体教融合新模式将会在最短时间内将精准性与大众性相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助力冰雪运动进校园高质量快速发展。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冰雪运动飞速发展。“后奥运”时期,中国正逐步从“冰雪运动大国”向“冰雪运动强国”迈进。如何促进冰雪运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然而,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面临地域失衡问题突出,师资供需矛盾尖锐,场馆设施供给不足,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校企合作、赛事保障机制滞后等挑战。因此,建议政府主导制定宏观发展规划,教育部门完善教学师资培养体系,学校强化课程改革创新,社会整合资源、校企合作助力;协会打造五级竞赛体系;构建“点面结合”的体教融合新模式等促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冰雪运动进校园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