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娟足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二科,江苏无锡 214000
肺癌是危及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恶性肿瘤, 其中病情处于中晚期的患者普遍采用化疗方案治疗。然而,多数肺癌化疗患者缺少对于疾病与治疗知识的认知,加之担心病情进展,极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失去了对于治疗的信心[1-2]。因此,亟需通过可靠的护理措施帮助肺癌化疗患者树立起正确的疾病认知观, 纠正其不良心理状况,保障生存质量[3-4]。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是对常规护理的有效规范与完善, 其通过在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思维与行为,对抗消极信念,继而改变自身行为模式,保障康复效果。 该次研究便利选取该院在2019 年5月—2021 年4 月期间选取的41 例肺癌化疗患者开展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取得显著的成效,以期为该病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与借鉴,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该院收治的82 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5]中对于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标准,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证实;首次接受化疗治疗;预计生存期>6 个月;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认知能力; 该次研究取得了患者与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排除标准: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功能障碍者;视觉、听力或语言功能障碍者;意识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者。 82 例肺癌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 例中,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8~76 岁,平均(60.64±4.75)岁;病理类型为腺癌14例,鳞癌21 例,小细胞癌6 例;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为Ⅱ期15 例,Ⅲ期18 例,Ⅳ期8 例;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4 例,高中9 例,初中18 例,小学10 例。 研究组41 例中,男24 例,女17例;年龄37~75 岁,平均(60.65±4.70)岁;病理类型为腺癌14 例,鳞癌22 例,小细胞癌5 例;TNM 分期为Ⅱ期16 例,Ⅲ期17 例,Ⅳ期8 例;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5 例,高中9 例,初中17 例,小学10 例。以上基线资料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方案取得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护理, 包括遵照医嘱落实化疗药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监护生命体征,观察病情进展情况;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与运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用口头集体宣教、 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 内容包括肺癌发生原因、危害、危险因素及肺癌的治疗方法、化疗方法与目的、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即根据肺癌化疗患者生理与心理特征,结合护理需求制订干预方案, 之后实施为期1 个月的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认知矫正阶段 (第一阶段) 患者入院当日向其发放肺癌化疗患者健康指导手册, 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一对一面谈,2 min/次, 每间隔2 d 面谈1 次。面谈期间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鼓励其表达对于疾病与化疗知识的认知情况。 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认识误区, 之后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与解释,例如鼓励患者表达对于化疗药物的看法,之后由护理人员对用药知识进行解释, 分析患者的思想变化,使其理解药物对于疾病的积极作用,并能够主动地配合相关治疗。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隐私权, 通过耐心且温和的沟通方式帮助患者树立起积极的康复信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继而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
1.2.2 行为干预阶段 (第二阶段) 患者开始化疗后给予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选择安静且舒适的病房,播放患者喜欢的舒缓音乐。 协助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体位,闭上眼睛,护理人员通过讲解引导患者依次放松身体肌肉, 期间可以想象或回忆美好的事物, 或者想象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变强, 能够杀灭癌细胞, 肿瘤病灶不断缩小或消失。②合理运动。化疗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感,继而降低活动耐力。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有氧运动方案, 例如散步、慢跑、快走等,运动时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尽量使目标心率达到100~120 次/min,每日总运动时间在30 min,可以分为3~5 次完成,运动4~5 d/周。
1.2.3 巩固练习阶段(第三阶段) 患者完成化疗前1 d实施巩固练习, 护理人员对患者第一与第二阶段的认知行为护理内容进行复述, 巩固患者的记忆力与认知力。同时,向家属开展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使其了解到肺癌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1.2.4 延伸指导阶段 (第四阶段) 患者出院后接受延伸指导,即每周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10~15 min/次,随访期间认真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 同时询问其身心状态及疾病的自我管理情况,对其中的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①心理状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其中SAS 量表50 分为界限,SDS 量表53 分为界限, 量表分值越高则焦虑与抑郁情绪越重。②生活质量:采用简化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心理状况、环境适应能力、生理能力与社会能力,每个项目评分范围均为0~100 分,分值高则生存质量佳。
通过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于该次服务的满意度。 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术、住院环境、护理效果、人性化关怀、护理细节、工作态度、疾病宣教等内容,评分0~100 分,其中90~100 分为满意,80~89 分为基本满意,80 分以下为不满意。 总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问卷信度Cronbach'sα 系数为0.92,效度指数为0.85。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SAS 与SDS 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s), point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s), points]
?
干预前,两组SF-36 量表中心理状况、环境适应能力、 生理能力与社会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s), point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s), points]
?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 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与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吸烟、遗传、饮食与肺部疾病史有关[6-7]。由于肺癌缺少典型的症状表现,所以多数患者就诊时疾病已步入中晚期,而中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仅有50%, 晚期患者则不足10%[8]。 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手段,以期抑制或消除恶性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9-10]。然而, 由于多数肺癌化疗患者缺少对于疾病与化疗知识的认知,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不仅干扰了化疗治疗的依从性, 且给其生存质量带来了巨大影响[11-12]。 因此,通过有效的认知与行为干预手段纠正肺癌化疗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保障其生存质量十分必要。
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是对常规护理工作的完善与补充,其通过对患者疾病康复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分析与总结,制订出相应的认知与行为干预方案,利于解决患者的心理与生理问题,保障康复效果[13]。其中认知矫正阶段作为第一阶段,可以帮助患者树立起正确的康复信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强化对于疾病的应对能力[14];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行为干预,通过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与合理运动, 帮助患者放松肌肉,提高活动耐力,缓解化疗所致的疲乏感[15-16];第三阶段在出院前对患者的认知与行为干预情况进行巩固练习, 进一步提高其对于疾病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力,强化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意识[17-18];第四阶段通过随访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 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且延伸式的认知与行为护理措施,全面保障了患者的康复效果[19-20]。 陈明霞等[21]对70 例肺癌化疗患者分别应用了常规护理与常规护理联合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结果发现联合组护理后SAS 评分(35.21±9.25)分、SDS(33.38±8.41)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43.69±8.54)分、(42.52±8.37)分。 该文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SDS 量表评分(33.30±5.45)分、SAS 量表评分(31.05±4.8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可见,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与化疗的认知能力,缓解心中的恐慌感,形成健康且积极的认知观念,继而管理自身情绪,改善抑郁与焦虑的心理状态。 彭巧玲等[22]对36 例支气管肺癌化疗患者应用了阶段性认知行为干预, 结果发现干预后该组SF-36 量表中心理状况评分 (48.53±2.34)分、生理能力(46.89±2.81)分、环境适应能力(44.65±2.45)分、社会能力(58.65±2.44)分均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45.69±2.18)分、(42.15±2.26)分、(41.23±2.56)分、(54.35±2.64)分(P<0.05)。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 干预后研究组SF-36 量表中心理状况评分(49.48±2.50)分、环境适应能力评分(45.36±2.79)分、生理能力评分(47.05±2.85)分、社会能力评分(58.98±2.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能够使患者认识到自身惯有的不良行为习惯,调动起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采取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保障生存质量。 从该次研究的护理总满意度来看, 研究组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37%(P<0.05)。 结果说明, 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细致且耐心的沟通,以及全面的干预措施,可以完善临床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认可度,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继而强化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肺癌化疗患者实施阶段性认知行为护理后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