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全利,李翠锦,秦鹏,刘春霞,金凯
( 1.青岛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青岛;2.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石,而素质拓展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高校实施的素质拓展教育,大都存在操作性差、虚化等现象,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1-2]。如何做到素质拓展教育实体化运行,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2002年起国内高校纷纷启动素质拓展教育,但大都存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情景,构建呈现“碎片化”,未形成系统化的推进体系,致使素质拓展变得零乱而破碎[3-5]。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构建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提供动力,是响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创新创业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构架,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6-8]。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为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着力解决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素养不足、综合素质弱化、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坚持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创新创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平台”素质拓展协同教学模式,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在进行专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缺乏实践经验,水流运动抽象、不易理解,创新创业素养不足,素质拓展零乱、破碎,素质拓展可操作性差、虚化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结合动画、图片等形式,进行模块化设计、平台式服务及协同性推进等措施进行解决,具体见图1。
图1 专创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农业水资源模块+水资源利用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其中“农业水资源”模块又分为两个子模块:水循环及其要素+水文统计;“水资源利用”模块分为五个子模块:农田灌溉原理+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灌溉系统规划设计+农田排水原理+农田排水技术。“创新创业”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背景+典型案例+现场展示,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体系
(1)建立“农业水利+”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背景(认识大赛、赛前准备)+典型案例+现场展示等模块;
(2)依托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从事创新创业指导过程的经历,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包括:
①绪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总结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深入挖掘农业水资源方面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创新点;
②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微灌用过滤器发展趋势”,从过滤器发展历程—过滤器类型—立式过滤器一卧式过滤器—泵前过滤器等方面讲解,并结合2009年至今指导的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大赛的过滤器作品进行创新创业过程和创新点讲解;
③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城市污水新型处理技术——新型平流式沉砂池”,结合“全国大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竞赛”国家一等奖及“新疆绿洲节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大赛等进行创业过程和创新点讲解;
④灌溉系统规划设计:“农田灌溉渠道工程设计思路及方法”,结合2019年指导的“全国大学生水利水运装配式技术设计大赛”等进行创新创业过程和创新点讲解。
本课程设计“农业水资源+水资源利用+创新创业”三大模块,其中“创新创业”模块设置3个子模块,4个经典案例,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核心地位,如图3所示。按照课堂内容设计素质拓展项目,将每个模块中的项目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项目层次、难易度等赋予不同成绩,实现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无缝连接。
图3 模块设计图
建立创新创业“农业水利+”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背景(认识大赛、赛前准备)+典型案例+现场展示等模块,积极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平台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创新成果转化、创业项目孵化等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课程素质拓展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合,允许课堂平时成绩与创新创业成绩互换,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后参加学科及创新竞赛,将竞赛作品转化为创新创业作品,并进行创新实践,进而促进创新与专业学习,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互联。通过协同,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协同性推进图
构建新型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增加创新创业成绩,主要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中增加创新创业知识点内容,占比为10%左右;
成绩构成:考勤10%/平时和创新创业30%/考试60%。
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
创新创业成绩:(1)双创成果报告,由老师评定,占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专业知识应用、实践中探索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成果验收答辩和研讨,由班级同学组成评审组定出,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系统思维、创新和口头表达能力。
平时成绩和创新创业成绩之间不设比例限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进行互换。即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即使平时成绩较低,但该部分总成绩也不会低。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分别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两个专业6个班级中进行课程改革;
2.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以6~8人组成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农业水利+”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背景和典型案例的学习;
3.各兴趣小组设计和创作自己的作品,形成报告,并在老师指导下积极讨论修改完善;
4.在平台上现场展示各小组作品和报告,教师给出成绩;
5.成果验收答辩和研讨,由班级同学组成评审组评定给出成绩,择优推荐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双创比赛。
为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专创融合改革效果,设计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上课前和结课后分别进行了调查,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各79份。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上课前和结课后专创融合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充分及时反映学生专创融合改革效果,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双创能力培养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实施以创新创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平台”素质拓展协同教学模式,结课后效果明显,与上课前相比较,所有指标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第1题“对双创战略的了解”结课后由12.66%提高至60.76%;第6题对“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基本了解程度由16.46%提高至60.76%;第8题“所学习过的课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密切程度”由34.18%提高至56.96%;第10题“您所学过的课程在双创方面进行了哪些举措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中各指标体系也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充分说明本课程实施“模块+平台”素质拓展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专创融合的教学改革可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深度挖掘同类课程承载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增强创新创业
能力的培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模块,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核心地位;建立创新创业“农业水利+”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构建新型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增加创新创业成绩,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积极推进改善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