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危险度分级直肠间质瘤MRI表现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对照研究

2022-06-14 06:31杨宁张佳马喜娟师毅冰汪秀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危险度危组直肠

杨宁,张佳,马喜娟,师毅冰,汪秀玲*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市中心医院CT室,江苏 徐州 221000;*通信作者 汪秀玲xuzhouwangxl@hotmail.com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卡哈尔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该肿瘤好发于胃及小肠,结肠与直肠少见,直肠间质瘤仅占GIST的5%[1],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6%[2]。有研究发现,任何部位、任何大小的GIST均有恶性潜能[3]。直肠间质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病灶已经较大,且预后较胃和小肠间质瘤差。目前国内对直肠间质瘤的MRI相关影像学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直肠间质瘤的MRI特点,为MRI诊断直肠间质瘤和危险度分级提供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2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17例,其中2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5例仅行MRI平扫。纳入标准:①病理结果明确;②术前均行MRI及全腹CT检查。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术前未行MRI检查及全腹CT检查排除远处转移;③图像质量不佳。男8例,女9例,年龄35~77岁,平均(56.7±10.3)岁。临床表现:无明显诱因发现肛门处肿物2例,下腹痛便血6例,排便困难伴肛门处坠胀感9例。根据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标准(NIH 2008改良版)[4]对病灶进行危险度分级,其中极低危组2例,低危组2例,中危组1例,高危组12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患者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 MR扫描仪,体部线圈,小视野高分辨扫描。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SE T2WI,扫描参数:TR 3 000~5 000 ms,TE 100 ms,矩阵332×258,层厚5 mm,层间距10%,NSA 1;轴位TSE T1WI扫描参数:TR 400~600 ms,TE 10 ms,矩阵300×260,层厚5 mm,层间距10%,NSA 1;轴位、矢状位TSE SPAIR扫描参数:TR shortest,TE 70 ms,矩阵260×235,层厚5 mm,层间距10%,NSA 1.5;轴位SE-EP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参数:TR shortest,TE shortest,矩阵124×103,层厚5 mm,层间距10%,NSA 6,b值为0、800 s/mm2;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0.1 mmol/kg,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肝脏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扫描(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amination,THRIVE),矩阵192×192,层厚5 mm,层间距10%,翻转角10°;其中1例在THRIVE三期动态扫描后用容积最大强度投影后处理出血管图。

1.3 图像分析 在Philips Achieva 1.5T MR操作台依据DWI原始图像后处理获得Standard ADC图。由3位长期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主治医师在原始T2WI的轴位及矢状位图上观察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信号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并测量肿瘤最大径,取三者的平均值;在T1WI上观察是否有出血信号;在ADC图上选择病灶实性成分较大的3个层面勾画感兴趣区,面积约50~100 mm2,最后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ADC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肿瘤的MRI特征与危险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

2.1.1 病灶部位与生长方式 17例病灶均为单发,且未发现腹部远处转移。病灶均位于低位直肠,以直肠肛管角上缘为主,位于直肠-肛管角上缘15例,直肠下段2例;位于直肠前壁15例,位于侧壁2例。根据肿瘤与直肠壁间的关系分为:腔内生长型(黏膜下)3例、腔外生长型(浆膜下)11例、跨壁生长型(肌壁间)3例。

2.1.2 MRI信号特点 病灶均表现为以稍高T2WI、等T1WI及高/混杂DWI信号为主的肿块。6例信号均匀,T2WI均呈稍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11例信号不均匀,T2WI呈稍高/高/低信号、T1WI呈等/稍高/低信号,其中囊变坏死6例,有出血信号3例。DWI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有一较小病灶在常规T2WI及T1WI上信号难以与正常肠壁信号辨别,但在DWI上显示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结构信号。病灶最大径约1.7~16.0 cm,边界清且无邻近组织结构压迫6例,边界清且存在邻近组织压迫6例,边界欠清/可疑欠清且表现为对邻近组织侵犯5例;病灶信号不均匀有液平1例(图1),钙化1例(图2),直肠系膜间隙有肿大淋巴结2例,其中1例容积最大强度投影可显示病灶的多支血管供应(图3)。

图1 女,79岁,高危直肠间质瘤。病灶位于直肠肛管角上缘,长径约71 mm,呈不均匀稍高/高T2信号,周围结构受压,中心可见显著液液平(箭),下方分层信号欠均匀,可见斑片状稍高T2信号(A);病理镜下见大片出血、坏死,核分裂象<5/50HPF(HE,×40,B)

图2 男,35岁,高危直肠间质瘤。病灶位于直肠肛管角水平偏上缘,长径约160 mm,呈不均匀稍高T2信号,内见多发斑片状高T2信号(囊变坏死,箭,A)及低信号影(钙化,箭,B)

图3 男,35岁,高危直肠间质瘤。病灶位于直肠肛管角上缘,MRI增强病灶明显强化,THRIVE三期动态扫描容积最大强度投影显示病灶边缘富血供血管,主要为双侧髂内血管及分支

2.2 病理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所有病灶均CD117(+)、CD34(+)、DOG1(+)。切面镜下见出血或坏死区(图1B),光镜下见梭形细胞形态(图4)。2.3 MRI表现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极低/低危组ADC值为(1.16±1.95)×10−3mm2/s,与中/高危组ADC值(0.94±1.59)×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P=0.042)。肿瘤最大径、信号是否均匀与危险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及边界是否清晰与危险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4 女,55岁,低危直肠间质瘤。病理镜下见梭形细胞,核分裂象<5/50HPF(HE,×40)

表1 直肠间质瘤MRI表现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例)

3 讨论

目前GIST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发生于直肠的GIST少见,早期因病灶较小且不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而易被忽视,患者常因肛门坠胀感、排便困难或便血就诊,此时病灶体积已较大,对治疗及预后影响较大。目前基于直肠GIST的MRI诊断及评估的相关报道较少,而MRI具有直接多方位成像的能力,在确定肿瘤的确切来源、生长方式、测量肿瘤大小、判断与邻近结构关系及盆底解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还能对肿瘤的成分做出大致判断。本研究纳入男女患者发病率无显著差异,流行病学与既往报道[5]基本一致,且本研究发现DWI序列对病灶的检出更加敏感,而相应的ADC值能大致评估病灶的危险度分级。

3.1 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 本组17例患者中,15例位于前壁,2例位于侧壁,且大部分呈向腔外生长的趋势;肿瘤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体积较大时邻近结构表现为明显受压,而部分病灶与前列腺/子宫/精囊腺分界欠清,表现为邻近结构受侵;T2WI多呈稍高信号强度,内常因伴出血、坏死或囊变而信号不均匀,少数可见钙化;虽然明显液平者少见,但可以作为间质瘤的特征性表现。T1WI基本呈等信号强度,本研究中2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且1例可见双侧髂内血管为主要供血动脉,表明直肠间质瘤是富血供病变。

毛海佳等[6]基于ADC图像提取的纹理特征参数评估GIST危险度,发现部分参数在中/高危组与低危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极低/低危组与中/高危组直肠间质瘤部位、生长方式、肿瘤最大径、信号及边界、ADC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信号不均匀高度提示中/高危,且两组间ADC值有显著差异,ADC值较大组的病灶危险度分级较低;既往研究显示ADC值与GIST的危险度呈负相关,病灶内囊变坏死与危险度呈正相关[7],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间质瘤是一种富血供病变,当病灶较大时,因内部供血不足发生囊变坏死,在MRI上表现为信号不均匀,中心常见斑片状高T2WI低T1WI信号,偶可见液平;在NIH 2008改良版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中,病灶大小是一个重要指标,病灶越大,危险度越高,其内发生囊变坏死的几率也越高。孙超等[8]也发现肿瘤边界与恶性程度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本研究中肿瘤边界与危险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因为采用的危险度分级标准与其不同,且本研究将极低、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合并,造成了一定的差异;另外本研究未将MRI各表现及ADC值与直肠间质瘤的良恶性直接相关联,仅对其进行危险度分级。

3.2 直肠间质瘤的病理改变 直肠间质瘤的病理分化和生物学行为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认为所有GIST均有恶性潜能,因为大部分是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因此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不同,通常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117、CD34表达阳性[9-10]。本研究中所有病例除CD117、CD34表达阳性外,还检测到DOG1表达阳性,推测CD117、CD34联合DOG1检测可以作为诊断直肠间质瘤的特异性指标。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推荐使用的NIH 2008改良版标准对GIST的危险度分级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原发部位,其将肿瘤破裂列入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因素,而肿瘤破裂这一术语尚无普遍接受或专家共识的定义,笔者引用Nishida[11]对肿瘤破裂的6个定义:①肿瘤破裂或瘤组织外溢;②血性腹水;③肿瘤部位的胃肠道穿孔;④显微镜下邻近器官浸润;⑤分块切除;⑥切取活检。本组5例存在肿瘤破裂,因此无论其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计数,均定为高危GIST。

3.3 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GIST的首选方式。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和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12-13]指出:极低危/低危患者可在行手术完全切除治疗后对原发部位进行密切监测随访;而中/高危患者行术前/术后分子靶向药物辅助化疗,能帮助手术顺利进行或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是否能完整切除病灶有重大意义,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无明显影响邻近器官功能的GIST,手术前并不推荐行常规活检,有研究[14]发现穿刺活检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肿瘤破溃甚至播散转移,从而增加病灶的危险性。

本研究探讨MRI表现与NIH 2008改良版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间的联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造成更高级别的危险度。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后续更多的研究能够完善GIST的危险度分级标准,从而精确地指导GIST的临床个体化治疗。

猜你喜欢
危险度危组直肠
不同危险度分级胃肠道间质瘤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复合碰撞危险度计算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超声在小肠间质瘤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