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冰,姚小林
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各地各校不同专业都在积极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了全面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范式就成为了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将思政元素与体育元素简单融合、硬性融合等误区,没有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亟需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进行全盘梳理与改革创新。本研究以范式理论为依据,以体育教学最具普遍特性和共性特点的运动实践为主线,构建以“运动实践”为引领的体育课程思政范式。通过剖析体育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对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进行适宜性分析,着重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范式建设中的具体要素和实践框架,归纳和总结体育课程中具有共性的和代表性的运动实践,为引领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范式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了“范式”理论,最早的范式理论框架仅作为一个哲学研究的抽象概念。范式的本质是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库恩的科学哲学是在反对归纳主义和伪证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他试图将“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合起来,对科学发展规律做综合考察。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层面,“范式”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具有科学常规化、革命化、群体化的功能。
课程范式则是“以知识为本位,以传递为中心”,是从整体与要素层面对课程展开剖析,就整体而言,是对课程设计的规范性、标准性的统筹规划,从要素而言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所普遍拥有的价值观、教育观与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相统一,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表现出若干共性特征。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关于“范式”的探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库恩强调,“范式”本质上是革命的,是变化发展的。课程范式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中的变革与发展。并使之不断成熟的范式过度过程。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则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运动实践为中心,是基于行为主义和技术技能的相关思想,围绕体育教学必备的实践能力,注重以体育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也涵盖态度转变和信念的追求等。体育课程思政引导运动实践对学科理论知识灌溉和剖析,深入运动教学情景进行体验的经历,使体育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的关联度大大提高。
1.2.1 认知困境:对体育课程核心属性把握不准 我国课程论研究经历了多年探索,对教学范式研究形成了不同风格,经历了“隐匿”范式与“突围”范式等阶段。“隐匿”范式主要是将课程研究依附于大教学论理念下,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研究范式,“突围”范式则是突破传统的经验教学,逐步探索不同学科特色课程建设范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而言,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经历了传统课程思政的磨合期,即将思政元素与体育元素简单相加、粗暴融合的过程,实践经验与实践效果都证实无法达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现有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要重点解决认知领域里的课程定位问题,要将 认知层面的“我知道”变为情感层面的“我愿意”,突出行为层面的“我行动”,突出行为因素解决问题。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运动实践特色,时刻把握体育课程定位与价值取向,体现体育课程核心价值属性。
1.2.2 驱动困境:课程构建需求驱动受限 课程范式构建过程中要注重课程主体需求的对应问题。要准确了解现代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强身健体中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以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为基础从而提升身体健身水平等。教师也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刻做好课程理解与课程反思工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动行为“二元融合”,从一元式单方向课程建构走向人文变革、二元融合的课程改革,充分认识到现代大学生理想教育活动缺乏、身体素质低下的现实,在运动实践中探索思政需要、发现思政意识,充分发挥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项驱动力共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深挖体育课程的特色,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体育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修养等融于一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在运动实践中,增强学生提升运动技术技能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举办一些特定的赛事,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劳动精神,将“知”与“行”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增长智慧、锤炼意识。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守的“公认的模型”,是一组大家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方法或信念。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新旧范式的更替和重建过程。范式的公认模型理论是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规律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设计中总结最被公认和认可的内容,引导学生以体育运动实践为基础的情景构建,围绕体育课程主线内容及若干的运动任务表现,积极引导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客观实际去更好地改善学习活动。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新理论的发明并不在于它的证实性,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因此卡尔·波普尔从批判传统的归纳主义出发,提出了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猜想—反驳”方法论。伪证主义方法论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之一就是经验事实。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被经验证实具有立德树人的效果,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反之则不行。伪证主义理论先于一切经验,一切论证其实都是在理解这个理论,而不是在证明这个理论。
英国人托克托斯基于“公认的模型论”和“猜想—反驳方法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托克托斯看来,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由硬核、保护带和启发法所构成的一种互相联系、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系统。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提出承认科学的继承性和进步性,是范式理论的完善。科学研究纲领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信念,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纲领,并通过启发法明确表达现阶段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预先设想和研究途径,明确范式研究具有结构性和发展变化的特点。上述三种理论可以作为范式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适用于体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同样可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应该具有更加鲜明地中国立场。当今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激荡之中,面对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严峻课题。面对错综复杂的体育文化交融,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做到即克服又保留,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最普遍性和最被认可的观念,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为我所用。因此要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体育运动积极吸取世界各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旗帜鲜明地聚焦体育强国梦,关切中国利益。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理论研究要具有中国立场。因此,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符合中国需要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道路,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持有中国立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应当持有鲜明的中国立场,中国立场要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开阔性和开放性,拥有大国胸怀拓展世界眼光。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在更为宽广的视域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并为我所用。其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背景中,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性,探讨可能的发展路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等与世界进行交流与互动,强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有效方略。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范式,以问题意识构建体育学科研究的基点。问题意识是新时代表现精神状态的实际呼声,发现问题并回应问题更具学科构建前瞻性。体育课程学科构建立体化是致力于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意义在于细化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中探寻自己的“精致科学”。在理论和实践相互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探寻体育课程思政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理论学科和学术研究走向立体化动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协同体育学科的运动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指导,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精细化发展。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基本要求,促使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日趋精细化,这种精细化跟随着体育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加精微地审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接受的范式,通常会让人感觉到它对于科学研究者容易理解的大多数观察和实验,能给与相当成功的说明。精细发展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刻探讨,是推进与体育学科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经阶段。基于体育学科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致使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精细化,不同项目的体育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教案和大纲的重要内容,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编写等各方面内容,贯穿于体育课堂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形成和确立,将催生体育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新形态,这种新的思想教育理论形态,以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基点。运动实践与体育课程思政范式规范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践行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体育教学设计是对体育课程未进入体育教学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其包含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
3.1.1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在理论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方法论,也规范了体育课程目标性质及内容结构。运动实践是落实体育课程的重要方式,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强调体育学科的运动实践获得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课程中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观念、情感等价值观的培养。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设计模式倡导在体育运动中主体性的发挥,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较为多样化和灵活化。不同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培养,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能力也将出现不同特征。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过程中,课程价值的基本尺度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统一,是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基本趋势。运动实践是在科学观的支配下凝聚的价值取向,强调体育运动本身逻辑体系的科学作用,课程思政是在以人为本的支配下凝聚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培养。在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价值取向也应当在科学和人文价值中探求新的统一。
3.1.2 以“运动实践”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设计要具有鲜明的指导理念 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体育课程思政显然要以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为逻辑起点,体育课程更加注重运动实践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在运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因此,运动实践本身不仅是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的过程,它具体体现为体育的价值魅力、实践动力和运动能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要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统一,既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健康生活和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愿望与需求,以“运动实践”协同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共同发展。体育课程思政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程内容的功能性,内容设计要根据各个项目类型发挥运动实践的多元化价值,构建各具优势的项目板块实现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容体系。
“各门课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思政要围绕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运动实践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塑造学生做人做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宏观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见图1):(1)引导思想方法。体育课程思政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充分发扬体育精神,提升运动本领,在坚定意志、勇于拼搏、团结协作中创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形成道德观念。以体育道德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逐步渗透于生活影响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运动实践中打造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3)塑造价值理念。体育课程思政要以价值教育为基础,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有机融入于课程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实现理想信念。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以运动实践推进体育强国战略,在坚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弘扬传播正能量。
图1 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图
微观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细化到运动实践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项技能、每一种训练。体育课程思政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原则,通过运动实践触发情感,在运动中体悟课程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将运动内容和思政情景相结合,培养兴趣目标,改变态度目标和价值观。
3.3.1 体育课程思政要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是在运动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能动地将认知和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思政元素注入和移植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在运动实践中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思政元素向心理环境转移。灌输与渗透的结合其表现形式就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兴趣,将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并付诸于实践。
3.3.2 体育课程思政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的重要依据,在运动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行”。体育课程的知识理论是在体育课程各学科的运动实践探寻和总结中获得的,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体育理论的理解,而是在运动实践中对既定目标的追求。
3.3.3 体育课程思政要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则是历史的不断延伸。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要从纵向历史于横向现实为出发点,在体育的历史中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以体育的发展观看中国的发展,在中国体育的历史成就中进行比较,强化使命担当,使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实现体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又体现现实发展的历史使命。
3.3.4 体育课程思政要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体育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是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是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的独特体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研究必须遵循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体育运动实践等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遵循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3.3.5 体育课程思政要将课堂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体育课程思政的课堂教育通过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的事实和道理,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体悟体育所富含一切正能量,在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能力的教育方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范式,必须坚持以课堂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积极疏导和启发教育在运动中施以纪律约束,引导学生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体育课程教育质量从管理到关注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中学生在运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了体育教学的关注焦点,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活跃性和高效性,关键在于丰富体育运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
3.4.1 深化运动实践教学认知 运动实践评价首先需要运用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起来,培养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而言,体育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知识、技术、技能构建和分享过程。要强化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体现的思政元素认知,以认知引领实践行为,强健身体塑造人格。要在传统的运动技能考核过程中增加对运动实践教学认识的考核,并按课程类别适当增加考核比例。
3.4.2 更新运动实践考核方式 以运动实践为重点的体育教学设计,在运动中把握好教育教学尺度,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保持理智和严谨,让体育资源和运动技术围绕着学生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取个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运动实践考核方式,破除同一尺度、同一标准的传统考核方式,不以最终结果来开展考核工作,要重在运动参与、运动提升的过程评价,展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进步与提高。
3.4.3 强化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主体难以让学生获得美好学习体验,而是需要协同互助,这种协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实践的学习效果。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创新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寓德于心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体育课程教学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的结合,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完全侧重于老师教得好,也不能侧重学生学得好,而是由教师带领和引导学生共同互动,突破一个从未达到的高度。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中,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研究已成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议题,科学地探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拥有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坚持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断提升体育教学在运动实践中的体验和效果,保障提升建设质量已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学科的发展,还将经历长期且复杂的改革周期,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努力,共同探讨其理性发展路径。相信在各界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会进一步增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运动实践为引领,促进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普遍化、共性化尝试,使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全面推进健康第一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