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健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 100029)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2020年职业网坛比赛的节奏,使很多依赖比赛奖金的职业选手陷入了困境,排名100位以内的选手可以获得更多的比赛奖金和赛场外的其他收入,而排名100位以外的选手则处在平衡点。职业选手经过多年的训练,参赛是提升积分、排名和奖金的重要路径。排名100位以外的选手所参加的低级别赛事种类繁多,单打和双打交叉存在,如何选择不同级别的赛事、如何平衡单打和双打、如何平衡训练和参赛等,都是困扰该阶段选手的难题。近几十年,在探寻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和参赛规律过程中,对职业网球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刻,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由传统的“以训代赛”或“以赛代练”向“练中有赛,赛中有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练有实效,赛有质量”转变[1]。职业网球赛事安排特点和积分排名规则等,决定了参赛安排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发展重要性。费德勒曾经将赛程比作拉力赛中的路书,“你得找到最合理的路线,才能安全地到达终点”[2]。科学合理的赛程有助于运动员保持健康的同时,获取更多积分,而对于不同积分和排名的运动员来说,年度赛程安排又有着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影响[3]。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不仅要遵循各阶段职业网球规律,还要兼顾运动员个人的特点。
世界优秀运动员各阶段参赛安排和相应的标准,可以为其他运动员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为此,该文对目前WTA 优秀选手进入排名前100 位当年的参赛进行研究,从其参赛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优秀运动员的参赛数据和特征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各项指标的评判标准。以期为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目前处于该阶段的运动员的参赛提供参考。
以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进入排名前100 位的当年参赛规律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首先查阅和参考了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研究成果、相关文件、报告和讲话等,通过WTA 官方网站查阅运动员参赛数据。另外,通过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相近度较高的文献20篇。
1.2.2 数据采集
在选取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时,综合考虑从以下标准入手:排名、国籍、年龄等因素。排名:截至2020 年3 月16 日,世界排名在WTA 前50 位;国籍:15位运动员按比例选取;年龄:年龄覆盖各个阶段运动员,年龄最大32 岁,最小20 岁。个别球员在整个职业生涯,排名有几次从150 位左右上升到50 位左右的现象,以最近一次参赛数据做参考[4]。
运动员选定后,按照运动员年终世界排名,选定每位运动员相应年份比赛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进入前100位的年份统计结果
1.2.3 数理统计法
该文主要运用Excel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1.1 运动员参赛站数及双打参赛特征
年终全年比赛的结束也是次年备战的开始,运动员首先要规划次年参赛计划,如参加哪一站比赛、一共参加多少站比赛等,都是运动员考虑因素。其中,运动员全年参赛站数和单双打情况可以从整体上反映运动员全年比赛的安排和重点。
图1是15位运动员排名进入前100位时,当年的参赛站数和双打情况。(1)全年参加的总站数最少16站,最多33站,平均约24站。男子选手排名在100位时,年度参赛约为30 站[5],这一特征与男子选手基本一致。另外,WTA 全年赛事主要分布在1~44 周,平均每周1站比赛,以运动员全年24周比赛来看,平均不到2周参加1站比赛。(2)15位运动员双打比赛,总体来说,没有规律性:首先,双打参赛较为分散,最多几乎每站比赛都参加双打比赛,最少只参加1 站双打比赛;其次,从全年的安排来看,年初、年中和年末都有;再次,双打比赛级别也没有一定规律,既有在高级别比赛中参加双打,也有在低级别比赛中参加双打;最后,基本上没有固定搭档。由此可以看出,单打仍是准职业阶段运动员的主要目标,双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单打做准备。(3)从赛事的地域分布特征来看,仍然是欧洲赛事最多,北美洲赛事位于其次,并且基本保持稳定,亚洲赛事逐渐增多[6]。从运动员的国籍分布与参赛数量看,也基本上符合这一特征。随着亚洲赛事,尤其是国内赛事增加,国内运动员的参赛数量和级别逐渐提高,“足不出户”可以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7]。从我国两位选手张帅和王蔷的参赛分布看,亚洲赛事和国内赛事也是参赛的重点,也完全符合这一个特征。
图1 运动员全年比赛站数及双打情况统计
2.1.2 运动员参赛节奏特征
在分析运动员参赛节奏特征时,以WTA全年赛事安排特征为依据。WTA赛事全年安排在第1~44周,如果没有进入年终总决赛,全年赛事为第1~42周。理论上讲运动员可以参加每一站比赛,但是网球比赛是激烈竞争和高强度的比赛,很难保证运动员始终在最佳状态,因此,运动员会有选择性地参加部分比赛,其他时间作为调整或休息,这种比赛周与调整或休息周的交替安排就构成了运动员全年参赛节奏[8]。全年44周比赛又是以四大满贯为核心展开,网球四大满贯比赛以级别、场地类型、时间为基础[9],围绕四大满贯形成了严密的赛事体系。因此,按照四大满贯赛事时间特征,将全年赛事分为3 个周期,即澳网周期14 周(1~14周)、法网和温网13 周(15~27 周)、美网周期17 周(28~44周)。
参赛节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从纵向时间来看,2019年、2018年、2017年和2016年4个年份参赛节奏具有较高一致性,而2013年、2014年、2016年差异性较大。将15 位选手3 个周期参赛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澳网周期运动员参赛差异性较大,最多参赛11站比赛,最少参加3站比赛,大多数运动员参加8站比赛;法网、温网周期参赛站数差异性不大,约为7 站比赛;美网周期同样具有较大差异,最多为12 站,最少为0站,约为10 站比赛。(2)通过对比运动员3 个周期连续参赛现象发现,运动员连续多站参赛情况增多。即澳网周期,连续2~3周参赛,调整或休息1周;法网和温网周期连续参赛周数多为4周或5周,调整或休息时间明显减少;美网周期连续5 周或6 周参赛现象较多出现。由此可见,运动员参赛节奏明显加快,参赛强度增加。
2.1.3 运动员参赛级别特征
赛事级别依据冠军积分和总奖金区分,交叉分布在全年1~42 周。WTA 赛事结构逐步优化,层级分明、结构稳定,按照比赛积分排名的系统[10]。各级别赛事参赛资格与运动员排名相关,参加不同级别赛事及其结果对运动员后续排名影响也不同。运动员参赛级别越高,获取高积分和奖金机会就越多,竞争对手实力就越强,首轮或次轮被淘汰的概率就越大。这是一对矛盾,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需要按照全年赛事安排特点以及竞技态等因素选择适合本人级别的赛事。
全年赛事总站数和冠军积分变动不大,赛事奖金逐年增加。因此,在界定赛事级别时以赛事冠军积分为标准,以2016 年赛程为依据,将WTA 及大满贯赛事分为6 个级别,1 级为4 站大满贯赛事,2 级为4 站强制级参赛赛事,3级为5站超五赛事,4级为12站冠军积分470分赛事,5级为33站冠军积分280分赛事,6级为冠军积分160分赛事。ITF各级别赛事总奖金保持稳定,按照赛事总奖金分为4个级别,即7级为总奖金10万,8级为总奖金7.5 万,9 级为总奖金5 万,10 级为总奖金2.5万。
由表2 可知,15 位运动员全年主要以参加四大满贯赛事和其他几项重要赛事为核心,其中1 级赛事4站,参赛率约为93%;2级赛事4站,参赛率约为62.5%;3级赛事5站,参赛率约为50%;4级赛事4站,参赛率为30%;5 级赛事6 站,参赛率为20%。ITF 赛事平均为2站,但选手之间差异性比较大。
表2 15位运动员参赛级别特征
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参赛时主要以1级、2级、3级和4级赛事为主,很少参加5级和6级赛事[11]。而该阶段运动员由于年初排名相对较低,所参加高级别比赛多以资格赛开始为主,随着运动员排名逐步提升,参赛级别也相应提高,获得正赛参赛机会增加。从全年3 个周期来看,澳网周期,高级别赛事主要从参加资格赛开始,随着排名的提升,法网温网周期和美网周期可以直接获得正赛的资格。
运动员全年参赛仍是以大满贯和高级别赛事为主,辅以参加一些低级别赛事,即以高级别赛事1级、2级和3 级与低级别赛事5 级、6 级和ITF 赛事为主,4 级赛事相对较少。年初大满贯以及高级别赛事主要以参加资格赛为起点,随着排名的提升,逐渐获得高级别赛事正赛的参赛机会。随着全年赛事的推进,参赛级别逐渐提升。
2.2.1 运动员参赛场数与胜率分布特征分析
运动员全年参赛站数能够更好地反映运动员全年参赛的总体特征,由于职业网球赛制主要为淘汰赛,运动员每站比赛场数并不固定,既有参加1 场而淘汰的情况,也有连续参加5~7场获得冠军的情况。因此,对运动员全年参赛场数和胜率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反映运动员比赛强度和质量,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运动员的参赛微观特征。由表3 可知,在单打参赛方面,15 位运动员全年参加单打约58 场比赛,相互间差异性不大。其中约有45 场比赛为WTA 及大满贯级别比赛,高级别比赛仍是运动员参赛的核心,单打全年胜率约在57%。运动员ITF 参赛胜率高于或明显高于WTA 及大满贯比赛胜率。从15 位运动员参加双打情况看,所有运动员都参加了双打比赛,平均约为14 场比赛,但相互之间参赛场数差异性比较大,而在双打比赛胜率方面,除双打参赛场数较多的巴蒂外,其他14位运动员双打胜率明显低于单打比赛胜率。从参赛场数和胜率以及单双打的分布来看,单打仍是运动员参赛重点,双打则是运动员提升竞技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辅助手段。
表3 15位运动员参赛场数与胜率分布特征
2.2.2 运动员与各级别对手比赛胜负关系分析
对于该阶段运动员来说,比赛是提升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质量比赛更是提升竞技能力和排名的基础。同样,参赛级别越高,前几轮比赛对战高排位选手的机会就会增加,淘汰的概率也会增加,我国选手王蔷和张帅也是如此[12]。在运动员全年所有场次的比赛中,一些关键场次的比赛以及与不同级别选手比赛的胜负关系等,都是运动员在排名取得提升和突破的关键。在统计运动员与对手比赛的胜负关系时,为了更客观、全面地反映运动员的比赛情况,按照对手与当时运动员本人的即时排名关系以及每站赛事的积分特征和运动员全年平均每站赛事获取的积分多少,将对手分为5个级别,即Ⅰ级——远高于自己排名的选手(高于自己排名50 位以上)、Ⅱ级——高于自己排名的选手(高于自己排名20位到50位)、Ⅲ级——与自己排名接近的选手(高于和低于自己排名20位的选手)、Ⅳ级——低于自己排名的选手(低于自己排名21 位到50位)、Ⅴ级——远低于自己排名的选手(低于自己排名50位以上的选手)。
在运动员提升自己水平的过程中,与各级别选手比赛次数和战绩是衡量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运动员要提升水平,与高于自己水平的选手比赛是一个重要途径。由图3 可知,运动员全年参赛过程中,与Ⅰ级选手比赛平均为13 场,与Ⅱ级选手比赛平均为9场,与Ⅲ级选手比赛平均为12场,与Ⅳ级选手比赛平均为7 场,与Ⅴ级选手比赛平均为16 场。全年约有60%的比赛场次是与Ⅰ级、Ⅱ级和Ⅲ级选手比赛。
由图3 可知,15 位选手与五级选手的战绩与其排名所反映出来的竞技能力呈正相关,随着对手排名的提升,运动员的胜率逐渐降低。15位选手在与Ⅳ级、Ⅴ级选手比赛时,不仅保持了较高的胜率,而且一致性比较高。而与其他4 个级别的选手比赛时,胜率差异性比较大,其中有9 位选手与Ⅲ级选手比赛的胜率低于与Ⅰ级或Ⅱ级选手比赛的胜率。总之,运动员全年比赛60%以上是与高于或与自己水平接近的选手比赛,与Ⅴ级选手的比赛胜率整体与其排名呈正相关,与Ⅳ级和Ⅴ级选手比赛不仅保持了较高的胜率,而且一致性比较高,但与其他3个级别选手比赛的胜率差异性比较大。
图3 15位运动员与五个级别选手比赛胜率情况统计
(1)在参赛站数和双打方面,运动员平均全年参加24站比赛,约每2周参加1站比赛。单打仍然是运动员的重点,而双打参赛方面,站数、级别、搭档等没有规律性。
(2)参赛节奏方面,法网温网周期和美网周期所有运动员变化不大,而澳网周期后4 个年份的参赛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加。另外,澳网周期多为参赛1 周,调整或休息1周,有2~3周连续参赛的情况,法网、温网周期多为连续3周或4周的参赛,而美网周期开始出现连续5周或6周的参赛。
(3)在参赛级别方面,运动员全年参赛仍是以大满贯和高级别赛事为主,辅以参加一些低级别赛事。年初大满贯以及高级别赛事主要以参加资格赛为起点,随着排名的提升,逐渐获得高级别赛事正赛的参赛机会。随着全年赛事的推进,参赛级别逐渐提升。
(4)全年参赛场数单打约为57场,运动员之间差异性不大。单打胜率约63%,低级别赛事胜率明显高于高级别赛事胜率。双打参赛场数差异性比较大,胜率明显低于单打胜率。运动员全年比赛60%以上是与高于或与自己水平接近的选手比赛,与Ⅴ级选手的比赛胜率整体与其排名呈正相关,与Ⅳ级、Ⅴ级选手比赛,不仅保持了较高的胜率,而且一致性比较高,但与其他3 个级别选手比赛的胜率差异性比较大。
图2 15位运动员与5个级别选手比赛场次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