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晋楠,郭宝珍,王群有
东莞康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东莞 523080
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 通常情况下发病危急, 常因颅内血管突然破裂或者阻塞等原因引起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或减少, 从而形成广泛性或局限性脑组织损伤性疾病[1]。 一旦患病,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等障碍。 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极高,预后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有研究报道指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血流限制联合重复经颅刺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肌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3]。 该研究对该院2020 年7月—2021 年7 月诊治的60 例脑卒中患者行分血流限制联合重复经颅刺激, 进一步探究该治疗方式对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为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诊治的6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6~68 岁,平均(52.1±3.9)岁。 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5~67 岁,平均(51.8±4.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 且均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CT 或MRI 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②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障碍;③无脑卒中史或其他并发性疾病。
排出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意识模糊、交流困难者;②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异常患者;③具有静脉血栓、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降低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等常规治疗, 同时对患者进行改善软组织及肌肉状态,坐立平衡等运动康复治疗。
对照组给予患者重复经颅刺激治疗: 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将患者的患侧MI 区作为刺激点,以20 Hz 的强度频率,每个序列20 个脉冲,有100 个序列,进行颅刺激20 min,1 次/d。 连续治疗5 d。
观察组患者给予血流限制训练联合重复经颅刺激:重复经颅刺激方法同对照组一致,血流限制训练:在患者的患侧股骨中段置于美国BStrong 18~56 cm围度的加压带,连续加压250 mmHg,10 min,中间休息1 min,再加压至250 mmHg,持续10 min。 1 次/d, 5次/周,持续治疗6 周。
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MBI、LE-FMA 评分。 依据MBI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4]对患者的步行、转移、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该研究选取患者评分如厕、转移、步行、上楼与下肢功能相关的4 项活动,满分55 分。得分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采用LE-FMA 评分(Fugl-Meyer 功能评定量表) 分别使患者不同的体位进行分离、联合、共同等运动的评分,总分34 分。 患者得分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力改善状况。患者下肢肌力[5]:0 级:肌力丧失,完全瘫痪;1 级:肢体活动受限,存在肌肉收缩;2 级:肢体可进行简单活动,但不能抬起;3 级:肢体虽然能够抬起但对阻力无法抵抗;4 级:肢体能够进行阻力抵抗,但肌力减弱;5 级:肌力正常。
③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6 MWT。 6 min 步行距离测试(6 MWT)[6]:测定两组患者其在6 min 内扶拐行走的距离。
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具备自理生活能力,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效:基本能够做到生活自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 两组患者MBI、LE-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 及LE-FMA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LE-FMA 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MBI and LE-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LE-FMA 评分对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MBI and LE-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改善状况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
治疗前,两组患者6 MW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 MWT 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WT 对比[(±s),m]Table 3 Comparison of 6 MW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WT 对比[(±s),m]Table 3 Comparison of 6 MW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m]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 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 主要致病机制为颅内血管因阻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供应脑组织血液中断护理干预或减少,进而导致广泛性或局限性脑组织损伤[7]。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心房颤动、肥胖、糖尿病等为其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脑卒中发生后会形成扩散性去极化/细胞毒性水肿, 最终介导神经元死亡,因此患者经治愈后仍会存在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导致的病死率已位居第一, 在众多脑卒中预后后遗症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8]。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主要原因为患者在病早期肌张力消失或低下,造成低位中枢“休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及患者对康复效果的高质量追求, 新的康复技术发展将脑卒中患者各种后遗症功能障碍的改善作为最终目的,使患者生活自理、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经颅磁刺激是透过头颅用磁信号刺激患者受损的大脑神经,刺激患者的病变部位产生生理性变化,进而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促进病患部位微循环,有助于神经源性生长因子的分泌, 防止神经细胞的死亡[9]。另外,大脑皮层经刺激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提高,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10]。 该治疗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损伤,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汤子寒等[11]学者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 结果表明患者的进行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Fugl-meyer 平衡量表的下肢部分及步态评估显著改善, 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降低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主要作用机制认为经颅磁刺激与早期康复训练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通过改变脉冲频率, 使局部大脑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及兴奋,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及C 反应蛋白含量,防止神经细胞死亡,同时能够缓解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高亚茹等[12]学者研究证实,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 总有效率达96.0%高于常规治疗的78.0%,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该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治疗96.67%远高于对照组76.67%;两研究结果相一致,证实了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有效性。
传统的抗阻训练在临床上虽然有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肌肉力量及体积,但训练强度较低、不适于大众人群,同时在训练时还容易撕裂肌肉纤维[9]。 血流限制训练又称为加压训练, 是采用降低血液流向肌肉的外部约束装置,实施加压训练,阻断肢体静脉回流并减少动脉血流量, 但对动脉灌注不会造成影响,引起肢体远端缺血的新型的训练方式,进而有效增强肌肉的维度及强度[13]。 该项训练运动能够有效将低强度抗阻训练及血流限制结合起来,使肌纤维在低氧诱导下快速募集, 能够刺激代谢感受器,延长代谢性酸中毒时间,增强细胞内信号转导及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成熟肌纤维的激活,增加肌纤维面积[14]。 多项研究证实,该训练有以下优势:①轻重量,较少的肌肉劳损或关节损伤风险;②轻负荷,酸痛少,恢复快;③便携性,力量训练可随处进行;④可进行特定运动动作,实现功能性力量改善。血流限制训练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增加训练强度, 快速促进由于缺血或血管受损所致肢体功能障碍[15-16]。 丁巧方等[17]研究中指出,对老年人进行有氧运动及阻力训练的血流限制训练, 如使用不同阻力的弹力训练下肢力量, 并采用轻阻力及器械抗阻训练,增强肌肉适应性,促进肌肉生长,进而使肌力增加。究其原因可能为,在缺氧条件下促进快速肌纤维的额外募集, 使其刺激生长激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促进组织生长。 该研究数据亦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该文结果与其相近。陈奕杰[18]学者研究指出,对肥胖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血流限制训练,患者的0 级、1 级、2 级肌肉力量比例显著提高,BBS 及FMA 评分改善效果显著, 进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数据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 及LE-FMA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6 MWT 均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均证实,血流限制运动能够减少肌纤维横截面及血浆容量的急性增加,利于肌细胞肿胀,且患者在机械运动后,促进肌肉神经组织的代谢与生长, 使骨骼肌肌肉质量及机械负荷增加,促进患者下肢运动恢复。
综上所述, 脑卒中经血流限制训练联合重复经颅刺激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肢运动能力提高明显,下肢肌力改善显著,疗效显著,临床意义重大。