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顺良
有“紫玉金砂”之称的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的瑰宝,其价值的确可媲美黄金、美玉,但又比金多了一份朴素,比玉多了些华美,总能带给人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壶创作的主题、样式等也愈加丰富了,制壶艺人在秉承工艺精神的基础上将时代精神融入壶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水利壶”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通过对此件《水利壶》的分析,说明此壶及此款壶型的艺术特征,以及紫砂壶的艺术格局。
20世纪70年代,当代制壶大师汪寅仙制成了“水利壶”,此壶之格局在其命名上就可知一二,是汪寅仙大师的代表作之一。水利是关系民生与国家发展的大事,尤其是进入当代以来,水利事业更是重中之重,从这一点来看,汪寅仙大师的立意是十分高远的,紧跟时代脉搏,展现了家国情怀。后来制壶艺人对“水利壶”的传承不仅在于型,更在于传承其中的精神,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时代感。
“水利壶”能够成为汪寅仙大师的代表作不仅是因其高远的立意,更为重要的还是深厚的功力。水利事业是何其宏伟,而紫砂壶却是非常精巧的,如何塑造出恢弘之气是创作的重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体现出紫砂壶艺术的温润儒雅之感,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把握住水利与紫砂壶的重点,才能做到相融和谐,特点突出,才能展现作品的艺术格局。
创作者从紫砂壶艺术的经典性、古典性入手,选择了较为古朴的泥料来制作此件作品,表达了对紫砂壶传统的继承,展现了紫砂泥的基本特质。作品是较为深厚的棕褐色,很有泥土的气息,着重表现了紫砂壶的淳朴与自然。泥料的质感细腻、温和,保持着低调、谦逊,没有过多的光泽,由于此壶壶身没有多余的装饰,因此也可展现紫砂壶光器的特征。
壶的造型设计可用气势恢宏来概括,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也由此体现。壶身为一圆筒型,这是紫砂壶创作中非常常见的造型之一,创作者将壶身上部打造得较为圆润,稍微内收的角度可增强作品的精致感,同时与筒身形成转折,摆脱了结构的平板单一。筒身部分整齐顺畅,无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是十分标致的。壶的底部要稍微宽大一些,创作者还对其边缘进行了强化处理,使作品更加稳重。
壶的颈部设计非常独特,在造型上,壶颈部并不长,为简单的圆筒型,关键在于均匀排列在其上的纹线装饰,每两个为一组,整齐规矩,这一设计所象征的便是大坝的闸门,与此相配合的是壶肩部,同样以整齐的纹线装饰,构成了从大坝奔涌而出的洪流,模拟的正是大坝泄洪时那惊涛骇浪、一泻千里的恢弘景象。
圆形壶盖简洁、实用,镶嵌在壶盖中央的壶钮造型奇特,是大坝的造型,顶部圆润,层次清晰,最让人称奇的还是下部那镂空的闸门设计,工艺之精湛和设计之巧妙不言而喻,与壶颈部的设计形成了配合,这样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的层次过渡更显示出江水奔涌的磅礴气势。
壶嘴自下而上伸展,线条流畅。把手的线条较为平直,转折处圆润。在壶嘴与把手上均带有层次清晰的线条装饰,把手上端还带有一个卷曲的“飞”,模仿了水流与溅起的浪花,将作品衬托得更具动感效果。
《水利壶》极有紫砂壶的古雅、稳重,也将大坝泄洪时那恢弘的场景表现得十分形象和动感,气势恢弘,而那些细致的纹线设计、那完美的泥料则可见紫砂壶工艺的精细。
《水利壶》是一件颇具现代感的紫砂壶作品,汪寅仙大师在兼顾工艺传统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关注到时代精神,凭借深厚的功力打造出了独特的“水利壶”,让人们看到了紫砂壶艺术的脚踏实地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是一件优秀的传统艺术品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人们在欣赏此壶之时,不仅会感叹于大师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更为其中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此壶沉稳的造型一方面象征了紫砂壶艺术的扎实根基,另一方面则象征了水利事业的重要性。创作者在设计此件作品时掌握了“水利壶”的精髓,其所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而是对家国情怀、对时代精神的传承,这正是紫砂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宏大的艺术格局。
结语:此件《水利壶》显示出制作工匠的与时俱进和不懈探索,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不断推动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水利壶”的由来,通过分析此壶说明了此壶及这一款壶型的特征,最后揭示了作品的艺术格局,指出了紫砂壶艺术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