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亚莉
摘 要:2014年起,我国实施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在多个地区推进了高考改革的各项制度,并将其落实于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教育教学方案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创新,引进了各种新的制度,对高中班级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分析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路,強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班级管理;高中;对策
引 言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也迎来了新的教育环境。一些省份推行选科制,除了必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学生还可以另外选择三门副科,如此选择共有12种组合,相对于传统的文科理科制度,新高考改革后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一些学校实施了走班制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求,但是却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班级学生与班主任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且走班制的流动性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不足,也会影响到班级管理各种方案的落实[1]。为了强化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需要根据新高考模式的特点,优化管理方案,采取一些恰当措施,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走班制弱化班级凝聚力,加大管理难度
一些省份受到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采取了走班制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课表,到指定的班级上课。由于选择不同,每个学生的课表也不相同,这就使得走班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每个班级聚在一起学习的时间比较少。久而久之,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甚至让学生对同班同学感到陌生,一些班级集体活动也不能顺利开展,还会影响合作学习的开展。走班制弱化了班级的凝聚力,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一些学生会由于走班制而放松自己,没有认真完成各项作业[2]。班主任也无法准确有效地掌握自己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这会加大班主任的管理难度,难以开展统一管理,影响一些方案的落实。
(二)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在原有的模式下,学生群体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班主任可以从日常管理、集体活动、日常学习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开展德育,使德育活动具有针对性。但是实施了走班制后,每个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固定,班主任开展管理活动的时间变少,无法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德育的针对性工作落实不到位。再加上部分班主任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升,缺乏对学生心理、道德素养等的引导和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配合度不高
实施走班制之后,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减少,班主任无法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学生也无法理解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导致在管理工作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了消极情绪,甚至抵触班主任的管理,影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良性引导,身心未能获得健康发展,拒绝和班主任交流,让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难以进行。相较于之前集中管理下的班级来说,走班制的实施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量化管理过度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过于注重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量化管理过度,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遏制了学生的天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量化管理制度下,为了获得好评或者不被惩罚,就会过于看重分数。久而久之,分数成了学生的动力,虽然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其过于功利化,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片面追求分数,实际上否定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仅用分数代表学生的能力并不科学。比如,班主任在班级中张贴学生的分数排名,以期起到激励作用[3],事实上,这种方式却有可能对排名比较靠后的同学造成打击,降低他们的学习信心,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一些高中班主任虽然建立了家长群,但是并没有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只是在群里分享学校规定等,并未充分发挥家长群这一功能优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家长的介入,班主任不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长也仅仅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等。这一情况会增加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尤其是学困生,教师缺乏与他们的家长的沟通,就难以对学困生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来提升他们的成绩。而部分家长采用“唯分数论”,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果教师缺少和家长的沟通,也难以帮助这部分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影响教师对学情的研判,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班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走班制,提高学生自主性
受到新高考改革影响,部分高中采取了走班制的形式,设置各种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便于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学校需要对走班制进行优化设计。对此,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和学生监管小组,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将选择同样科目的学生划为同一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及时到教室学习课程,并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和提交作业。班主任定期与小组长进行交流,了解该小组的表现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每学期正式上课之前,班主任会根据课表设计来划分小组,选择一位具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要负责组员的签到、作业的提交、日常学习表现记录等一系列工作。班主任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发各小组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努力学习,养成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4]。但是一些学校规模较小,师资力量匮乏,难以支撑走班制的运行,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师资和学生选择科目的情况,做好分配工作,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降低班级管理的难度。B8BA4E1B-13E7-4E67-8F90-51B88794A7F4
(二)建立导师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导师制指的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名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由导师负责学习的管理,每位导师可以带6—8名学生,定期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导师不仅是老师,同时还是学生的朋友。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导师应当注重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互动,拉近和學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走进学生内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获得学生的配合后,可以积极落实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效率。例如,学校可以进行统筹管理,为每位老师分配6—8名学生,并在每周三开展导师活动,由导师负责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学习或者参与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可以询问学生近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困扰,并提供指导意见。这些活动能够拉近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距离,便于导师辅助班主任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学校需要完善导师管理制度,明确对导师的各项要求,提高导师的重视程度,使其加强自身学习,规范自身行为,明确主要工作内容,更好地管理、引导、教育学生。例如,学校可以量化导师的工作成绩,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进行有效考核,确保导师制的稳定运行,对一些优秀导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不断激励导师,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三)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动态管理
从设计走班制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学校可以专门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下发各项任务,了解各个班级的动态情况,更有效地管理各个年级和班级。在走班制的模式下,班级的学生大多处于流动状态,脱离了班主任的监管。这时可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发布各项任务,发布教学通知,也鼓励教师借助线上平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线上提交、教师在线上批改,让班主任能通过平台掌握自己班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信息管理平台上的大数据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表现进行统计,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良好或者不良的转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有效提升教育和管理质量[5]。
(四)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实现教育目的
德育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走班制模式的影响,德育的效果可能会减弱。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拓展德育工作的时空性,让德育对象由原有的一个班级改为同一年级学生,在不同班级之间开展德育工作。而任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地渗透德育活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生活中,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学生一些错误行为进行科学引导,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文中挖掘德育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写作,了解学生的认知,对一些错误思想进行纠正,提高德育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等全方面开展德育工作,比如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发送关于德育的文字内容或者小视频等,让德育渗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强化教育效果。
(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力度
学校需要建立权责分明的教师责任制,细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具体职责。班主任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积极承担责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任课老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与班主任沟通,分担管理压力,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各种表现,共同制订管理制度。班主任在针对班级管理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通过投票共同制订班级的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时将制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制度内容存在问题,也可以及时改进。民主管理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的整体走向,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定期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做好人生规划,提高对自我发展的重视程度,以让他们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班主任也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来打造班级文化。比如,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国家时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定期开展一些辩论会,辩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建立辩证思维。这些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品位。
结 语
受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创新。学校应当充分认识班级管理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优化走班制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导师制,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管理;可以将德育工作落实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管理中,拓展德育的时空性。此外,学校还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屏障,督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唐永波.新高考改革模式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2021(03):193.
石文君.新高考改革模式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应对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04):196.
武岳,郑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8(31):179-180.
王钰.新高考背景下“学院制+导师制+走班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06):163-164.
周婵娟.新高考改革模式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应对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04):994.B8BA4E1B-13E7-4E67-8F90-51B88794A7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