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英杰,王子朴,张政龙,李 冰,张雪莲
健康中国建设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体育人所追求和为之努力的伟大奋斗目标,而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中国美好愿景的先决条件和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等重要论断,为“体育强国梦”和“健康中国梦”指明了方向。以全民参与的理念实现全民健康建设,提升人民的体质健康、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职责所在。在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探究健康中国视域下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与发展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发展路径,可为快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早日实现提供新思路,更可为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客观地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社会文明程度、医疗与卫生条件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效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不同场合的讲话中被数次提及,“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深刻表达了他对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的关切,内蕴着“体育”在推动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上的目标导向,既有共筑健康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又有期盼人人健康,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追求。进一步表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
建国初期,面对国力薄弱、医疗水平落后、人们健康水平低、人均平均寿命短等现实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在此号召下,各级各类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有效地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竞技体育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举国体制为快速提升竞技体育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实现了竞技体育跃居世界前列的目标,在完成“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推进。步入新时代,特别是从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个人对健康的迫切追求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在科学的健身运动中找到满足感,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和体质,使全民健身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全民健身对促进个体的心理与身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相互协调,健康发展。其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是国家文明进步的综合反映,将最终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质量实现。新发展理念所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为人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为开启全民健身提供了新动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把全民健身纳入到国民素质这项国家软实力体系当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民健身是促进和实现健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更对破解医保难题,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解决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运动是良医”“多锻炼、少生病”“运动促进健康”等越来越深入人心,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0 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 37.2%。为了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3月公开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为了实现《意见》中这一目标,需要从更加灵活的体制保障、更加合理的场馆资源布局、更加低碳环保的健身载体、更加丰富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面、更加科学的群众健身运动方式、更加浓厚的全社会健身氛围、更加强大的多方位支持力度等方面下功夫。而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着制度依赖方面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财政资助软化、治理模式局限、技术创新滞后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方式方法、实现提质增效,仍需要更深入地探讨。
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并非是长期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全民健身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来构建长效机制。例如:体育赛事具有一定的竞争性、集群性、观赏性、娱乐性、公开性等特有的属性,同时还具有拉动地方经济、宣传地方风土人情和城市形象、提升地区知名度等功效,很多时候会存在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大众体育品牌赛事因主管领导干部的调换而夭折现象;社区体育健身步道、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器材等多因管理不善或年久失修而过早淘汰,缺乏常态化、智慧化管理机制;国民科学运动健身科普知识的普及、健身运动方法的选择、健身器材的使用等方面的推广常流于形式;家庭体育、老年人健身、特殊人群健身、特种行业人群健身等尚未形成科学化的精准实施。
体医融合就是要从生命全周期的角度,优化健康服务水平,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健身,而医疗的目的则为了实现人的健康。所以说,健身与健康之间的辩证关系直接反应了体育与医疗部门间和谐发展与相互促进。深入挖掘体育与医疗的融合模式,明确各自的工作方向、工作职责,实现交叉互补与有效供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体医融合视角建立起一套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国民体质与健康参数及标准,将会对健康中国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8月发布《全民健身指南》,该《指南》以我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和运动健身效果大数据为支撑,详细介绍不同体育活动方式的健身效果、体育健身活动强度监控方法,在科学检测与评价个体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和体育活动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突出个体精准化体育健身特点,具有较好的体育健身指导作用,但推广应用情况还未得到很好体现。另外,如何做到在《全民健身指南》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人种特点、体质情况、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等,体育与医疗部门联合构建与推广便于普通群众易懂、操作性强的国民体质健康运动个性化处方迫在眉睫,逐步使人民的思想观念从有病治疗向无病预防转变。
3.1.1 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能力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对群众体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通过开展体育运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引领性作用,有效地促进全民健身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并确保实现公共健身条件的平等化与公平化。充分体现出网格化组织与管理特征,调动高校健康管理专业、体育学和医学相关专业、各类体育组织之间协同配合能力。依托体育总会、民间体育协会、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建立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全民健身工作指导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实现体育组织在市、县、乡、村的网络化覆盖,构建全民健身的网络组织与体育活动备案工作,打破现有的城乡居民健身的二元结构,通过政策干预推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做好全民健身路径的最后“1公里”工作,促进全民健身服务的高效运行。
3.1.2 组织开展大众体育赛事 大众体育赛事的开展对当地居民的体育参与热情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激励、引导和促进作用。重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支持和扶持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开发技术含量低、参与门槛较低、参与人数多、复制扩张能力强的体育赛事,提高其办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发挥体育赛事公司的运营能力,开创性地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为赛事运营保驾护航;(3)建立一把手责任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打造企业品牌赛事,提升职工间的竞争意识,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破解职工的亚健康、慢性疾病普遍性存在的难题;(4)简化体育赛事及与国民健康相关活动的申报、审批流程,减免国民健康服务企业的纳税。
3.1.3 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 全民健身活动内容需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全民健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散步、健步走、慢跑、跳绳、武术、自行车、球类运动、游泳、健身舞蹈、冰雪运动、拔河、攀爬等形式多样的日常群众体育活动。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效果上多思考、下力度,通过不断的完善、改革与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新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全民健身内容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来逐步实现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和全面性发展。同时,体育管理部门要依据地域特色和民风民情,充分利用和开发“全民健身月”“登山节”“全民健身日”“全家总动员日”“健康生活方式日”“冰雪节”等,组织开展门槛低、趣味性强、参与面广、观赏性强的户外体育活动。
3.1.4 加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布局与维护 在加强传统户外体育运动场地的修缮和运动器材的供给与维护的同时,提升人们对器材的爱护,以此来推动和谐社会群众体育运动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更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运动爱好特点、区域人口情况、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合理规划和建设智慧体育场馆。例如,田径场、游泳馆(池)、球类场(馆)、轮滑场、健身步道等健身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健身活动中的便捷性与经济性需求。同时结合广大群众喜欢在公园、小区、广场等公共区域进行锻炼的习惯,针对老、中、青、幼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水平的群众,修建多种类的健身器械,大力提升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针对信誉度好的体育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以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促进相关企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
3.2.1 转变治理理念、培育社会参与力量 在新时代全民健身发展背景下,政府服务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各项与健康有关的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且效果显著。体育事业的发展向着“放、管、服”方向改革,逐步将政府职权向社会释放,给予社会和市场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然而,在不断强化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基层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俱乐部、社团等社会团体组织的扶持和培养,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为辅助的全民健身治理格局,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全民健身的各项建设中去,发挥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效应。
3.2.2 全面提升科技助力全民健身能力 全民健身的科技助力是快速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催化剂,主要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到全民健身建设中去,逐步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与新模式,提升全民健身路径的科技化含量,实现精准定位、科学施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建设与场馆经营的智能化、体育赛事网络化组织与实施、智慧社区健身配套建设、智慧体质健康监测、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研发、智慧体育小镇建设、智能健身干预计划制定等方面。这些内容需要通过智慧化软件平台和硬件设施的广泛应用,全面打通政府、经营者、管理者、组织者、健身人群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互联,构建亲民化、融合性、智慧化的全民健身大数据,构建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在健康与健身活动中的诉求,科学整合公共信息并做到及时反馈与跟踪服务。
3.2.3 多渠道宣传、提升全民健身意识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资源加强全民健身方面的政策和新闻信息的宣传,提升国民对“大健康”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发挥各省市医疗卫生部门、体育行业协会、学校、社区在健身指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国民体育运动健身科普活动,定期邀请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健身讲座,让国民了解运动健康、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知识,为国民进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提高国民科学健身的能力和水平。吸纳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融入到全民健身共建中来,以专业的视角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符合大众健身实际的健身运动资源库,出版配套的体育健身活动科普指导丛书、动漫,编制个性化运动健身APP,制定并发布权威性的科学健身运动指南,弘扬科学健康理念。
3.2.4 培育家庭体育成为“全民健身细胞”主体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以家庭所在地及周边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体育参与和体育观赏为活动内容,以健身娱乐、学习发展为主要活动目的,能够充分体现家庭合作与情感体验的群体性体育运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抵抗疾病对人们带来的伤害。疫情常态化往往会让很多家庭被困在家里居家隔离,这为居家身体锻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家庭体育的培育最重要的方式是把家庭体育融入到家风教育中,创建和谐的体育家风,建立家庭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平台,开发家庭体育项目和居家健身器材,实现老、中、少家庭体育参与模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引导,从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发动中小学校以及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共同推广和发展家庭体育,将家庭体育建设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
3.3.1 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模式 体医融合发展应与“六边工程”建设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健康观念,特别是要在疾病预防与管理体系建设、医疗健康与运动干预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大力度,完善人民群众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确保实现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化、便利化、亲民化和规范化,逐步建立起“全国性覆盖、全天候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类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贯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策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具体措施:一是打造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以社区或村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大数据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健康服务,并做到严格管理和有效利用;二是构建健康监测管理与评价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符合城乡实际、实用性强、操作便利、科学规范的健康指标监测与身体机能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或APP)查询,并对居民身体健康情况动态跟踪;三是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不定期地进行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居民树立健康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加强自救培训,改变人民对健康态度淡化的思想观念,转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3.3.2 构建国民体质健康运动处方数据库 早在19世纪70年代,运动处方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Dudley Allen Sargent针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健康危机而提出的应对措施。运动处方主要是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级、不同体质状况,科学制定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带)、运动量、运动频率、注意问题等要素来设计,有效打破人们对药物的依赖,逐渐扭转人们从“药物处方”到“运动处方”的认知转变,实现疾病预防、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美国Blair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了《美国医学总监关于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报告》,深得美国联邦政府认可,并于2018年颁布了《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和《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运动促进健康的书籍和报告,为推动“体医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1971年日本成立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并出版《日本健身运动处方》,高校开设运动处方课程,并将运动处方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先后撰写《从运动生化到运动处方》《增进健康的运动指针》和《预防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运动指南》等专著,极大地促进日本国民体质健康提升。我国体育与医疗部门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民实际情况的运动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有成效地推广与应用。
健康中国建设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民健康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治理,并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做大做好的事情。各级政府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全民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发挥社会多方的力量广泛参与,在政府的政策指引、科学管理下,以及在全民健身相关的各体育行业协会、群众体育组织、企业、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力,保证全民健康事业做到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