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运,赵原
(1.苏州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机械设计基础》是面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相融合较高的课程,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和独立解决相关生产问题的能力[1],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对技术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人文和精神素养的需求,致使学生们不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和途径,无法将自身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出现了迷茫、困惑、压抑的抵制情绪,这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危害。一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书育人关注的是人的全方位发展,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课程思政”的主旨:在高校专业课程中抓住思政树德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蕴含在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知识点中的育人要素,紧紧扣住德艺双馨的“命脉”[2-3]。在智能制造工程等相关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教学方法通常注重结构设计、基础理论和制图知识的介绍,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等“育人”的引导,在学生全方位发展方面存在欠缺,虽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互融观念已广泛被认同,但从现有的探索成果与实践角度出发,尤其在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兴专业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扩展和可开发的课程建设和完善机制。
所以,让学生在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中充分理解自己能在其中学到什么、找到什么和用到何处是关键,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敢于面对困难失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机械专业课一般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很少针对学生价值观等培养的升华和引导,无法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渗透和引导,致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目的产生混乱,无法正确的建立自身的前景规划和职业道德精神。另外,智能制造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中思政部分存在一定分歧,认为不是自己范畴内的任务,致使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效果不佳,也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较为抵触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占额,认为影响到了所传授专业内容的时间比例[4]。因此,专业课老师应该转变一下教学思路,打开自己的认知,往学生全方面发展角度出发,改变对思政元素应用于专业课的态度,确定分歧,解决分歧,将分歧作为动力,并利用相关知识将思政融入到专业课内容之中,借助于“隐性思政教育”原理,赋予内容延展性的思政融入。
在专业实践课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思政元素在其课程中的重要性,并使用某种途径将思政延展性地融入到课程中[5],但是,基于目前各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相关部分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加之学科间差异、教学场地及环境差异和专业教师群体差异,导致针对融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无法进行相对准确和公正的评价;另外,院部甚至学校层面“课程思政”的领导负责制及建设专项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各部门的“课程思政”定位及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配合和针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而且,现阶段对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奖惩措施也为健全成熟,目前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激发不了专业课教师兴趣,导致目前融入程度停滞不前,效果较为不理想。
在智能制造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探索智能制造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内容,并结合生动有趣的实例,或者实践活动,让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感受到思政元素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起到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工作学习养成认真、勤劳、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6-7],其具体探索如图1所示。专业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己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创新和坚决地将思政育人荣誉到专业课教学当中,通过引入实例和现场教学的方法,让同学在学习中感受“德”“敬”等高尚道德。通过讲解智能制造发展道路、智能制造根本要求和智能制造的精神理念等来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现在的“工匠精神”等敢于献身、敢于面对、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形成一套有条理、有内涵、有规划的教学路线,探索新的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建设中的新道路。借助于“隐性思政教育”原理,赋予内容延展性的思政融入,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体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思政之盐融入到育人之汤中,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能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人才。
图1 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探索
构建学研互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建设机械一流学科为目标,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采用自主性、研究型、合作式、网络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研究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视频公开,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达到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结构开放的目的[8]。
将教育教学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兼顾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课堂中、课堂后的自检与自查,并建立自查、自省机制,同时采用学生监督、建议和提问的互相交流体制,实现恰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考核,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融合在以思政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构建学研互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一流本科建设为目标,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采用自主性、研究型、合作式、网络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研究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科研、创新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视频公开,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达到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结构开放的目的。
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对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古训的一种践行[9],借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将思政教育无声无形地施教于学生。创新性地结合目前各校校训精神和为国献身事例,并兼顾好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崛起的原动力(智能制造发展道路)
通过智能制造工程实例为入口,并结合航天事业英雄事迹为载体,较为温和且自然地引出“大国工匠”精神。通过介绍具有献身精神的工匠事迹,了解智能制造在器领域的重要性和先进性,从中领悟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失败,并从思政角度融合剖析,让学生们充分领悟到中国崛起源动力的具体含义,养成能吃苦、不怕失败、能坚持、能克服的工程科学思维和理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2.人民是根本,一切为人民 (智能制造的根本要求)
智能、智造的根本是什么?它的具体服务对象是什么?通过智能制造的发展历史和智能制造将来的服务对象角度,让学生明确技术服务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真正让智能制造造福于人民,而不是成为自己晋升等获得自身利益的手段,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认同,进而产生为人民服务,服务社会、感恩社会的内在动力。让自己的学到的专业知识变得有意义。自己也得到一定的升华与蜕变,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用到哪里去。这就是智能制造专业学生最根本的要求之一。
3. 克服畏难,勇于挑战 (智能制造的精神理念)
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尝试的精神理念。以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例:在指导学生独立结构设计、自主改进“无碳小车”,在不断重复的“分析-设计-调试”过程中,体验“失败-灰心-重拾信心-成功-自信”的心理过程,在实际中培育学生的无所畏惧、敢于创新、敢于面对的态度,让“隐性思政教育”贯穿其中,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将“课程思政”融入智能制造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是实现教育价值的理性、合理的改革,对于专业课程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理念和途径,将思政完美不留痕迹地加入到负责的课程中,在不耽误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促使其全方位地进行课程规划,做到灵活施教;对于学生,能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中充分成长,无形中形成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正确树立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习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