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蕴华章
——论紫砂壶《开光锦炉》的技艺特征和文化魅力

2022-06-14 08:1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筋纹方器方圆

章 杰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从宋代流传至今的一首诗词之中对紫砂的描述,由此可见紫砂的历史源远流长。紫砂这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陶瓷制品,既具有陶的良好透气性,又具有瓷的玻化程度,耐用性非常好。在紫砂艺术长期的发展历程之中,宜兴的紫砂艺人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紫砂的造型,从圆器、方器,到仿生器、筋纹器,每一种都带着独特的技艺特征和文化韵味,共同组成传承我们中国东方艺术魅力的良好载体。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陶人通过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进行抽象的演绎,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开光锦炉壶》采用了方器和筋纹相结合的方式,把紫砂最为古朴的气质和低调的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是一件需要一定艺术审美门槛的精品力作,让我们在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精湛技艺和良苦用心。此壶壶身基本的造型围绕“炉”的形态铺展开来,骨架的搭建和筋纹的运用恰到好处,流畅简洁的线条一脉相承,壶身的方圆结合、转角的筋纹处理张力十足。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嘴微微上扬,出水非常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圈耳设计,端握舒适称手。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点缀的壶钮也是和谐统一于整体。从作者的创作灵感和理念来看,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直线和曲线的交相辉映,打破了我们紫砂艺术刻板的印象,在有限的几何空间里面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透露出静逸虚空之韵味。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开光锦炉壶》,在保持紫砂实用性的同时融入了佛教的理念,质朴古韵的外表下面是融合作者多年的紫砂技艺修为和对紫砂艺术理念的深刻领悟,带给我们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在茶座之上让人如沐春风,也代表了当今紫砂艺术发展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传承,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内心越是充盈的人,其生活就更加的简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的就是其中的哲学道理。开光原本是一种佛教的仪式,赋予器物一定的灵性之意,其本意就是激发我们内在的自信之光。紫砂与佛教的渊源由来已久,在古代“南唐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吟诵之中,宜兴作为著名的江南佛国,许多寺庙之中的僧人也会制作紫砂壶,明代仕人吴颐山在金沙寺寄居学习的时候,他的小书童龚春就利用闲暇时间,在寺内僧人的指点之下,制作了“供春壶”,成为一代紫砂仿生经典。同时,紫砂方器在业内也有着“一方抵十圆”的说法,方器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把方圆二者结合得非常完美,并不是一味的横平竖直,其中的方圆转换需要作者特别的综合考量和平衡,既要突出自己的技艺水准,又不能够为了炫技而故意显露,在张力和控制之间达到统一,这也是佛教理念带给我们的一种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开光锦炉壶》运用了许多的紫砂元素,但是我们从观感上来看,依然是一件简约的方器作品,在十足的韵味之下,隐藏着作者对紫砂艺术的不懈坚持和完美传承。通过这件作品,让我们理解到紫砂艺术得以薪火相传、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紫砂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竭的源远流长和无穷的知识涵养。

结语:当我们在谈论紫砂艺术的时候,其实谈论的是人这一关键元素,紫砂的泥料尽管在传说之中传的很离奇,但是现存泥料够用很久很久,不会遇到枯竭的问题,传统的器型也代代相传,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上,主要考验紫砂艺人的坚守和领悟,这就需要一些耐心和对艺术的感悟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也让我们爱壶之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内心本真。

猜你喜欢
筋纹方器方圆
十月打了霜
继往开来 大方大器
——谈紫砂方器的面面观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筋纹佳构赋祥瑞
筋纹智慧,美菱盛放
——论紫砂壶作品《合菱》的艺术创作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浅析紫砂方器的造型
紫砂茶壶筋纹器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